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忠
摘 要: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適應今天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感到實習課無聊乏味,應當盡快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的教學,要求從學生發(fā)展為本,通過對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教學的內(nèi)容、教學的組織形式、評價方法的改革,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生在實習操作過程中練就精湛技能,畢業(yè)后能盡快滿足崗位需求。
關鍵詞: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 技工院校 一體化
筆者學校課程改革實施已經(jīng)2年,新課改給學校的課堂帶來了變化,更適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對于一位技工院校的教師來說,上好一堂課并不是教師講授了多少知識給學生,而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學會了什么和能干什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一、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的形成
1.課程描述
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分為模具拆裝和手工制作兩部分。模具拆裝部分是以典型的冷沖壓模具和注塑成型模具為案例,以拆裝、測繪任務作為學習載體,通過教學實訓,給學生充分提供實踐操作機會,使學生在模具拆裝、測繪過程中掌握理論和技能知識,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相互間的合作交流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綜合職業(yè)能力。手工制作部分是用鉗工工具及設備,按技術要求制作指定模具零件,其靈活性強、工作范圍廣,零件質(zhì)量的好壞直接取決操作者的技術水平,學生需通過不斷的訓練,才能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
2.課程體系
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是我校模具制造技術專業(yè)中一門基本專業(yè)技能訓練課程,設置在第一學期。本課程是在專業(yè)調(diào)研和實踐專家訪談會的基礎上,根據(jù)典型工作任務而開發(fā)的一體化課程。課程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載入點,對知識和技能進行了重構。通過項目學習,學生能認識模具的結構,能進行模具的裝配,能手工制作工件和簡單模具,為后續(xù)課程冷沖壓模具制造和塑料模具制造作好鋪墊。課程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3.一體化課程標準
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設置是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學習載體,模擬企業(yè)加工生產(chǎn),以討論制定工藝規(guī)程為依據(jù)條件,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導的生產(chǎn)實習方式教學。學生的任務目標做到可以考核與評價,讓學生清晰地明白自己在所學的任務中做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是否達到考核與評價的標準。課程標準提綱見表1。
二、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改革的意義
1.現(xiàn)階段技工院校學生狀況
很多技校學生在上初中時文化基礎和學習能力較差。大多學生不愿學的原因是因理論講解抽象、空洞,無法調(diào)動興趣,想學但學不會,久而久之就失去信心,對學習缺乏動力,少動腦筋,不愛思考,造成成績不好,使內(nèi)心極度自卑,有的甚至放棄了學業(yè)。所以,針對學生這樣的學習情況,在課程教學上需要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將相關知識通過引導,多實踐、少理論,先動手、后理論的原則,采用示范操作法講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傳統(tǒng)模具鉗工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以往模具鉗工生產(chǎn)實習課程的教學模式總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鉗工實習的勞動量很大,體能消耗多,噪聲大,實訓操作環(huán)境差,所用設備和工具比較簡單,單調(diào)而又重復。如鉗工實習所用的鉆床、銼刀、手鋸、錘子、鋼尺等設備和工、量具太過簡單,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整個過程并沒有展現(xiàn)出積極學習的一面,逐漸對模具鉗工實習課程產(chǎn)生厭倦。因此,需要對這樣的模具鉗工實習課程進行一體化教學改革。一體化教學可以減少授課內(nèi)容的重復,將學生原來不主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將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從指導型變?yōu)榻徊婊パa型,由罐輸式教學轉(zhuǎn)變?yōu)橄轿?,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可以提高授課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拓寬知識結構。因此,模具鉗工生產(chǎn)實習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三、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教學的改革
1.以典型模具為任務,遞進式引導學生
例如,學習任務“冷沖壓模具的拆裝與測繪”,學習活動1單工序沖裁模拆裝,用于知識的入門學習,是學習的起點任務,要求學生了解簡單模具的結構,會對模具進行拆裝;學習活動2單工序沖裁模測繪,是引導任務的后續(xù)學習,要求學生會對模具零件進行測繪,并畫出零件圖和裝配圖。學生在掌握了單工序模拆裝和測繪知識基礎上,能為后續(xù)較復雜的復合模和連續(xù)模學習上做鋪墊,從而能自主完成學習和實訓。
