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
一、大禹治水
“禹跡”、“九州”兩個名稱,往往見于詩人的吟誦中。以“禹跡”指稱全國,比如唐人張說的“文明遍禹跡,鰥寡達堯心”;五代晉朝的《武功舞歌》:“百川留禹跡,萬國戴堯天?!币浴熬胖荨敝阜Q全國,比如唐人王昌齡的《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南宋陸游的《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禹跡”與“九州”在詩中往往成對出現(xiàn),如南北朝庾信的詩:“九州攸同禹跡,四海合德堯臣”;明人胡翰的詩:“鴻飛九州野,吾愿觀禹跡”。那么,為什么會有禹跡、九州這兩個祖國的名稱?為什么這兩個名稱又往往成對出現(xiàn)呢?仔細說來,這里面不僅聯(lián)系著有趣的歷史事實,而且還夾雜著許多的神話傳說呢!
讀過《圣經(jīng)》的朋友都知道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沒有讀過《圣經(jīng)》的朋友也肯定聽說過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見載于《圣經(jīng)》的《創(chuàng)世紀》里,說上帝耶和華看到他創(chuàng)造的世界變得一團糟,就決定毀滅所有的人類,只留下為人虔誠、與人和睦相處的好人諾亞一家。于是上帝叫諾亞造一條大船,那船長450英尺,寬75英尺,高43英尺,這跟現(xiàn)代的遠洋輪船差不多大。諾亞又捕捉了許多動物放在船上,然后上帝就讓暴雨連下了40個晝夜。洪水洶涌澎湃,淹沒了整個地球,只有諾亞方舟漂浮于汪洋大海中。等到洪水消退了,諾亞一家和他帶上方舟的動物,就成了這場可怕的洪水后僅存的生物,并且一直繁衍至今。
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在我們中國也有這樣的“創(chuàng)世紀”呢?這就是大禹治水。話說堯帝時,洪水滔天,到處泛濫,人民不得安生,于是堯帝命令鯀治理洪水。鯀用圍追堵截的方法治了九年,卻是堵上了這里,又潰漏了那里,縱然忙得焦頭爛額,卻沒有什么成效。接任堯帝的舜帝一怒之下,就把鯀殺了,又委派鯀的兒子禹繼續(xù)治理洪水。禹接受了父親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勞心焦思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為了治水,禹累得身體枯瘦,嘴變得像鳥兒一樣尖小,由于長期泡在泥水里,他大腿上沒有白肉,小腿上沒有汗毛,他翻山越嶺,趟水過河,到處奔波,腳上長滿了老繭,以至行路困難,一跛一瘸的,人稱“禹步”。也許是禹的真誠感動了上蒼,又也許是禹的確治水有方,反正洪水被禹治平了。治平洪水之后,立下豐功偉績的禹獲得了“大禹”即“偉大的禹”的稱號,隨后又接受了舜帝的禪讓,成為新的君王。大禹后來把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這標志著夏朝的建立,也標志著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君、家、國三位一體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歷時4000多年,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推翻帝制,才宣告結(jié)束。
在大禹那樣的時代,竟然能夠馴服滔天的洪水,這是不是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情?大禹前仆后繼、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刻苦耐勞、公而忘私的優(yōu)秀品質(zhì),調(diào)查規(guī)劃、因勢利導的科學態(tài)度,是不是特別值得尊崇的英雄?也因為此,大禹得到了后人長久的懷念,這種懷念又以各種方式表現(xiàn)了出來。
比如圍繞著大禹的神話傳說,豐富多彩。大禹治水,得到了應龍、巨龜、河精的幫助。應龍飛到高空,鳥瞰大地,判斷地理形勢,然后用尾巴畫地,做出標記;隨著標記,大禹率領(lǐng)民眾,疏通、拓寬、開鑿了一段又一段的河道,這些河道后來就成了我們熟悉的大江大河。巨龜馱著大禹從天帝那里求得的“息壤”——一種能夠無限生長的土壤,堵塞河堤的決口,又在必要的地方多撒一些,于是就長出了山丘。人面魚身的黃河河精從翻騰的水波里跳出,雙手奉上《河圖》,那《河圖》上畫的是治水的規(guī)劃、方案。當然,大禹治水也惹惱了水神共工,共工一夜之間把洪水水位提高了好幾丈,許多山頭都被淹沒了。面對惡神,大禹只能采取武力,于是召集群神打敗了共工。
