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燕瓊
【摘要】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一個較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全球有近3億HBV攜帶者,我國占45%,準確、及時地檢測HBV,對控制HBV傳播、提高診療效果非常重要。隨著HBV檢測方法的不斷發(fā)展,臨床已廣泛開展與其相關的檢測技術,對防治HBV感染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目前HBV的檢測方法主要有電子顯微鏡法、免疫學法、分子生物學法。本文對HBV幾種檢測方法進行綜述。
【關鍵詞】 乙型肝炎病毒; 檢測方法
中圖分類號 R5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8-0159-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8.091
濃度通過測定熒光強度來檢測,極微的熒光就能被特別的感光結構感應到,使其檢測靈敏度更高。ELISA和MEIA對HBV血清標志物的檢測均有較高的特異性,但ELISA的敏感性低于MEIA[12]。
化學發(fā)光微粒免疫檢測法(CMIA)是目前應用較多的化學發(fā)光法。譚璐[13]報道ELISA和CMIA靈敏度差別不大,但從自動化程度和方法學角度看CMIA法優(yōu)于ELISA法。
3 分子生物學法
3.1 HBV DNA檢測技術
HBV DNA是HBV具有傳染性和復制的標志,是判斷抗HBV藥物療效的重要指標[14-15]。檢測方法有PCR、支鏈DNA(bDNA)、核酸雜交、雜交捕獲系統(tǒng)、基因芯片技術。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FQ-PCR)采用熒光技術和閉管檢測,完全克服了常規(guī)PCR方法操作繁雜,不能準確定量、產(chǎn)物間的交叉污染、重復性差和強致癌物溴化乙啶的使用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16-18]。目前的試劑盒多采用FQ-PCR進行HBV DNA的定量檢測。bDNA技術的缺點是放大倍數(shù)少、檢測范圍窄、敏感性低,不適用于低水平檢測。袁靜等[19]報道FQ-PCR用于HBV DNA含量的檢測靈敏度明顯高于bDNA法。核酸雜交包括斑點雜交和液相雜交?;蛐酒夹g為近幾年發(fā)展的新技術,根據(jù)HBV高度保守的特異性基因序列設計寡核苷酸探針制備基因芯片,將待測患者的樣本進行PCR擴增,PCR擴增的同時進行產(chǎn)物熒光標記,標記產(chǎn)物與基因芯片進行雜交,雜交結果經(jīng)掃描儀讀數(shù)并輸出圖像,然后通過計算機分析,從而檢測樣本是否存在病毒感染[20]。由于基因芯片可以一次性對大量序列進行檢測分析,具有快速、高通量、并行等特點,解決了傳統(tǒng)核酸印跡雜交技術自動化程度低、檢測序列少、操作繁雜、效率低的缺點[21]。
3.2 HBV耐藥性檢測技術
目前臨床上應用的HBV耐藥性檢測主要是針對HBV DNA聚合酶P基因的檢測,鑒別野生型(YMDD)及耐藥突變型(YVDD、YIDD),檢測結果可為抗病毒藥物治療中HBV耐藥性的產(chǎn)生提供依據(jù),以指導臨床用藥和監(jiān)測病情。常用的檢測方法有FQ-PCR、核酸雜交和基因芯片技術等。
3.3 HBV基因分型
常用FQ-PCR、PCR-反向點雜交法(PCR-RDB)、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分析(PCR-RFLP)、DNA測序和基因芯片技術進行HBV基因分型。上述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驕y序除能準確確定病毒株基因型、亞型外,還能發(fā)現(xiàn)其他方法很難鑒別的重組病毒株,是檢測病毒基因變異公認的金標準,但是技術要求高,價格昂貴,操作復雜,很難常規(guī)開展。實時熒光PCR、多位點基因芯片技術等只能檢測單一突變位點[22]。劉蒙等[23]用PCR-RFLP技術檢測維生素D受體(VDR)Fok I基因的多態(tài)性在慢性乙肝患者的分布,并進行基因型分析,認為VDR Fok I基因的多態(tài)性與慢性乙肝患者的不同臨床表型存在一定的關系。王丹等[24]用PCR-RFLP技術檢測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第4內(nèi)含子1176G/C多態(tài)性,認為HMGB1基因多態(tài)性與HBV感染后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有關聯(lián)。
綜上所述,由于HBV是一種變異較高的病毒,免疫學方法檢測的是表型指標,而且免疫學指標的出現(xiàn)晚于HBV DNA的出現(xiàn)。隨著對HBV的不斷深入研究,PCR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HBV檢測的準確度,實現(xiàn)了對HBV DNA的定量檢測,能夠準確地判斷HBV在體內(nèi)的復制情況。但是這些檢測技術的成本相對較高,在國內(nèi)的普及有一定難度。因各種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不同,在臨床中,醫(yī)生可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為提高臨床確診率,必要時采用多種方法聯(lián)合檢測。
參考文獻
[1]何林詠,仲曉燕,肖琦.阻斷乙肝妊娠患者母嬰垂直傳播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6):158.
