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冶秋
在武夷山五夫鎮(zhèn)“興賢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畫面。洙泗是孔孟故鄉(xiāng)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武夷山風景區(qū)朱熹紀念館館聯(lián)如是題到:“接伊洛之淵源,開海濱之鄒魯。”
五夫鎮(zhèn)政府大院內(nèi),處處是高聳的樟樹、蓊郁的竹林、帶著小雞覓食的母雞,它有一種與生命、與土地貼得很近的親切感。幾棵大樟樹已有850年的歷史了,其中就有一棵是朱熹親手種植的。朱熹是武夷之子,垂暮之年還寫詩懷念五夫潭溪舊居:“憶住潭溪四十,好峰無數(shù)列窗前?!?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8/10/qkimagesxsgxxsgx201607xsgx20160708-1-l.jpg"/>
朱熹祖籍正是當代文青趨之若鶩的旅行圣地——江西婺源(當年屬徽州),出生于福建尤溪。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熹14歲,父親朱松病逝,臨終托孤于崇安(今武夷山市)籍的摯友劉子羽。受朱松托孤重任的劉子羽為這對孤兒寡母專門蓋了個紫陽樓。從此朱熹定居武夷山麓的五夫里前后達50年之久(其間,出仕九年,立朝四十日)直至晚年于紹熙四年(1193年)遷居建陽考亭為止。在那個文化氣息很濃的時代,朱熹長期生活在武夷山區(qū),為了生活、事業(yè)、友情、怡情,足跡踏遍大武夷的山山水水,除了在外當官、講學的時間,朱熹基本上就在崇安、建陽生活。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他集大成發(fā)展的“新儒學”被國際漢學稱為“后孔子主義”。他除了在武夷山之外的地區(qū)創(chuàng)辦與恢復了寒泉、云谷、考亭、白鹿洞等多座著名書院外,還在崇安縣境內(nèi)創(chuàng)設(shè)書院并在多座書院講學、論辨、著書、立說。當時不少名士也紛紛慕名而至,其中有二人就是詩人陸游(1125~1210)和詞人辛棄疾(1140~1207)。古代文人為了寄寓個人情懷,彰顯自我性格,表達個人志向,會給自己額外取個“字”,老了心境又不一樣的,再給自己取個“號”,一個不夠用就倆。三位文化巨人在他們中晚年后,都給自己取了新的字號,號中都帶個“翁”字。朱熹號晦翁,陸游號放翁,辛棄疾號瓢翁。三人蹲九曲第五曲“茶灶石”上品茗,一邊喝茶一邊嘮嗑,有一天思維跳躍的瓢翁發(fā)問:“要不咱也給屁股底下這塊磐石取個號?”才情放浪的放翁說:“我早就想好了,茶灶石,多好聽?!痹缬袨榇司叭∶坏玫幕尬虛嵴拼髳偅f:“茶灶石?太好了!明兒就來題上!”傳說,巨石上鐫刻的“茶灶”二字,就是朱熹當年親筆題寫并請工匠刻上的。
說到石刻,朱熹的足跡幾乎踏遍福建各地,他的摩崖題刻也遍布全省各地。據(jù)民國《福建通志》(1938年版,下同)載,朱熹撰題的碑銘摩崖有70多處,分布于建寧、崇安(武夷山)、尤溪等20多個縣,尤以崇安和同安為多。武夷山現(xiàn)存朱熹摩崖題刻共13方,約占武夷山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現(xiàn)存古代摩崖題刻326方的4%,占現(xiàn)存宋代摩崖題刻35方的37%,數(shù)量僅次于明萬歷年間隱居于武夷山云窩的卸任兵部侍郎陳省(32方)。
朱熹不僅書法飽滿遒勁,自成一家,詩作也是值得玩賞的。膾炙人口的還是他描寫武夷山光水色的千古絕唱《九曲掉歌》。該詩寫于紹熙四年(1193年),是朱熹陪同辛棄疾泛舟九曲后所作。當代大文豪郭沫若1962年冬天游武夷泛舟九曲時唱道:“九曲清流繞武夷,掉歌首唱自朱熹。”明代胡應麟稱“南宋古體當推朱元晦”。沈栗城則有“花月平章二百載,詩名終是首文公”。清代紀曉嵐說:“宋五子(周敦頤、程穎、程頤、張載、朱熹)中,惟文公詩學功候為深?!?/p>
人說朱子“存天理,滅人欲”,也不無后輩過分夸大“理”和“欲”的對立面之嫌。張渝民先生說:“作為獨樹一幟的武夷古文化以古越漁獵農(nóng)耕文化為源頭,經(jīng)漢唐時的發(fā)展,最終以集孔孟傳統(tǒng)儒學和佛、道學三大成的朱子理學為核心,在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閩北山地文化的撞擊、整合和交融中脫穎而出。”真正指出了朱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