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鴻鑫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政治方面發(fā)起變法維新運動,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在中國的傳播,資產(chǎn)階級改良文化運動也日益高漲。一批具有民主、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提出了“詩界革命”“新文體運動”“小說界革命”等口號。他們主張改革舊文體,強調(diào)文藝作品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教育作用,這股洶涌的文化潮流也波及和沖擊著正在成熟和發(fā)展的京劇藝術。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京劇改良運動逐漸興起。
改良戲曲的主張最早是由維新派的領袖梁啟超提出的。他在《新民叢報》上連續(xù)發(fā)表《劫灰夢》《新羅馬》《俠情記》三部傳奇,在《新羅馬》中,借但丁之口,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念及立國根本,在振民精神,因此著了幾部小說傳奇,佐以許多詩詞歌曲,庶幾市街傳誦,婦孺知聞,將來民智漸伸,或者國恥可雪?!崩^梁啟超之后,一些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人士,為動員民眾參加到民族民主革命中來,也注意到戲曲的社會功能。1903年,蔡元培在《俄事警聞》上發(fā)表《告優(yōu)》的社論,號召戲曲藝人關心國事,投身于改良戲曲的活動。陳獨秀以“三愛”筆名發(fā)表了著名的《論戲曲》一文,文章強調(diào)了戲曲的社會功能和教化作用,他說:“戲園者,實普天下人之大學堂也;優(yōu)伶者,實普天下之大教師也?!彼麖钠降扔^念出發(fā),批判了“以演戲為賤業(yè),不許與常人平等”的封建觀念,要求尊重藝人,提高其社會地位。他認為:“人類之貴賤,像品行善惡之別,而不在于執(zhí)業(yè)之高低”,西方各國“以伶人與文人學士同等”。同時他又尖銳地指出舊戲曲的種種弊端,主張從內(nèi)容到形式進行改革,“只知己之富貴功名,至于國家之治亂,有用之科學,皆勿知之”,因而提出“不可演神仙鬼怪之戲”,“不可演淫戲”,要“除富貴功名之俗套”。他還主張“采用西法。戲中有演說,最可長人見識;或演光學、電學各種戲法,則又可練習格致之學”。最后他說:“惟戲曲改良,則可感動全社會,雖聾得見,雖盲可聞,誠改良社會之不二法門也?!?①
與理論宣傳同步,20世紀初有一大批新型的劇本出現(xiàn)。一種是利用舊的形式,表現(xiàn)新的思想、新的內(nèi)容的雜劇、傳奇作品;另一種是皮黃、梆子等地方戲。阿英先生在《晚清戲曲小說目》一書中做過統(tǒng)計,從1901至1912年間,各種報刊上發(fā)表的雜劇、傳奇劇本,就有150種左右。這些作品或歌頌古代民族英雄,或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揭露帝國主義侵華罪行,總的是反帝反清,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精神。鄭振鐸在該書序言里稱贊其中一些作品“慷慨激昂,血淚交流,為民族之偉著,亦政治劇曲之豐碑”。這些作品案頭劇居多,直接搬上舞臺的較少。但是通過報刊、雜志,這些作品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真正把戲曲改良轉為舞臺實踐的是一批愛國的、有改革精神的京劇藝人,他們編演了一批新戲,包括時裝新戲。最早從事京劇改良實踐活動的是汪笑儂。早在1901年4月,他有感于戊戌變法中六君子被殺,就根據(jù)清人丘園的同名傳奇改編,在天仙茶園上演了《黨人碑》,借北宋謝瓊仙怒毀黨人碑的歷史故事,“以刺滿酋之撲殺民黨”,痛斥把持朝政的頑固派。1903年,他又編演了描寫張良謀刺秦始皇故事的《博浪錐》。1904年他編寫的新戲《瓜種蘭因》在春仙茶園首演。寫波蘭與土耳其交戰(zhàn),兵敗而乞和,以此史事影射清廷腐敗無能。辛亥革命后,曾任天津正樂育化會副會長,主持天津戲劇改良社。他是京劇改良運動中一名主將。