比如圍繞著大禹的感恩感念,真摯有情?!蹲髠鳌酚涊d,周天子派劉夏出使,在洛水入黃河處,面對著滔滔河洛,劉夏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這話是說:多么美好啊,大禹的功勞!他光明磊落的德行照耀千秋!倘若沒有大禹治平洪水之患,我們早就化成了魚鱉!孟子贊美大禹說:“禹疏九河……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边@話是說:大禹疏通了九河,田地不再遭受水患,因此中原大地的人們才有了收獲,有了糧食。
比如圍繞著大禹的名勝古跡,星羅棋布。今天黃河山陜峽谷中的龍門口,那是大禹治黃河時拓寬整治的,所以也稱禹門口;陜西旬陽縣禹穴,那是大禹治漢水時住過的地方;山東濟南市的禹登山,大禹曾經(jīng)登過。四川汶川相傳是大禹的出生地,安徽懷遠相傳是大禹夫人涂山女的家鄉(xiāng),浙江紹興相傳是大禹的歸葬地,這幾處有關(guān)大禹的名勝古跡尤其繁多。至于禹廟,更是遍布神州大地。
然而比較言之,“禹跡”、“九州”這兩個我們祖國的名稱,更加彰顯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這又怎么理解呢?
二、“芒芒禹跡,畫為九州”
歸根結(jié)底,其實大禹治水,功不在水,而在于地。道理很淺顯,魚離不開水,人離不開地。大禹治水,使得洪水各歸其道、匯流入海,進而才使得陸地顯露出來,為人所居,正如《左傳》所描述的那樣:
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經(jīng)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茫茫無際的禹跡啊,被劃分成了九州,開通了條條道路,百姓有了居住的房屋與祭祀的宗廟,野獸有了豐茂的青草,百姓和野獸各有各自的住處,遵守道德,互不干擾。從這段描述中也可以看到,“禹跡”是被劃分為“九州”的,“禹跡”的范圍就等于“九州”,“禹跡”、“九州”本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一對名稱。
說到這里,幾個問題就來了:“禹跡”、“九州”究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對名稱?出現(xiàn)的時間與指稱的范圍又是怎樣的?
先說禹跡。大概是在西周的時候,出現(xiàn)了“禹跡”這個名稱。從字面義理解,“禹跡”就是大禹那一跛一瘸的“禹步”走過的地方。這“禹步”走過的地方有多大呢?按照《尚書·禹貢》的記載,那是包括了從黃河北岸到長江北岸的27座山,弱水、黑水、河水、漢水、江水、濟水、淮水、渭水、洛水9條水!馬馬虎虎地說,就是當時的全國各地吧。因為正是大禹治水,拯救了大地,造福于萬民,人們?yōu)榱思o念與緬懷大禹的功績,就把他踏遍的山山水水合稱為“禹跡”而延續(xù)下來,“禹跡”就成了全國的代稱。
再說九州。稍晚于西周時出現(xiàn)的“禹跡”名稱,春秋時又出現(xiàn)了“九州”名稱??疾臁熬胖荨钡脑己x,其實不是指九個具體的州,而是指水中的許多州。這得從“九”字說起。在中國古代,“九”往往不是實數(shù),而是表示數(shù)量多到無以復加的虛數(shù)。清朝學者汪中曾經(jīng)寫過一篇經(jīng)典文章《釋三九》,說:“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币簿褪钦f,“九”是虛指的極數(shù)。比如成語“九牛一毛”,意為從很多牛身上拔下一根毛,比喻在極大數(shù)量中的極小數(shù)量。“九州”也是這樣,是指許多的州。那么“州”又是什么意思呢?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說:“,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繞其旁,從重川……,古文州。”這意思很清楚,州是個會意字,指水所圍繞的陸地,或者說指人們可以居住的水中的陸地,大概就相當于水中的島吧,這個意思的州,現(xiàn)在寫作“洲”。
說到這里,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禹跡”與“九州”是一對名稱了,原來它們都與大禹治水有關(guān)。因為大禹治平了洪水,顯露出許許多多塊陸地,人們得以安居在這些陸地上,所以這些陸地就被合稱為“禹跡”;“禹跡”是由許許多多塊陸地、也就是“水中可居”的州組成的,所以“禹跡”也被稱為“九州”。
