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
摘要:布爾加科夫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的經(jīng)典作家和劇作家。他的創(chuàng)作除小說外,戲劇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布爾加科夫一生創(chuàng)作十余部劇本,其中絕大多數(shù)作品被禁,沒有在生前發(fā)表。直到20世紀60年代,其戲劇作品才重新煥發(fā)生機,受到學者關注。對國內(nèi)外布爾加科夫戲劇的研究成果和觀點進行梳理和歸納,以期對相關的戲劇史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布爾加科夫;戲??;學術(shù)史
中圖分類號:I502.07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6009804
一、前蘇聯(lián)和俄羅斯學者的研究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解凍”思潮的影響下,布爾加科夫的戲劇作品部分開始重新與讀者見面。1955年出版了劇作集《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和《普希金》,1962年增加了劇本《逃亡》、《莫里哀》和《唐吉訶德》,1965年又將劇作增加到七部。1966年,《大師與瑪格麗特》在《莫斯科》雜志上發(fā)表,由此引發(fā)了第一次“布爾加科夫熱”。到了80年代中期,文化環(huán)境進一步放開,在“回歸文學”思潮影響下,布爾加科夫的戲劇作品得以全部出版,俄羅斯又一次掀起了“布爾加科夫熱”。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出版的《布爾加科夫20年代劇作》和1994年出版的《布爾加科夫30年代劇作》收錄了每部作品的不同版本和文學評論,從而為研究布爾加科夫戲劇創(chuàng)作提供了充足的文本準備。1984年在列寧格勒舉辦了第一屆布爾加科夫國際研討會,此后,每兩年一屆定期舉行。1991年是布爾加科夫誕辰一百周年,研究者們第三次掀起了研究布爾加科夫的熱潮。俄羅斯關于布爾加科夫戲劇作品的研究已向深層次發(fā)展。
(一)對戲劇作品創(chuàng)作歷程的研究
到目前為止,許多研究者對布爾加科夫的生平和戲劇創(chuàng)作進行了梳理。
1983年亞諾夫斯卡婭出版了《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的創(chuàng)作道路》。1988年丘達科娃的《布爾加科夫傳記》是第一部關于布爾加科夫的學術(shù)研究傳記。它在1976年作者出版的《布爾加科夫檔案》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布爾加科夫遺孀、親友的訪談錄和回憶錄。許多材料都是首次公布,再現(xiàn)了布爾加科夫生活的社會背景、當時的劇院及文學環(huán)境。同年,文集《回憶布爾加科夫》出版,當中收錄了柯·帕烏斯托夫斯基、維·卡達耶夫、米·揚申等人對布爾加科夫早年文學創(chuàng)作、在劇院的工作、晚年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回憶。1990年出版的《葉蓮娜·布爾加科娃的日記》中,劇作家的遺孀葉連娜回憶了包括《莫里哀》《普希金》等劇本在內(nèi)的布爾加科夫的晚年創(chuàng)作過程。1998年索科洛夫主編的《布爾加科夫百科全書》,為研究者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研究史料。2001年別捷林的《布爾加科夫的生活》談到了《圖爾賓一家的日子》的創(chuàng)作過程。2014年索科洛夫在《布爾加科夫的三次愛情》一書中探討了其三位妻子,尤其是葉連娜對其后期創(chuàng)作的影響。
(二)對戲劇作品思想內(nèi)涵、藝術(shù)特征的研究
1986年在列寧格勒舉辦了布爾加科夫閱讀會,其研究成果于1988年由尼諾夫主編成論文集——《劇作家米·阿·布爾加科夫和同時代的藝術(shù)文化》。該論文集收錄了許多學者的評論文章。其中,阿·尼諾夫在《關于布爾加科夫的戲?。ㄑ芯烤C述與前景)》中認為:“獨特的戲劇內(nèi)容,新穎的情節(jié)構(gòu)造,豐沛的人物感情……決定了布爾加科夫作為一個經(jīng)典劇作家的意義?!盵1]161990年塔瑪拉琴科在《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的戲劇創(chuàng)新》中分析了劇作的形象體系、情節(jié)和主題。
