朱文才
【摘 要】課堂教學是一個整體,新知識的導入則是整個課堂教學較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能夠明確本節(jié)課要探究的主要知識點,而且還要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與興趣。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課堂開頭是師生情感建立的第一座橋梁,好的導入能夠促使整節(jié)課的教學都能夠和諧自然地開展下去,猶如“春色初展,鮮花含露,叫人鐘情”。所以說,精彩的導入也會使得化學課堂教學變?yōu)椤傍P頭”,為接下來整節(jié)課的教學奠定好基調。
【關鍵詞】化學;課堂導入;優(yōu)化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高中化學課堂的導入技巧顯得尤為重要。實踐證明,由于課下活動的干擾,學生一開始上課時,很難快速進入聽課狀態(tài),這就需要教師要對新課的導入進行研究,使導入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力求使其快速進入狀態(tài)。
一、高中化學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導入過程無生機,激趣效果顯著性低
有的教師在導入新課時,不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語缺乏趣味性,沒有生機。比如,在講解化學“緒言”時,如果教師利用比較有趣的實驗,或者通過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來引入,勢必能夠使學生對化學學習產(chǎn)生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倘若教師只是以簡單的寒暄方式引入新課,則無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又如,有的教師在講解“化學平衡”這一節(jié)內容時,開門見山、直入主題:“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化學反應中常用的一個平衡原理—化學平衡原理?!比缓缶瓦M入到對這一原理的講解。顯然,這樣的導入設計并不能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也無法活躍課堂氣氛,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師能夠通過“勒夏特勒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來引入新課,一定會使學生情緒高昂,進而產(chǎn)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提高教學效率。
(二)導入目的不明確,脫離教學主講內容
教師上每節(jié)課前都會備課,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導入環(huán)節(jié)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無論采用什么樣的形式,都要圍繞教學主題來展開,而不能無的放矢、漫無目的。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導入環(huán)節(jié)為教學目標服務,要與教學內容相連貫、相一致,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相反,如果課堂導入的目的不明確,與教學內容缺乏聯(lián)系,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比如,有位化學教師在講解“金屬的性質”這一部分內容時,采用了以舊知識引入的方式導入新課,一上課就讓學生回憶初中階段所學的鋁、鐵和銅的性質,因為初中化學中介紹的金屬主要是鋁、鐵和銅,主要講解了它們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只涉及到了鋁與氧氣的反應。所以,雖然學生在回憶舊知識時都很積極,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但是這些內容卻與課堂教學主題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既浪費了教學時間,也沒有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導入部分的內容若與教學主題脫節(jié)、偏離,既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無法激發(fā)起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
二、高中化學課堂導入優(yōu)化策略
(一)優(yōu)化興趣內容
策略一: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設計有興趣的課堂導入內容。興趣是吸引學生的最有效的工具,富有興趣的課堂導入內容可以直接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不由自主地跟著教師的思維走了,課堂導入也就基本成功了。教師應該豐富課堂導入的形式,借助生活、新聞、歷史等學生關注的內容來展開課堂導入,以此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案例1:氯氣
導入策略:以《化學武器——氯氣》教育紀錄片為主題,讓學生從紀錄片中歸納氯氣的物理性質,提問“要是你們遭遇到敵人氯氣攻擊會如何應對呢”,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再導入到氯氣教學。
設計思路:借助氯氣在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應用歷史故事讓學生認識到氯氣的物理性質和毒性,利用學生對氯氣毒性的恐懼心理,推動學生渴望掌握氯氣性質,避免氯氣傷害。
案例小結:課堂導入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貼近生活。注意防止學生產(chǎn)生化學恐懼、抵觸心理
(二)優(yōu)化知識聯(lián)系
策略二:從構建主義出發(fā),增強知識模塊間的聯(lián)系。課堂導入是教學的開始,應該做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發(fā)的將新知識與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舊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從而做到新知識的“同化”或“順應”。
案例2:物質的量濃度
導入策略:引導學生復習、回憶物質的量的概念知識,再模擬情境:將一定物質的量的鹽溶入到一定體積的水中,取出一毫升的溶液,里面有多少物質的量的鹽呢?再過渡到物質的量濃度的教學中。
設計思路:在物質的量知識概念上構建物質的量濃度的知識結構。
案例小結:構建主義教學效率更高,注意知識間聯(lián)系度,避免發(fā)生混淆。
(三)優(yōu)化教學體驗
策略三:重視學生的教學體驗作用,增加與學生互動的機會。葉瀾指出:“教育活動過程因互動而創(chuàng)生,師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也只有在教育過程的積極互動中才能實現(xiàn)”。在化學課堂導入中,教師應盡量增加同學生互動的機會,帶動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創(chuàng)造出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課堂結構,達到教學相融。
案例3:原電池
導入策略:在課堂上挑選一組學生上實驗臺,教師指導學生將銅片和鋅片用導線連接后同時放入裝有稀硫酸的燒杯中。觀察銅片端冒氣泡現(xiàn)象后提問:銅的金屬活動性在氫后面,那為什么銅片上會冒氣泡呢?經(jīng)過師生交流后,導入到原電池概念教學。
設計思路:從學生的切實化學體驗出發(fā),與學生共同解決化學問題。
案例小結:既有實踐操作的互動,也有語言交流互動,帶給學生的參與感較強。應注意課堂導入時間的把握,避免課堂時分配不當。
三、結語
化學課堂的導入方法與手段遠不止以上幾點,但是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瘜W教師在教學時,不管以什么樣的方式引出新課,只要能快速地創(chuàng)造出一種較為融洽的教學氛圍,迅速地把學生的思緒帶入到一個和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當中,讓學生真正地明白這節(jié)課要學的是什么、怎么學、為什么要學等意識,這樣的導入方法就是一個好的教學方法。總而言之,一個好的導入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而且還能夠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將他們的好奇心撩撥起來,激發(fā)他們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這樣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金慶鑫. 淺議高中化學課堂導入的六種方法[J]. 教育探索,2014,05:48 -49.
[2]馮鴻璞. 例談高中化學課堂導入教學的策略[J]. 中國培訓,2016,02: 232.
[3]李榮強. 高中化學課堂導入的策略解析[J]. 才智,2016,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