除汪笑儂外,還有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潤、馮子和等,他們都是久站上海的名角。王鴻壽、周信芳、王惠芳等人也不同程度投入改良運動。王鴻壽主演過《潘烈士投海》,演過《民軍光復大武漢》,王惠芳演過《血淚碑》,周信芳排演過改良京劇《王莽篡位》。
京劇改良運動還有兩個重要的標志,一是《二十世紀大舞臺》的創(chuàng)刊,一是新舞臺的創(chuàng)建。
1904年,上海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家以戲曲為主的文藝期刊《二十世紀大舞臺》。它是京劇改良運動興起的必然產(chǎn)物,同時也成為京劇改良運動興起的一個標志。這個刊物由陳去病、汪笑儂、熊文通、陳竟全、孫寰鏡、孟崇軍等人發(fā)起,實際主辦人是陳去病與汪笑儂。《二十世紀大舞臺》創(chuàng)刊于1904年10月,原定為半月刊。社址設在上海四馬路(今福州路) 惠福里《警鐘日報》社內(nèi)?!毒娙請蟆纺瞬淘嘀鞒值姆吹鄹锩鼒F體“爭存會” 的機關報,蔡元培親任主編,陳去病、孫寰鏡、柳亞子、陳竟全都是《警鐘日報》的編輯和撰稿人。因此《二十世紀大舞臺》和《警鐘日報》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
《二十世紀大舞臺》是京劇改良運動的熱情鼓吹者,第一期就明確提出刊物的宗旨:“本報以改惡俗,開通民智,提倡民族主義,喚起國家思想為唯一之目的?!敝裰鞲锩摇⒛仙珙I袖柳亞子撰寫了《發(fā)刊詞》。他在文章中說:“張目四顧,河山如死”,“偌大中原,無好消息”?!岸隙紭凡?,獨于黑暗世界,灼然放一線之光明”。他所指的南都樂部,即上海的舞臺,他還把汪笑儂、夏氏兄弟等稱譽為梨園革命軍。他提醒人們重視戲曲的社會作用,痛斥在民族危亡之際依然演唱《燕子箋》《春燈謎》,而要求編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之類的歷史劇目,以揭露清朝統(tǒng)治者的兇殘暴虐,歌頌烈士遺民的忠誠。他對《二十世紀大舞臺》寄予厚望:“今茲《二十世紀大舞臺》乃為優(yōu)伶社會之機關,而實行改良之政策,非徒以空言自見,此則報界之特色,而足以優(yōu)勝者歟?”文章最后說:“他日民智大開,河山還我,建獨立之閣,撞自由之鐘,以演光復舊物推翻虜朝之壯劇、快劇。”② 十分鮮明地把京劇改良與革命運動聯(lián)系起來,把矛頭直接指向清朝統(tǒng)治者。這篇《發(fā)刊詞》極其重要,它實際上是辛亥革命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關于京劇改良運動的一篇宣言書。
陳去病在《二十世紀大舞臺》第一期以陳佩忍署名發(fā)表了重要文章《論戲劇之有益》。文章從當時帝國主義侵略、清政府腐敗、民族危亡的現(xiàn)狀出發(fā),認為救國乃是國人之要務,而戲劇是喚醒民眾,推動民黨革命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第二期又發(fā)表了《告女優(yōu)》一文,呼吁提高藝人的社會地位,勉勵上海女藝人向汪笑儂學習,用新戲來“開通這班癡漢,喚醒那種迷人”,并號召今日之青年“不如犧牲一身,昌言墮落,明目張膽而去為歌伶”。陳去病的文章鼓吹京劇改良運動,以資產(chǎn)階級進步的戲劇觀,對封建正統(tǒng)的文學思想進行了有力的抨擊。