2001年雅布洛科夫在《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的藝術(shù)世界》中分析了布爾加科夫的創(chuàng)作特征?!扒楣?jié)的多層次性是布爾加科夫詩學的重要特征之一?!薄皦羰遣紶柤涌品虮憩F(xiàn)潛意識的主要手段。夢與其說作用于心理,不如說作用于哲學。雖然布爾加科夫做過醫(yī)生,但他對夢的醫(yī)學作用并不感興趣。在布爾加科夫筆下,夢幫助塑造彼岸世界的形象,而不反映人物心理?!盵2]165
2007年亞諾夫斯卡婭在《關于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的札記》中談到了戲劇中的圣經(jīng)元素。作者認為,《圣經(jīng)》在布爾加科夫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已經(jīng)融入到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之中。但無論是情節(jié)還是人物形象,布爾加科夫并不是簡單地引用,而是賦予其新的意義,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此外,作者還談到了布爾加科夫和馬雅可夫斯基的關系。作者認為,兩人都是時代大家,性格不同,政治傾向不同是理所當然的。此外,作者指出,布爾加科夫沒有自殺是受馬雅可夫斯基的影響,盡管當時布爾加科夫也瀕臨自殺的邊緣。但此時若自殺,其行為就會被看作是一種模仿,而非出自本人的意志??梢哉f,馬雅可夫斯基的子彈救了布爾加科夫。
2008年索科洛夫出版了《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創(chuàng)作之謎》一書。作者認為,為了繞開書刊檢查,從非共產(chǎn)主義的立場描述國內(nèi)戰(zhàn)爭,布爾加科夫常常采取“伊索”式的隱喻進行創(chuàng)作。布爾加科夫劇作中人物形象都有其原型,如《逃亡》中戈盧布科夫是由劇作家的姓——“布爾加科夫”字母換位得到的,戈盧布科夫在某些方面帶有劇作家的自傳色彩。
(三)與莫斯科藝術(shù)劇院、蘇聯(lián)當局的關系
薩哈羅夫的《米·布爾加科夫在政治局劇院里》講述了《圖爾賓一家的日子》上演和被禁的過程以及其與斯大林的關系。1986年斯梅良斯基在《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在藝術(shù)劇院》中認為:“與《白衛(wèi)軍》不同,改編的劇本《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已經(jīng)獲得獨特的藝術(shù)價值。它不僅對布爾加科夫戲劇創(chuàng)作具有重大意義,而且真正改變了革命后莫斯科藝術(shù)劇院的命運?!盵3]70
2000年薩哈羅夫出版了《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作家和政權(quán)》一書。書中公開了前蘇聯(lián)共(布)政治局的會議秘密記錄、作家被沒收的日記以及克格勃公開的檔案等珍貴史料。作者認為,布爾加科夫的悲劇命運和斯大林、列寧、托洛茨基、高爾基以及蘇聯(lián)秘密警察負責人根里克·雅戈達有關,其中斯大林的影響最大。
進入21世紀以來,布爾加科夫的戲劇作品成了副博士和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這足以表明布爾加科夫在俄羅斯文學史中的重要地位。
2000年吉特科娃撰寫的《布爾加科夫戲劇中的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分析了契訶夫、果戈里等人對布爾加科夫的影響。2002年霍赫洛娃撰寫了副博士論文《布爾加科夫戲劇〈亞當與夏娃〉、〈無上幸福〉、〈伊萬·瓦西里耶維奇〉中的狂歡化》。2006年柳蓋撰寫了副博士論文《布爾加科夫戲劇中“藝術(shù)家和政權(quán)”的沖突》,作者認為,在《紫紅色的島》中布爾加科夫已經(jīng)涉及到“藝術(shù)家與政權(quán)”的問題,直到《莫里哀》《普希金》等最終確立和成熟。2009年卡濟米娜撰寫的副博士論文《布爾加科夫的戲劇情節(jié):劇本〈卓依卡的住宅〉〈逃亡〉〈無上幸?!抵械目臻g和時間》分析了時空體的交錯性和二元性等特征。
二、西方國家的研究
西方學者對布爾加科夫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由于當時正處于冷戰(zhàn)時期,一些學者受時代氛圍所限,對作品的分析多帶有政治色彩,比如,英國學者布朗在《革命后的俄羅斯文學》中政治性地分析了布爾加科夫的作品。80年代以后,這種情況逐漸改善。盡管大部分學者依然對《大師與瑪格麗特》等小說高度關注,但對其戲劇的研究也漸漸涉及。
