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榮
摘要:思維導圖通過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xiàn)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合理運用思維導圖有助于提高教師備課的有效性,有助于開發(fā)學生記憶、閱讀和思維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思維導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65-1
一、“思維導圖”在教學設計中的運用
歷史教學注重歷史事件發(fā)生的順序和各事件發(fā)展的相互關系。教學過程中新課導入、新課講授、課堂小結、鞏固練習、師生互動等環(huán)節(jié)很多,思維導圖有助于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教學流程和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需要注意的有序而完整地記錄下來。這樣使歷史事件發(fā)展的脈絡更清晰,教學過程的環(huán)節(jié)更完整、有序、流暢。如圖一 《太平天國運動》教學設計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也可運用于在集體備課中,通過主講闡述、教師討論,最后確定教學設計。然后將討論結果進行整理進行必要的整理,分別復制給各位教師,這樣大家就得到了一份凝聚著集體智慧的教學設計。
二、“思維導圖”在建構知識結構中的運用
構建知識結構是系統(tǒng)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好的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結構的方法。在一節(jié)課或一個單元結束后,老師指導學生根據(jù)思維導圖的要求繪制思維導圖,一方面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動手作和動腦思考,使他們能夠從整體上掌握了基本知識結構和各個知識間的關系,在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概念網(wǎng)絡。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另一方面,不同學生的作品可以很方便的進行交流。如圖二是運用思維導圖繪制的《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一課的知識結構。
三、“思維導圖”在互動式教學中的運用
思維導圖的制作過程是一個相互學習和交流的過程,在課堂教學利用思維導圖有利于架構起師生互動式教學,從而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一言堂?,F(xiàn)階段,討論式教學效率不高是普遍現(xiàn)象,要改變這種情況,只有將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討論的中心話題上來,這正是思維導圖解決的問題。課堂教學中學生分小組討論學習,由一人擔任秘書工作,把整個討論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畫出來,記錄大家的討論結果。教師的作用主要是作積極正面的引導,并指導和回答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如圖三,對“對辛亥革命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這一問題討論時繪制的簡單思維導圖。
四、“思維導圖”在研究性教學中的運用
思維導圖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主要是梳理學生的探究步驟和探究內容。以思維導圖為主線,讓學生在協(xié)作中構建課題的研究環(huán)節(jié),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指導者、評價者角色。然后,學生再對課題的各個研究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入探討和詳細闡述。最后,課題組進行匯總和完善。教師也可以將自己的總結進行示范,師生之間相互補充,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如圖四所示,是對《建國以來海門地區(qū)農民服飾的變遷》課題研究時繪制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交流方式,可以促進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學習交流。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有助于繪圖者減少了思考過程的枯燥程度和難度,提高了思維的效率,并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了有意義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所以,將思維導圖引入中學教學,為歷史教與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