三、九州:從空泛到實在
有趣的是,到了戰(zhàn)國時代,原來指許多塊陸地的空泛的“九州”名稱,變成了各有其名的、實實在在的“九州”。其中與大禹治水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具體的“九州”名稱,見載于《尚書·禹貢》中,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有關(guān)各州的分布情況與大致范圍,看看上面這幅南宋的《禹貢九州山川之圖》就清楚了:
看著這幅近千年前的地圖,雖然描畫的更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情況,我想大家應該并不陌生。因為這些州的名稱甚至位置,很多沿用到了今天,有的成了今天省區(qū)的簡稱,比如河北省簡稱冀,河南省簡稱豫,有的仍是今天的政區(qū)名稱,比如河北省有冀州市,山東省有兗州市、青州市,江蘇省有徐州市、揚州市,湖北省有荊州市。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些“九州”名稱壽命的長久、影響的深遠。然而問題在于,本來空泛的“九州”,為什么到了戰(zhàn)國時代就變成了實在的“九州”呢?這就要說說《禹貢》這篇重要文獻與“托古改制”這種傳統(tǒng)思想了。
《禹貢》是中國傳世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中的一篇,字數(shù)不多,只有大約1200字。古人認為這篇文獻是大禹治平洪水、劃分九州、依據(jù)九州土地的肥瘠狀況而制定貢賦等級的記錄,所以命名為《禹貢》。而按照現(xiàn)代學者的理解,《禹貢》寫成于戰(zhàn)國時代,實質(zhì)上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統(tǒng)一的向往,其中的“九州”,就是學者們?yōu)槲磥斫y(tǒng)一時代所設計的政區(qū)劃分方案。那么,為了未來的統(tǒng)一而設計的政區(qū)劃分方案,為什么非要說成是大禹的“九州”呢?簡而言之,這是要“托古改制”。
我們知道,在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占優(yōu)勢、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的先秦時代,人們很尊敬經(jīng)驗豐富、見多識廣的老年人,直到今天,不是還有“不聽老人言,吃苦日子在眼前”的說法嗎,不是還有“老生常談”的成語嗎。處在這種“老就正確”的思維定勢下,人們很容易向往過去,向往古代。因此,思想家們提出一項政治改革的設想,政治家們規(guī)劃一項政治改革的方案,首先就要托古,就是把當前的設想、方案假托于古代,說這種改革不過是恢復古代已經(jīng)實行過的制度罷了。因為在古史傳說中,古代有堯舜禹那樣的圣君,有夏商周那樣的盛世,這樣的圣君與盛世所實行的制度,當然也是盡善盡美、整整齊齊的——大禹時代就是這樣。
當然,還有一個具體的原因,就是在歷史記憶與古史傳說中,大禹的形象可謂充滿了“正能量”,比如墨子稱道大禹說:
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shù),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圣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ā肚f子·天下》)
反過來看看戰(zhàn)國時代,真是今不如古,群雄割據(jù),殺伐連年,烽火狼煙,人民痛苦不堪,社會混亂異常。于是學者們——無論是儒家學派的孔子、孟子、荀子,還是法家學派的商鞅、申不害、韓非,以及其他學派的大師們,都向往統(tǒng)一、反對分裂,并且按照各自的設想,勾畫著未來統(tǒng)一時代的藍圖,其中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就是恢復大禹九州的政區(qū)制度,以方便政府的管理與人們的居住,因為在設計者們看來,這樣做的好處是很多的,既便于統(tǒng)治者的實施,試問哪位統(tǒng)治者不希望成為大禹那樣的圣君呢?也便于老百姓們接受,大禹可是救民于洪水之中、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超級英雄??!