[2]盧雁英,李少芳,趙麗萍,乙肝病毒血清標志物與HBV-DNA的檢測結果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19):81.
[3]石華,董濤,劉麗紅.乙肝病毒的檢測進展及臨床應用[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4,24(3):454-455.
[4]崔春霞,解希帝,鄭瑞芬.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進展[J].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雜志,2013,7(4):229.
[5]冉光義.我國乙型肝炎病毒檢測技術的研究進展[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1,15(3):264-265.
[6]王健,閔福援.乙肝病毒血清標志物的檢測方法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5,28(1):113-115.
[7]鄭衛(wèi)東,田彩霞,左萬超.1427例乙型肝炎患者PreS1、HBV DNA和HBV-M相關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7):802-803.
[8]杜立樹,平龍玉,王際濤,等.HBV-DNA定量與HBV血清學標志物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6(25):147-149.
[9]王榮香,祝建軍,王祖芳.膠體金法快速檢測血HBV、HIV、HCV、TP在門診患者創(chuàng)傷性操作前檢測的意義[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0,20(6):1419-1420.
[10]王克珍,安社剛,顧培芬.TRFIA與RIA定量檢測乙肝五項血清標志的分析與比較[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4,17(2):123.
[11]富宏然.乙肝五項標志物兩種方法檢測結果對比觀察[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09,30(1):38.
[12]彭仕芳,傅蕾,譚德明.MEIA法測定HBV血清標志物的臨床應用意義[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7,6(3):161-163.
[13]譚璐.化學發(fā)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與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乙肝標志物的比較[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3):294-295.
[14]雷平.HBV血清標志物與HBV-LP及HBV-DNA聯(lián)合檢測的臨床意義初探[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3(1):33.
[15]賈紅龍.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檢測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12(11):110-112.
[16]孔建新,王保龍.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肝病患者HBV DNA[J].上海醫(yī)學檢驗雜志,2002,17(4):252.
[17]鐘永根.熒光探針定量PCR檢測HBV DNA臨床應用評價[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3,5(7):968.
[18]馬洪熹,周淑賢,黃曉,等.FQ-PCR和TRFIA聯(lián)合檢測乙肝標志物的應用探討[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24):68-69.
[19]袁靜,馬為民,周伯平,等.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與分支鏈DNA信號擴增法檢測血清HBV DNA的比較[J].廣東醫(yī)學,2000,21(10):839.
[20]譚少明,楊友新.分子診斷技術在乙型肝炎病毒診斷中的應用[J].內(nèi)科,2013,8(3):307-308.
[21]馬麗國,徐興偉.基因芯片在乙肝病毒檢測中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21(5):270.
[22]王念躍,孫梅.乙型肝炎實驗室診斷的研究進展[J].臨床檢驗雜志,2012,30(11):870.
[23]劉蒙,趙龍鳳.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關聯(lián)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12):22-24.
[24]王丹,鄧春青,趙龍鳳.HMGB1基因多態(tài)性與HBV相關性肝癌的關聯(lián)性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12):13-15.
(收稿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