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香
【關鍵詞】 初中語文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8—0100—01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闭Z文教師既是情感教育的設計師,又是情感教育的遷移者,把傳授知識和學生接受知識的互動融為一體,使教師、學生、作品三者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筆者在語文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按照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來進行的:
一、創(chuàng)設情感氛圍,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眾所周知,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的影響下的特定情感表達,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就要抓住本教材的情感個性,巧設導語,引人入境。導語的設計要從情感出發(fā),以情感作為敲門磚,以情激情,才能扣擊心靈。那充滿感情的語調、表情、心境,以及結合課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語言、動作,會創(chuàng)設一種學習情境,會激活學生思維,會讓學生產生期待。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走近作者。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處在“我要學”的狀態(tài)下愉悅地學習。比如筆者在教《故鄉(xiāng)》一課就設置了這樣一個導語: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故鄉(xiāng),我們都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寫故鄉(xiāng)、思故鄉(xiāng),贊美故鄉(xiāng)風土人情的有之,抒發(fā)對故鄉(xiāng)離情別緒的有之,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的激動和欣喜的有之……魯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們來跟隨《故鄉(xiāng)》中的“我”的足跡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這樣就激起學生帶著情感去體會“我”回故鄉(xiāng)的喜樂悲愁了。
二、要讀出情感信息,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朗讀是以聲音傳達視覺信息的活動過程,教師面帶笑容、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那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逼真?zhèn)魃竦膭幼?,能不激發(fā)起學生求知的情感嗎?文章的多種風格,就決定了多種風格的朗讀。朗讀的語調、聲音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恰到好處的聲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地闖進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里,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比如《沁園春·雪》上闋要讀得豪情萬丈、下闋要讀得居高臨下、最后三句要讀得意氣軒昂,才能體現(xiàn)作者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而《周總理,你在哪里》以沉緩的聲音(只在倒數(shù)第二段語勢稍高揚)、深切的語調來朗讀才能體味人民對總理的無限深情?!蹲詈笠淮沃v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靜地敘述李公樸的遇難,隨之音量逐漸加大、音速逐漸加快。情感也逐漸由激動→憤怒→咆哮→自豪,這樣聞一多先生當時愛憎分明的感情、閃光的淚花、悲憤的神情、有力的手勢就如在眼前了。同樣只有抱著掏心掏肺的心態(tài)、帶著懇切無比的語氣朗讀,才能體會得到《出師表》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學生在讀時讀得真、悟得深,語文教師在課前還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廣采博覽,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并把這一信息傳達給學生。
三、要由情入理,激起學生積極的審美愿望
學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發(fā)時要順勢引入課文深層次的學習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主思維的動力,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此時的重點應落到學生對作品意境如何理解的層面上。教師或以解詞析句為手段,或以剖析結構為依據(jù),或以時空范圍為線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與情理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豐富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從深刻領會作品創(chuàng)造的藝術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尋文悟道的思維遷移。從而激起一種熱烈的積極的審美愿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比如設計《茶花賦》教學時,“醉了”就是傳神之筆,為了講透這個“醉”,就可用“前呼后擁”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異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卻因“畫不成”而總難釋懷,而回國的機會讓他久藏心頭的情感一下噴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樣感到甜美、欣喜、興奮和陶醉。在這種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學生自然能體會作者的深情。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