其實九州具體名稱的來源取義,也有力地證明了大禹九州由空泛到實在、由模糊到清晰的歷史背景,是在統(tǒng)一趨勢日漸明朗的戰(zhàn)國時代。比如冀州得名于冀國,春秋時冀國為晉國所滅,所以冀州的范圍與晉國的范圍相當;徐州得名于徐國,春秋時徐國為吳國所滅;揚州緣于越國,揚、越二字音近義同,戰(zhàn)國時越國為東南霸主;荊州得名于楚國的別稱荊國,楚國早期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西)一帶立國,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是南方大國;雍州得名于雍城,雍城即今陜西鳳翔縣,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在此建都200多年。另外,青州是九州中最東面的一個州,屬于齊國的范圍,按照春秋戰(zhàn)國流行的五行學說,東方色青,所以取名青州;兗州屬于衛(wèi)國的范圍,得名于沇水,沇水是濟水的別稱,濟水流經(jīng)今河南、山東境內(nèi),是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四瀆”即江、河、淮、濟之一,濟水今天雖然已經(jīng)湮沒了,但仍留下了許多相關(guān)的地名,比如濟南,就因在濟水之南而得名;豫州在春秋戰(zhàn)國時屬于周天子周國的地方,東漢劉熙的《釋名》說:“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薄霸ブ荨钡摹霸ァ?,是居中的天子希望安閑舒適的意思;至于梁州,那是戰(zhàn)國時代秦國新開拓的疆域范圍,即漢中、巴蜀地區(qū),秦人架有棧道通達,而梁就有橋梁溝通的意思。如此看來,《禹貢》九州的具體名稱以及方位、范圍、背后的相關(guān)國家,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情況的反映,也就是說,如果不到戰(zhàn)國時代,學者們是無論如何也編造不出這樣一套州名的。
遺憾的是,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雖然完成了統(tǒng)一的重任,然而戰(zhàn)國學者們設計的規(guī)模與名稱俱備的九州,卻沒有被秦始皇帝嬴政采用,秦朝分天下為36郡。到了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才以《禹貢》九州為基礎,實行了州制,然而不是九州,而是十三州,十三州中,豫州、兗州、青州、徐州、冀州、荊州、揚州七州是《禹貢》的州名,《禹貢》的雍州改名涼州,梁州改名益州,另外加上了幽州、并州、交趾、朔方,這十三州的正式稱呼是“十三刺史部”,習慣上則稱“十三州”;另外,西漢武帝的十三州并不是行政區(qū),而是監(jiān)察區(qū)。再到東漢晚期,州變成了國家一級行政區(qū),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級行政區(qū)。而從此以后直到清朝,作為行政區(qū)的州也是一直存在的。今天,我們國家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還設置有“自治州”,比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等等。至于現(xiàn)行政區(qū)名稱中帶“州”字的,那就不勝枚舉了,甚至成為時尚,以致現(xiàn)在許多政區(qū)改名時,若不帶上個“州”字,好像就不雅致了,也許,這就是歷史的慣性吧。
四、孿生兄弟與“創(chuàng)世紀”的意義
總結(jié)上面的討論,大禹治平水土,人民得以安居;九是虛指的極數(shù),在地理上后來多指八方(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加中央,于是“禹跡”、“九州”成了全國的代稱。分析禹跡、九州這兩個名稱,“跡”指大禹足跡所至的范圍;“州”本來是指水中可居的陸地,后來演變成九個理想中的大行政區(qū)。也就是說,“跡”、“州”這兩個字是通名,與“禹”、“九”這兩個專名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指稱全國的專有名詞。而從理論上講,如果“禹”字加上與“跡”義同義近的通名,或者“九”字加上與“州”義同義近的通名,也就可以構(gòu)成與“禹跡”、“九州”義同義近的、指稱全國的專有名詞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禹跡、九州有著眾多的孿生兄弟,它們“出生”的年代有早有晚,但都是指稱全國的古老名稱。比如禹跡的孿生兄弟有禹甸、禹域、禹服;九州的孿生兄弟更多,有九有、九囿、九圍、九土、九原、九牧、九伯、九服、九畿、九共、九域、九方、九垓、九區(qū)、九野、九壤、九宇、九縣、九廛、九夏,等等。我們簡單地選說幾個。
比如禹跡的孿生兄弟禹甸,《詩經(jīng)》里說:“奕奕梁山,維禹甸之”,“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甸是治理的意思,禹甸就是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宋人方夔的《苦熱》詩說:“誰是蒼生霖雨手,普將禹甸釀西成?!庇秩缬碹E的孿生兄弟禹域,近人黃遵憲稱道梁啟超:“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茫茫禹域,惟公是賴?!标愐阍獛浀脑姡骸鞍倌昙覈?,禹域日傾頹?!?0世紀30年代創(chuàng)辦的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禹貢學會”及《禹貢》半月刊,在《募集基金啟》中說:“今日一言‘禹域,疇不思及華夏之不可侮與國土之不可裂者!”