1978年,加拿大學者科林·賴特著的《布爾加科夫:生活和創(chuàng)作》是第一部詳細介紹布爾加科夫生平的英文著作。
1983年,馬克·斯洛寧在《蘇維埃俄羅斯文學》中認為,布爾加科夫是一位杰出的小說家和劇作家,他的許多劇本禁止發(fā)表和上演,是因為劇本的主題多是寫“作家和否定創(chuàng)作自由的極權(quán)主義政權(quán)之間的沖突”[4]372。
1985年,那迪恩·納托夫在《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中分析了布爾加科夫創(chuàng)作關于莫里哀作品的原因。首先,莫里哀荒誕的“狂歡”特質(zhì)符合布爾加科夫的創(chuàng)作意圖;其次,兩人的命運相似;第三,布爾加科夫把莫里哀看作是藝術(shù)永恒力量的象征[5]81。
英國學者萊斯莉·米爾恩著的《布爾加科夫評傳》是西方國家紀念布爾加科夫誕辰一百周年的代表之作。作者以布爾加科夫的生平經(jīng)歷為線索,詳細介紹了布爾加科夫的戲劇創(chuàng)作在俄羅斯的命運。
三、我國學者的研究情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對布爾加科夫戲劇的研究漸成增長趨勢。目前,筆者共搜集文學史7部,著作9部,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5篇,期刊文章11篇。
(一)文學史
李明濱主編的《俄羅斯20世紀非主潮文學》(1998)對布爾加科夫的戲劇成就給予了公正的評價。其中,重點分析了《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和《逃亡》兩部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和戲劇手法。作者認為,在《圖爾賓一家的日子》中,布爾加科夫明顯受到《戰(zhàn)爭與和平》的影響。此外,貫穿全劇的音樂在劇中起著重要作用?!短油觥肪哂鞋F(xiàn)代派戲劇的特色,另一個突出特點則是對舞臺提示的擴充。
李輝凡、張捷著的《20世紀俄羅斯文學史》(1998)將布爾加科夫小說和戲劇創(chuàng)作按照題材大致分為了三類:一是描寫內(nèi)戰(zhàn)時期白衛(wèi)軍的作品;二是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所謂“莫斯科故事”和反映新經(jīng)濟政策時期耐普曼生活的劇本;三是自傳體作品。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劇本和改編劇本。
2003年,任光宣主編的《俄羅斯文學史》(俄文版)認為:“布爾加科夫繼承了契訶夫戲劇創(chuàng)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將編年史和心理劇結(jié)合起來,從而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戲劇體裁?!盵6]301其主編的《俄羅斯文學簡史》分析了《圖爾賓一家的日子》中的人物形象和藝術(shù)成就。此外,作者還指出,在經(jīng)歷了20年代末的封殺之后,布爾加科夫后期創(chuàng)作的小說和戲劇開始探索天才與時代的問題。作者認為,布爾加科夫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坎坷,一方面是因為天才具有超越性,常常不能容于時代,另一方面也與布爾加科夫的階級立場和文化素養(yǎng)有關。
葉水夫主編的《蘇聯(lián)文學史》(1994)和鄭體武所著的《俄羅斯文學簡史》(2006)介紹了布爾加科夫的小說和戲劇創(chuàng)作。
阿格諾索夫主編的《20世紀俄羅斯文學》認為,布爾加科夫的創(chuàng)作原則和果戈里的傳統(tǒng)十分相像。布爾加科夫深化了果戈里關于道德問題的思考,其作品經(jīng)常反映“善與惡”“道德與不道德”斗爭的主題。
(二)專著
1982年出版的《蘇聯(lián)文學史論文集》中收錄了童道明的《布爾加科夫及其創(chuàng)作》一文。其中,作者介紹了《圖爾賓一家的日子》上演之后引起的爭論情況。