《二十世紀大舞臺》第一、第二期共刊登理論文章10篇,劇本 8個。劇本中有汪笑儂寫的《長樂老》和《縷金箱》,都是借明末史事抒發(fā)反清思想的新戲。惜秋的《新上海》和《拿破侖》,后者是第一個描寫外國題材的京劇。還有陳去病的《金谷香》,孫寰鏡的《安樂窩》和《鬼磷寒》,幽并子的《黃龍府》。這些劇本或揭露慈禧太后的誤國與陰謀,或抨擊上海租界的民族歧視政策,或刻畫了漢奸的無恥嘴臉,具有進步的意義。另外還刊有演藝消息、藝人傳記、隨筆、答問、譯編及圖照等。
《二十世紀大舞臺》出版后,引起強烈的反響。其鋒芒太露,特別是《安樂窩》一劇點名抨擊慈禧,為清政府不容。出版了兩期,便被查禁。不過,該雜志影響深遠,曾發(fā)行到香港和全國各地,并流傳到日本和新加坡。第一期出版后,很快售罄,復又再版。社會上對陳去病、汪笑儂評價很高:“斯人也,何人也,創(chuàng)起大舞臺之偉人也。神州有如是偉人,吾安得不震之、懾之、愛之,鞠躬屈膝五體投地而崇拜之!”孫中山先生在香港所辦的《中國日報》對此也給予很高的評價??梢赃@樣說,《二十世紀大舞臺》對此后上?!靶挛枧_”的建立,京劇改良運動的高漲以及海派京劇的成長發(fā)展都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1908年10月,夏氏兄弟、潘月樵等聯(lián)合商界人士集資在上海建造了新式劇場——新舞臺。地點在南市十六鋪的外馬路,面臨黃浦江,后通里馬路。這是一個股份有限公司式的新型戲劇團體和劇場。創(chuàng)辦資金共十六萬元,每人購股四千元,對外名義是振市公司。該臺的股東有南商會的會員,也有知識分子。在戲院隔壁專門開辦一爿銷售戒煙丸的協(xié)濟社,以此抵御鴉片對國人的毒害,它是新舞臺資產(chǎn)的一部分。振市公司還在新舞臺附近建造了幾條開明里的石庫門弄堂房子和幾個街面房屋作為店面營業(yè),由此形成了一個居民集居的商市。新舞臺的發(fā)起人有沈縵云、張逸槎、姚紫若、馬驥良、潘月樵、夏氏兄弟等十六人。沈縵云乃是上海信成銀行協(xié)理,前臺經(jīng)理姚伯欣乃《新聞報》總主筆,后臺經(jīng)理為夏月珊。
新舞臺是京劇改良運動發(fā)展的直接產(chǎn)物。在當時來說,它是一座完全新式的劇場。在此以前,上海都市的戲曲演唱,主要是在茶園戲場里進行的。茶園的戲臺是正方的,三面朝向觀眾。觀眾席的正廳里放著方桌或條桌,觀眾坐在桌旁品茶觀戲。正廳兩旁稱邊廂,觀眾坐的是長凳。樓上有正樓與包廂。新舞臺的建筑、設備在當時是最新的。夏氏兄弟曾考察了歐洲和日本風格的新式劇場,并參考了英國人的蘭心戲院進行設計。布景是夏月潤到日本通過著名歌舞伎演員市川左團次介紹,約請了日本布景師洪野和木匠到上海進行制作,并聘請留日多年的油畫師張聿光擔任布景主任。新舞臺與茶園完全不同,它采用鏡框式的月牙形舞臺,一面朝向觀眾,并且從國外引進了布景、燈光設備與新技術,舞臺上方有天橋,舞臺有轉臺,舞臺面積大,可在臺上騎真馬、開汽車,觀眾席采用橫排座椅,有三層樓,可容兩千多觀眾。新舞臺開張那天下午舉行招待演出,有夏月珊、馮子和的《梅龍鎮(zhèn)》、潘月樵、夏月潤、毛韻珂、馮志奎的全本《回荊州》。當晚正式賣票開業(yè),有吉祥戲《歡迎財神》,正戲《文王訪賢》《雙冠誥》《花園送別》《長坂坡》等。場面非常熱烈鼎盛。
新舞臺創(chuàng)建后,編演了許多具有進步思想、宣傳革命的改良新戲,總計在五十出以上。成為宣傳革命,演出新戲的大本營。歐陽予倩在《自我演戲以來》一書中曾說:“南市新舞臺是在中國第一個采用布景的新式舞臺……他們最受歡迎的戲有《新茶花》《明末遺恨》《波蘭亡國慘》之類,當時種族觀念在從國民間覺醒過來,這種戲恰合時好,如潘月樵的議論,夏月珊的諷剌,名旦馮子和、毛韻珂的時裝、蘇白成為一時無兩?!?/p>
此外,新舞臺編演的劇目還有歌頌革命志士的《秋瑾》《鄂州血》,揭露封建社會和官場黑暗的《宦海潮》《明末遺恨》,反映要求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的《玫瑰花》等等。這些劇目對抨擊封建統(tǒng)治,鼓吹資產(chǎn)民主革命思想,起了積極的作用。
