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之淚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陸上絲綢之路名城———高昌,兩個在歷史上光彩奪目、為后世留下無盡寶藏的城市,就在這一塊看似不起眼的石碑上輕輕碰撞,擦出了小小的火花。這火花,沒有驚天動地,沒有絢麗璀璨,卻留下了太多寶貴的歷史信息,吸引后人不斷探尋。
這里是出泉州城,向東通往惠安、莆田、福州的必經(jīng)之地。1933年,泉州仁風門因無人修葺而破敗的城門和城墻,漸漸成為阻礙交通的障礙。為了通行的便利,城墻漸漸被人們拆除,許多刻有文字和圖案的石刻從城垣當中被清理出來,或被砸毀,或被附近居民取作自家建筑之用,或被隨手扔在田間地頭。
10年后的1943年,在仁風門外原東教場所在的一片農(nóng)田中,當時在廈門大學歷史系教學的吳文良老先生發(fā)現(xiàn)了一塊看似不起眼的石碑。這塊碑高36厘米、寬30.3厘米,是用泉州常見的輝綠巖雕刻而成。碑頂原為圓拱形,上部有凹陷,看起來相當粗糙,似乎是嵌在石龕中所用的。石碑樸實無華,沒有過多的花紋裝飾,只在碑面上部浮刻一個造型特殊的十字架。這個十字架四腳等長,末端尖角狀和交叉處都綴有景教十字架標志性的圓珠。十字架的下方?jīng)]有泉州景教石刻常見的天使、火焰、祥云等圖案,而是陰刻了11行奇特的文字,這是全部已發(fā)現(xiàn)的十字架石刻當中最特殊的一塊。
經(jīng)學者們辨認,石碑上陰刻的11行文字,除第一行是用古敘利亞文聶斯脫里字體拼寫的敘利亞語之外,其他都是敘利亞文拼寫的回鶻語。其漢文翻譯如下:
以圣父、圣子和圣靈的名義
亞歷山大大帝王紀年
1613年(即公元1301年)
桃花石紀年牛年
十月二十六日。
高昌城人圖克迷西·阿塔·艾爾之子
烏斯提克·塔斯汗
在他六十七歲時,
來到刺桐城
并完成了上帝的使命。
他的靈魂將在天國安息。阿門!
高昌城(Chotscho),位于今新疆吐魯番東南45公里處,著名的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它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紀,毀于公元十三世紀的戰(zhàn)火。在長達1 4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高昌城以“陸上絲綢之路名城”而著稱,是東西方往來的樞紐。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時,曾在此盤桓,為高昌王講經(jīng)說法。
同樣的萬商云集,同樣的胡漢共居,同樣的多元文化交融薈萃,泉州與高昌在歷史上曾經(jīng)那樣的相似,都是因絲綢之路而繁華的城市,區(qū)別只在于沙漠與海洋,駝馬與舟船。當美麗的高昌城在戰(zhàn)火中湮滅之時,刺桐城外的大海之上,商船無數(shù),檣桅林立,遮天蔽日的船帆將古刺桐港逐漸推上“東方第一大港”的寶座。從19世紀20年代以來,在泉州的一個又一個考古發(fā)現(xiàn)向人們證明:泉州,就是世界歷史學家們尋找了幾十年的“ZAYTUN”———刺桐古城,是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起點城市。
如今,珍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500多件古代宗教石刻,正向世人講述著泉州的往事。在她最輝煌的歲月里,伊本·白圖泰來過,馬可·波羅來過,汪大淵來過,還有數(shù)以萬計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與信仰的人也來過這里。他們到這里旅行、經(jīng)商、生活,甚至繁衍生息,留下了太多后人視若珍寶的印跡。
其中這方石刻,見證了一位虔誠的景教徒,從陸上絲綢之路名城———高昌城,隨著蒙古大軍,輾轉(zhuǎn)數(shù)千里來到了刺桐城,并在這里留下了人生最后的足跡。也許是他來到泉州的時間不長,未受到泉州多元文化的太大影響。故而,在他的墓碑上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留下其他宗教和美學元素,只用樸實無華的十字架和文字,記述了自己的信仰、出身、離世的紀年,以及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城市———高昌與刺桐城!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陸上絲綢之路名城———高昌,兩個在歷史上光彩奪目,為后世留下無盡寶藏的城市,就在這一塊看似不起眼的石碑上輕輕碰撞,擦出了小小的火花。這火花,沒有驚天動地,沒有絢麗璀璨,卻留下了太多寶貴的歷史信息,吸引后人不斷探尋??缭角甑膬蓷l絲綢之路之間的交流,從來沒有停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