2000年,陳世雄、周寧著的《20世紀西方戲劇思潮》中介紹了布爾加科夫戲劇作品被禁和回歸的歷程。2004年,陳世雄、周湘魯出版的《逃亡:布爾加科夫劇作三種》中翻譯了《逃亡》《土爾賓一家的日子》(此處按照作者譯法,譯為“土爾賓一家的日子”)和《偽善者的奴隸》(又名《莫里哀》)三個劇本,同時收錄了譯者的評論文章。陳世雄在《關于〈逃亡〉的札記》中介紹了《逃亡》引起的激烈的論爭情況。此外,作者指出,《逃亡》真實地描寫了白色陣營內(nèi)部極其復雜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周湘魯在《在歷史的斷裂處——評〈土爾賓一家的日子〉》中認為,《土爾賓一家的日子》具有濃厚的作者自傳色彩,堪稱是一部史詩性作品。在《大師與暴政的對話》中,周湘魯分析了莫里哀這一人物形象。作者認為,布爾加科夫有意把莫里哀塑造成具有弱點的普通人,“賦予人物只屬于自己的性格、習慣和激情,使莫里哀成為一個血肉豐滿、令人信服的文學形象?!盵7]276
2007年,陳建華主編的《中國俄蘇文學研究史論》(第三卷)梳理了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布爾加科夫小說和戲劇的研究狀況。
2008年,溫玉霞在《布爾加科夫創(chuàng)作論》一書中分析了劇作家20世紀20至30年代初戲劇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點。作者認為,布爾加科夫揭示了“知識分子與革命”“懺悔和贖罪”“藝術(shù)與權(quán)力”等主題。此外,布爾加科夫還采用了“劇中劇”“幻想喜劇”等形式,創(chuàng)作了歷史研究式的小說性劇本。
2010年,錢誠的專著《米·布爾加科夫》詳細介紹了戲劇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上演情況。其中,公布了高爾基檔案館中的史料等珍貴資料,為進一步了解和研究布爾加科夫提供了便利。
2011年,譚得伶和吳澤霖著的《解凍文學和回歸文學》分析了劇作家的個性、創(chuàng)作主題和特征。作者認為,布爾加科夫走了一條真誠、自然的道路,無論處境如何困難,布爾加科夫從未背上任何政治謊言的重負。“藝術(shù)家和強權(quán)的對立關系,真正的藝術(shù)與君主專制制度的不相容”[8]244,是莫里哀劇本的主題。笑聲是布爾加科夫藝術(shù)的最大特征。
同年,金亞娜和劉錕主編的《俄羅斯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一輯)中收錄了周湘魯?shù)摹丁赐翣栙e一家的日子〉中的象征體系》。作者認為,布爾加科夫沿用《戰(zhàn)爭與和平》中“家庭紀事”的手法,借助“家”“船”“暴風雪”“城市”等俄羅斯文化傳統(tǒng)和經(jīng)典作品中的象征符號,表達了其對十月革命悲劇性一面的思考。
通過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關于布爾加科夫戲劇作品的文學史和專著有一些共性特征:關注劇作家的個性、主要分析《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和《逃亡》兩部作品,分析其主題、人物形象。同時,也有一些個性化的研究,比如探究作品中的象征體系。
(三)期刊
唐逸紅的《布爾加科夫和斯大林》(1997)考察了布爾加科夫的個人命運和斯大林之間的關系。作者認為,正是斯大林本人的關照,布爾加科夫作品的出版和演出才沒有遭到更加悲慘的命運。但是,布爾加科夫并未因此放棄立場,而是忠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
在《布爾加科夫戲劇的歷史命運》(1998)一文中,陳世雄回顧了戲劇作品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遭遇,分析了作品引起巨大爭議的原因。作者認為,這和“當時蘇聯(lián)文藝界各種思潮流派尖銳激烈的斗爭直接相關”[9]85,布爾加科夫的作品也因此未能發(fā)表和上演。
王宏起的《他為明天而存在——20世紀布爾加科夫研究綜述》(2003)梳理了包括戲劇作品在內(nèi)的作品的研究狀況。
周湘魯對布爾加科夫戲劇的關注較多:《〈巴統(tǒng)〉之謎》(2007)介紹了劇本的創(chuàng)作歷程、被禁緣由,以及作家與斯大林的關系?!?0世紀20年代蘇維埃戲劇中的革命與內(nèi)戰(zhàn)》(2007)比較了革命英雄劇和《圖爾賓一家的日子》《逃亡》的差異。作者認為,兩者看待同一事實(即十月革命和內(nèi)戰(zhàn))的視角不同,由此造成在主人公選擇及塑造、情節(jié)模式以及“家”“暴風雪”意象等方面的處理完全不同。《米·布爾加科夫諷刺戲劇中的“騙子、小丑和傻瓜”》(2008)分析了布爾加科夫劇作中的“反面人物”,劇作家通過這些角色同蘇維埃價值觀展開對話。作者認為,在劇中“騙子”戲弄日常生活,把一切看成游戲。小丑介于兩者之間,實際上是戴上了傻瓜面具的騙子。“傻瓜”的突出特征則是因愚蠢而偏執(zhí)于教條。