2.以學生興趣為出發(fā)點,開發(fā)集趣味和技能相融合的任務載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學生學習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技能操作過程中十分重要。教師激勵固然重要,但只是激發(fā)學生形成學習興趣的外因,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才是內(nèi)因。只有內(nèi)外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學習的興趣。因此,課程設置了一個貼近生活的學習任務載體。例如,學習任務 “鏨口榔頭的手工制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動性較高,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四、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
1.六步教學法
在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課程中,教學內(nèi)容體現(xiàn)為一個個的學習情境。而學習情境又都是具有完整工作過程的工作任務,通過完成這些工作任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溝通,培養(yǎng)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本課程按一體化教學的六步法進行教學,第一步教師為主體,幫助學生獲取加工任務,第二步到第五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第六步師生共同評價(見圖2)。
2.分步實施法
課程的每個學習任務先進行任務分析,將該學習任務分解成幾個步驟,然后學生按照每個步驟進行思考、學習、實施。例如,學習任務“鏨口榔頭手工制作”,將任務分解成五個步驟:步驟1將圓棒料加工成長方體;步驟2榔頭鋸削斜面;步驟3加工腰形孔;步驟4曲面加工;步驟5倒角。如圖3所示,步驟1實施后,學生學會了圓棒料鋸削和長方體的銼削加工;步驟2實施后,學生學會了斜面鋸削;步驟3實施后,學生學會了腰形孔加工;步驟4實施后,學生學會了曲面銼削;步驟5實施后,學生學會了倒角。通過分步實施,學生在每實施一個步驟后都掌握了技能,都有一定的成功感,使學生始終都能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改變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在以往傳統(tǒng)教學中厭學的現(xiàn)象。
3.引導探索法
根據(jù)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學生認知發(fā)展的有序性,要設置有一定層次、排列有序的問題情境,形成問題鏈環(huán)。學生在破解初始問題后,有一種“一發(fā)不可收拾”的感覺,不斷地探索與創(chuàng)新,力求解開全部鏈環(huán)。例如,在學習任務“鏨口榔頭的手工制作”教學時,教師提問:“如何將圓棒料加工成長方體(先用手鋸鋸削,再用銼刀銼削),怎樣去除腰孔的中間料(用鉆頭在鉆床上鉆排孔),如何保證圓弧與腰孔兩側過渡連接(先加工圓弧,后加工兩側平面)”。這一系列有序的提問,不僅將學生的思維向課題目標層層推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的設計把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蘊涵于問題情境之中。
4.小組學習法
在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堂教學中,將班級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5~6名學生,由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組成。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方式下,進行問題討論、學習新知識和任務實施。合作學習使基礎較好的同學幫助基礎較差同學完成學習任務,也在幫助其他同學時進一步鞏固知識,超越自我。同時,小組合作的學習氛圍,增強了學生個體間的競爭意識,小組共體的團隊合作意識。
五、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評價方式的改革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學生的評價應是在某一時期內(nèi)幾種勞動的評定。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都是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不能從學生的能力出發(fā)。另外,同一個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層次不同,如果均以一個標準來評價學生,特別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如果每次他的成績都不及格,那么成績對他就失去了考核的意義。因此,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評價的改革,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對每一個學習任務的學習過程評價包含學生的課前準備、小組討論的參與、任務實施過程及技能掌握等進行評價,終結評價的內(nèi)容是對工件完成的質(zhì)量進行評價。例如:鏨口榔頭型面鋸削評價表,如表2、表3所示。
六、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效與反思
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把學生當成主體,引導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對模具的拆裝與手工制作課程的技能知識在專業(yè)中的應用有了較深的認識,本課程班級合格率和優(yōu)良率自然也提高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當然,此課程的教學改革還需優(yōu)化,在今后的課程教學改革實施中,還需不斷反思、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改革一定會取得好成果。
參考文獻:
[1]趙志群.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fā)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