新舞臺創(chuàng)建后,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大大推動了京劇的發(fā)展。正如戲劇家馬彥祥在《清末之上海戲劇》一文中所指出的:“新舞臺可以說是中國舞臺史上一次大革命?!雹?/p>
北京及各地的京劇名角紛紛被吸引到上海獻藝。1913年伶界大王譚鑫培到新舞臺演出,轟動了上海劇壇。它還推動了劇場的改革與更新,新舞臺建立后,上海各茶園競相仿效,興建新式劇場,一時達十五六家之多,連老資格的丹桂茶園也在四馬路大新街改建成丹桂第一臺。相繼出現(xiàn)的還有新新舞臺,更新舞臺,大新舞臺等等。北京、武漢、長沙、南京、杭州等城市也紛紛創(chuàng)建新式劇場。而新舞臺編演的新戲及其嶄新的舞臺演出樣式,其影響更是波及全國。1913年梅蘭芳首次來滬演出,他在新舞臺觀看了《黑籍冤魂》《新茶花》等新戲,大受啟發(fā),回到北京后也編演了《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等一批時裝新戲。
上海的京劇改良運動與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革命活動,是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不僅改良的京劇反映的內(nèi)容是鼓吹革命的,而且不少京劇改良運動的活動家,直接參與了政治活動。辛亥革命期間,潘月樵、夏氏兄弟及新舞臺的成員就親身參加了光復上海的戰(zhàn)役。潘月樵和夏月珊都是上海伶界商團的負責人,夏月珊還兼任伶界救火會會長,救火會大多是新舞臺演武行的精壯青年。1911年10月26日,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上海,上海同盟會領導人之一陳其美不幸被擒。商團連夜在新舞臺集會,誓師二次攻打制造局。潘月樵等號召新舞臺全體成員和救火會會員參加戰(zhàn)斗。潘月樵被推為攻打制造局的總隊長。1912年3月,潘、夏發(fā)起成立上海伶界聯(lián)合會,4月孫中山親自到新舞臺觀看《波蘭亡國慘》,并親書“警世鐘”三個大字,制成幕帳贈給新舞臺。他稱贊新舞臺“編演新劇,提倡革命,社會中因而感動,得奏大功”。
京劇改良運動不僅融入了當時的革命風潮,而且催生了海派京劇的崛起。其實,海派的名稱早就有之,但開始它只是南派的相近詞。徐珂《清稗類鈔》說:“京伶呼外省之劇為海派。海者,泛濫無范圍之謂,非專指上海也。京師轎車之不按站口者,謂之跑海。海派以唱做力投時好,節(jié)外生枝,度越規(guī)矩,為京派所非笑。京派即以善于剪裁干老當自命,此誠京劇之優(yōu)點,然往往勘破太過,流弊亦多?!雹苋绻f京劇改良運動之前的南派(包括徐珂所說的海派),主要偏重于地域方面的特點;那么京劇改良運動催生的海派京劇,除了地域方面的特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性質(zhì)方面含有了近代性的特質(zhì);而且,因為京劇改良運動的中心在上海,這海派也在更大程度上指歸于上海。非常明顯,這一時期的京劇,內(nèi)容上貼近時代風云和現(xiàn)實生活,形式上大膽改革,吸收了新劇的寫實手法等,又引進了外國題材。它與以前屬于古代藝術的京劇,既有繼承關系,又有文化性質(zhì)的差別。可以說,它開始了京劇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注釋:
①陳獨秀:《論戲曲》,《新小
說》第二卷第二期(1905年)。
②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臺〕發(fā)刊詞》,《中國近代文學大系·文藝理論集2》558頁,上海書店1995年4月版。
③馬彥祥:《清末之上海戲劇》,《東方雜志》第七號,民國二十五年四月一日發(fā)行。
④徐珂:《海派》,《清稗類鈔選》360頁,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