周湘魯在《米·布爾加科夫與馬雅可夫斯基“科幻”題材劇作的時空體分析》中認為,布爾加科夫與20世紀30年代蘇聯(lián)“室內(nèi)”派劇作家的美學傾向一致,馬雅可夫斯基則是“室外”派的代表。與馬雅可夫斯基相比,布爾加科夫的未來時空體具有雜糅性,含有許多過去和現(xiàn)在的“雜質(zhì)”,新舊共處因而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借以表明劇作家對未來懷疑和諷刺的立場。此外,兩人的作品中都曾出現(xiàn)過“時間機器”的母題。布爾加科夫的戲劇時間則常常體現(xiàn)為“向前即后退”。其戲劇的時間運動模式是“循環(huán)”的?!霸趹騽〗Y(jié)尾,總是在某種意義上又回到了開頭時的狀態(tài)……在循環(huán)時間之上,還存在一個超越于歷史時間之上的屬于‘永恒的‘觀測點?!盵10]64
周湘魯在《米·布爾加科夫戲劇中的夢幻與現(xiàn)實》(2011)中認為,布爾加科夫筆下的夢幻具有真實性,而現(xiàn)實具有“夢幻”特征,兩者相輔相成,表達了劇作家對現(xiàn)實的嘲笑和諷刺。
朱建剛的《布爾加科夫的個性》(2008)不贊同余華等人的觀點,認為將布爾加科夫看作是“一位孤獨的文化英雄”是有失偏頗的。作者認為,布爾加科夫的悲劇性命運和蘇聯(lián)當局、和斯大林有關。布爾加科夫總是對領袖抱有過高期望,結(jié)果只能是失望更大。但這并不意味著作家放棄了作為一名知識分子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職責。
張焰的《以人道主義的視角講述革命——淺評布爾加科夫的戲劇創(chuàng)作》(2013)和姚月萍的《人道主義光環(huán)下的書寫——評布爾加科夫的戲劇創(chuàng)作》(2015)都從人道主義角度論述了布爾加科夫的戲劇創(chuàng)作。張焰認為,在《圖爾賓一家的日子》中,布爾加科夫以超階級的人道主義觀點描述戰(zhàn)爭,他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其中既懷有對新生活的恐懼,又懷有對舊世界滅亡的失落之情。姚月萍從《圖爾賓一家的日子》《逃亡》《莫里哀》三部作品入手,重點分析了阿列克謝、赫盧多夫和莫里哀三個人物身上的人性特點。
與文學史和專著相比,期刊文章對劇作家作品的研究角度更加多樣化,總結(jié)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劇作家的個性以及和斯大林的關系,介紹劇本上演引起的爭議情況,與其他作品對比研究,分析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等。
(四)學位論文
1博士論文
到目前為止,關于布氏戲劇研究的博士論文只有周湘魯?shù)摹睹住げ紶柤涌品驊騽⊙芯俊罚?008)一篇。作者通過梳理布爾加科夫的戲劇創(chuàng)作歷程,分析了其戲劇創(chuàng)作主題的變化。最初,劇作家關注“人與環(huán)境”“人與時代”的主題,但在劇本全部被禁后,他開始逐漸轉(zhuǎn)向“藝術(shù)家和專制政權(quán)”的主題。作者還分析了劇作家諷刺喜劇中的主題和語言特點。作者認為,“公共宿舍”的主題體現(xiàn)了布爾加科夫戲劇中“新”與“舊”的矛盾沖突,劇中人物常?;煊?、誤用修辭色彩不同的詞語和蘇維埃話語造成喜劇性的效果,體現(xiàn)了布爾加科夫?qū)Ξ敃r蘇聯(lián)現(xiàn)實的思考。此外,作者還探討了布爾加科夫戲劇中的象征意象和時空體系。在該論文的基礎上,2011年作者出版了《與時代對話:米·布爾加科夫戲劇研究》一書。
2碩士論文
1996年曾予平在《論M.A.布爾加科夫的創(chuàng)作》中談到了布爾加科夫劇作中的諷刺藝術(shù)。
2007年張麗的《作為俄羅斯文學經(jīng)典文本的劇作〈圖爾賓家的日子〉》探討了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立場和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作者認為,布爾加科夫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刻畫圖爾賓等白衛(wèi)軍的悲劇命運的。他的關注點是承受悲劇命運的“人”,而不是與紅軍階級對立的白軍。白衛(wèi)軍作為俄國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的命運其實反映了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悲劇。此外,作品在情感氛圍、節(jié)奏和色調(diào)上變化豐富,喜劇和悲劇色彩交織并存。語言鮮明生動,多用“重復”的修辭手法,有力地刻畫了人物形象。
