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鳳
摘要:目前,小學生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朗讀存在的問題很多,主要表現(xiàn)在普遍重視程度不夠。教師忙于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致使學生在繁多紛亂的語文知識學習中失去了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本文主要針對目前學生在朗讀上存在的問題和對策上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 問題 對策
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教改的今天,更是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得到重視。
一、朗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朗讀的程度不夠重視
許多教師在教學改革的第一線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積極的探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加強朗讀訓練,可是由于考試制度的改革仍然落后于教學改革,導致教師們平時努力做,敢于改,期末又會為了考試分數(shù)而放棄已做的一切,又不得不圍繞“考試”而進行強化學生知識記憶的訓練,所以平時總是受著束縛還是不能全身心投入,只是把朗讀教學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手段,導致學生的朗讀水平?jīng)]有明顯提高。
2.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
語文課堂上傳統(tǒng)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jié)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10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又沒重視實效。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教師就“啪—啪—”鼓掌示意學生停下,馬上轉入下一程序,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而已。
3.朗讀的目的性不夠明確
課堂上聽起來是書聲瑯瑯,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jīng)”。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效率也很低。
4.朗讀的面不夠大
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了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生,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坐著當聽眾,要是上公開課更是如此,這種多數(shù)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xiàn)狀,怎能提高朗讀教學的質量又怎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5.朗讀指導和評價匱乏
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diào)、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某種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融“導”“練”于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nèi)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nèi)蘊。常聽教師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所以許多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音,而不知道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效果更強烈。有時,學生朗讀時輕重、緩急把握對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輕特輕,極不和諧,讓聽眾的心一緊一緊活受罪。另外,讀長句,讀排比句時該怎樣換氣,怎樣停頓,在我觀察的課例中,指導幾乎等于零。學生讀長句時讀得上氣不接下氣,還讀成了破句。學生會說話,卻不會讀對話,讀對話時呆板、別扭,并不代表“角色說話”,卻刻意模擬角色的聲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調(diào),也削弱了語言本身的表現(xiàn)力。教師的評價語言沒有新意沒有針對性,只是一些“很棒,大家為他鼓掌”“很有感情,有進步”等起不到促進作用。
二、優(yōu)化朗讀教學的對策
1.朗讀的時間要充分,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自己的情與理
教師應該根據(jù)教材特點安排好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要把朗讀時間交還給學生,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讓全班的學生讀完、讀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過場”。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反復的地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
2.朗讀的目的要明確,讓學生在朗讀中咀嚼品味情與理
我們認為無論是朗讀的哪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都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朗讀要求,目的性應該很明確,應該讓學生在每一次的朗讀中都有所收獲。學生的每一次朗讀都要讓學生有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要讓學生讀書有目標,有方向感。 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同一個班級中的學生不可能處在同一朗讀水平,能力也有差異,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朗讀教學中體現(xiàn)出層次,要因材而讀,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評,同時在朗讀教學中要突出重點,有目的的給予指導、點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章的絕妙之處,獨到之處。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應點撥在關鍵之處,給學生在朗讀時以很強的目的性、明確性。不要把朗讀搞得花樣繁多,華而不實。朗讀必須講究有效性,這是基礎。教師不能隨意安排無明確目的、無明確目標要求、無實際效果的所謂的朗讀,朗讀課應該上得真實、扎實、有效。
3.朗讀的形式要多樣,讓學生在朗讀中尋找樂趣
朗讀訓練中,朗讀的形式應該靈活多變。如果只是一味地齊讀,個別讀,則會顯得十分單一,乏味,勢必影響學生的朗讀興趣和熱情。表面上看起來是朗讀,但只是停留在“聲音”上,達不到朗讀的要求。為了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與熱情,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領讀、個別讀、分角色讀、輕聲讀、評讀、快速讀、競賽讀、配樂朗讀等。至于一堂課中選取什么形式,要根據(jù)情況、課文特點而定,不可牽強邁用。
4.誦讀要倡導,讓學生在誦讀中得到情感的升華
文章中的語言都寄寓著、棲息著作者的思想,好的文章無不凝聚著優(yōu)美的語句、豐富的情感,而所有的這些都需要教師引領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對話,引領學生與作者的心靈思想和諧共振。經(jīng)典之文傳誦不衰就要靠我們教師。怎樣才能使經(jīng)典之文傳誦不衰呢?這就需要我么引領學生誦讀。而誦讀的基礎是有感情的朗讀,只有在情感上與作者的體驗產(chǎn)生了共鳴,才能把優(yōu)美的文章內(nèi)化成我們自己的語言。而現(xiàn)實是在教師的講解、分析的基礎上獲得感悟,這往往只是起了個小小的鋪墊的作用。要想把文章“移情”給學生,必須倡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而后是有感情地誦讀,教師如何指導學生誦讀呢?教師指導誦讀,就要精心選擇誦讀的內(nèi)容,要精選那些能與學生發(fā)生情感共鳴的文章。在誦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凡事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由感知課文到理解課文到引起共鳴,內(nèi)化為自己的理解,要加強誦讀內(nèi)容的情感體驗。要能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要積極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讀好課文。教師最好能率先垂范,要求學生誦讀的文章教師要誦讀下來,以期望文章作者、教師、學生三者達到共鳴。教師還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誦的機會,在濃濃的誦讀中,我們也將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
朗讀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環(huán),我們應該充分的重視朗讀,因為“讀是架設在學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間的橋梁,有了這座橋梁,學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師的推動下和文章發(fā)生共鳴,從而達到升華?!睂W生需要我們教師給他們提供更多、更好的朗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