再如九州的孿生兄弟:九有,西晉潘岳的詩:“茫茫九有,區(qū)域以分”,近人黃遵憲的詩:“茫茫九有古禹域,南北東西盡戎狄”;九圍,唐太宗李世民的詩:“昔地一蕃內(nèi),今宅九圍中”,《隋書·西域傳》:“自我皇隋,平一宇宙,化偃九圍,德加四表”;九土,西晉左思的賦:“九土星分,萬國錯跱”,北宋司馬光的文:“至于十國五代之際,群雄競逐,九土分裂”;九域,《晉書·孫惠傳》:“今明公名著天下,聲振九域”,北宋王存著有《元豐九域志》,那是記載全國疆域的地理總志;九夏,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制書:“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比绱说鹊龋@里就不再累贅舉例了。
問題在于,為什么“禹跡”、“九州”會有這么多的孿生兄弟呢?
一般的原因在于,中國歷史上的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流行復古思潮與創(chuàng)新時尚。因為復古,一些舊名號被重新使用起來,而且被賦予了更加明確的涵義,如禹甸、九有、九圍、九土;因為創(chuàng)新,許多新名號又被造立出來,從而使得詩歌文賦的形式與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如禹域、九垓、九區(qū)、九野、九壤、九宇。
特殊的原因在于,大禹治水的人文意義與“九”這個數(shù)字的特別象征。
先說“九”這個數(shù)字的特別象征。在中國文化中,“九”不僅代表虛指的極數(shù),是極多的意思,還是一個神圣的數(shù)字、吉祥的數(shù)字。《易經(jīng)》以“九”代表乾坤萬物,《黃帝內(nèi)經(jīng)》稱“天地之至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焉”,中國古代稱帝王為“九五之尊”,九月九日是兩個最大陽數(shù)的重疊,所以稱為“重陽節(jié)”,中國古代品評人物,分作“九品”,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與此相關(guān)聯(lián),以“九”這個數(shù)字配上合適的字眼,稱呼我們的祖國,也就寄寓了神圣的意味與吉祥的祝愿了。
再說大禹治水的人文意義。水是生命的源泉,試問在人類歷史上,哪一個古老的文明不是傍水而居呢?古中國文明發(fā)源于黃河流域,古印度文明發(fā)源于恒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發(fā)源于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發(fā)源于兩河流域,概莫能外。然而,傍水而居尤其是傍著平原地方的大江大河而居,也容易遭受洪水的襲擾乃至滅頂之災,于是能否解決洪水問題,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人類早期文明能否維系、能否發(fā)展的關(guān)鍵所在。其實哪怕到了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水利對于農(nóng)業(yè)而言,仍然是至關(guān)重要的命脈所在。于是我們看到,世界各地都有洪水與治水英雄的神話傳說,其實這類神話傳說都有歷史的影子或者依據(jù)。具體到我們中國,洪水與治水英雄的歷史與傳說,就是大禹治水。
上升一步來說,大禹治水的人文意義在于:此前人類只能被動適應的自然世界,變成了一個有主動的奮斗、有歷史的記憶、有血有肉的人文世界;自然經(jīng)濟為主、缺乏行政管理的生活,開始向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政區(qū)有序管理的生活發(fā)展;部落聯(lián)盟、選賢任能的社會狀態(tài),逐步變?yōu)榻y(tǒng)治權(quán)力、家族世襲的國家體系。如此等等,于是大禹成了華夏先民與大自然既搏斗又適應的象征,成了我們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標志,成了開創(chuàng)中國疆域的偶像,成了中國“國家”的奠基人。而從這層意義上說,治平洪水、劃分九州、傳位于兒子啟的大禹的歷史與神話,正是我們中國的“創(chuàng)世紀”,這樣的“創(chuàng)世紀”,較之《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里諾亞方舟的故事,更加積極、主動,充滿“正能量”;而再由這樣的“創(chuàng)世紀”中凝練出來的“禹跡”、“九州”及其眾多的孿生兄弟,也就非常恰當?shù)爻闪宋覀冏鎳爬隙胖碌拿Q。
因為歷史事實與神話傳說,“禹跡”、“九州”成了我們祖國的名稱。與此相聯(lián)系,因為地理視野與世界觀念,“四海”與“天下”又成了我們祖國另一個系列的名稱。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下一講再討論。
(作者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