王小敏的《布爾加科夫戲劇的小說化問題研究》(2012)認為,布爾加科夫把小說和戲劇巧妙結(jié)合在一起,使戲劇創(chuàng)作中滲透著小說的眾多特點。在戲劇沖突的處理上,布爾加科夫采取了深化的處理方式,使得戲劇的主題復雜多解,富含深刻的哲理,使得戲劇給人的感覺和小說相同。在組織情節(jié)的方式上,布爾加科夫突破傳統(tǒng)的戲劇模式,采取由人物自然組織情節(jié)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具有了小說的特征。在時空結(jié)構(gòu)上,布爾加科夫獨創(chuàng)了夢境、鏡子等典型的時空關系和“劇中劇”的模式,這與小說創(chuàng)作具有相通之處,使得其劇作更像史詩性的長篇小說。
在《凝視理論下的布爾加科夫戲劇研究》(2013)中,曾敏運用薩特的“他人的注視”以及??碌囊?guī)訓權(quán)力之下的“凝視”理論對《逃亡》和《圖爾賓一家的日子》進行研究。作者認為,雖然他者和權(quán)利的“凝視”限制了布爾加科夫的戲劇創(chuàng)作自由,但布爾加科夫依然能夠堅守自我,思考文學和自我的出路。一方面,社會與個人的沖突的主題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布爾加科夫戲劇中,他者與自我的關系深受“凝視”的影響。另一方面,劇中的戲謔和女性爭取主體自由的反抗承擔了劇作家反“凝視”抗爭的責任。
2014年,張蕊撰寫了碩士論文《無處可逃的逃亡——米·布爾加科夫〈逃亡〉中的時空體》,她將《逃亡》中的時空體總結(jié)為“寧靜、安詳?shù)陌丁薄捌D難的路途”和“蟑螂式的逃亡”三個時空體,并探討了時空體夢囈性、狂歡化、二元對立、空間的三重性和時間—空間模型的循環(huán)性等藝術(shù)特征。
四、結(jié)束語
通過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國外學者對布爾加科夫戲劇作品的研究起始較早,研究已成多樣化發(fā)展態(tài)勢。最初,國外學者主要關注布爾加科夫的生平、小說和戲劇的創(chuàng)作歷程,后來逐步深化為對戲劇主題、藝術(shù)特征等的研究。我國對布爾加科夫戲劇作品的研究則稍顯滯后。近十年來,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逐漸增多,但研究多集中在《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和《逃亡》上,對其他戲劇作品的研究則明顯不足,這是我國學者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參考文獻:
[1]Кораблёв А. А. М.А. Булгаков драматург 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его времени, М.: Союз театральных деятелей РСФСР, 1988.
[2]Яблоков Е. А.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мир Михаила Булгакова. Москва: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001.
[3]Смелянский А.М. Михаил Булгаков в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м театре. М.: Искусство, 1986.
[4]馬克·斯洛寧.蘇維埃俄羅斯文學[M].浦利民,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5]Natov Nadine. Mikhail Bulgakov. Boston, 1985.
[6]任光宣.俄羅斯文學史(俄文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陳世雄,周湘魯,譯.逃亡:布爾加科夫劇作三種[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8]譚得伶,吳澤霖.解凍文學和回歸文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9]陳世雄.布爾加科夫戲劇的歷史命運[J].外國文學,1998,(1).
[10]周湘魯.米·布爾加科夫與馬雅可夫斯基“科幻”題材劇作的時空體分析[J].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9,(5).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