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萍
摘 要: 開展多樣化的鄉(xiāng)土德育校本課程活動,引導學生感受鄉(xiāng)土文明,傳承地方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本文結合幾個鄉(xiāng)土德育校本課程建設的實例,談談鄉(xiāng)土德育對小學生心靈的浸潤與影響。
關鍵詞: 德育 校本課程 體驗
“教育總是存在于特定的生態(tài)、社會和文化脈絡中,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地域和民族擁有豐富多彩的鄉(xiāng)土文化”。近年來,城四小以西廬文化為引領,致力尋找西廬文化與鄉(xiāng)土德育的結合點,開展“西廬娃”鄉(xiāng)土德育校本課程的探索。通過多樣化的鄉(xiāng)土德育校本課程活動,引導學生感受鄉(xiāng)土文明,傳承地方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下面列舉學校鄉(xiāng)土德育校本課程建設的幾個微鏡頭,談談鄉(xiāng)土德育對學生心靈的浸潤與影響。
一、“西廬娃”文化尋訪活動
[鏡頭一]研究性學習課上,同學們開展了“我是西廬小主人”的主題探究活動,圍繞西廬的歷史、西廬的發(fā)展、西廬的環(huán)境、西廬的未來等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為了解西廬的過去,大家走訪西廬周邊的居民;為認識西廬主人王時敏,同學們搜集了王時敏潛心繪畫藝術等方面的小故事,同時采訪了市文化館的資深畫家……同學們走進西廬,進行實地考察,感受西廬的精致與和諧。
二、“西廬娃”麥秸工藝課程
[鏡頭二]在四年級的一節(jié)麥秸工藝研討課上,只見孩子們六人一組,小組圍坐。桌子中間的工具籃內放著麥稈、黑色的卡紙、白色透明的描畫紙,以及剪刀、直尺、膠水等工具。老師首先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欣賞麥秸工藝作品,大膽發(fā)表自己對藝術品的感受和理解;接著復習鞏固麥秸工藝品制作的方法:壓麥稈、描畫稿、貼麥稈、剪(刻)圖案、貼圖案等,讓每個學生明晰制作的步驟;然后大家分工合作,有的用剪刀柄來回均勻地壓麥稈;有的選擇喜歡的圖案聚精會神地創(chuàng)作或描??;有的將已壓平的麥稈小心翼翼地貼到卡紙上……不一會兒,一朵朵美麗的小花、一只只可愛的小動物誕生了。雖然構圖還略顯單一,制作還不夠精細,但孩子們用麥秸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作品,體會制作的樂趣,收獲的是成功的自豪和喜悅。這樣的教學研討活動,不僅讓學生近距離地了解了麥秸工藝,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更感受到了“一心一意”、“貴在堅持”的學習精神,激發(fā)起對家鄉(xiāng)藝術的熱愛。
“麥秸工藝”是我市江蘇工藝美術大師、民間工藝家史仁杰老師,經五十年探索發(fā)明首創(chuàng)的太倉特色民間工藝。它以光澤透亮的金屬質感,古樸自然、高貴典雅的藝術感染力,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市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秸工藝制作的主要原材料是農民當成柴草、作為肥料的麥秸稈,可以說是一種環(huán)保藝術品。繼承學習麥秸工藝,不僅有效地保護和發(fā)展太倉獨特的文化資源,而且有利于提高我校師生的藝術修養(yǎng)、動手能力和資源再生利用的環(huán)保意識,是鄉(xiāng)土德育資源的有效開發(fā)。
1.實施課程,強調“面”的鋪陳。
學校制定了麥秸工藝校本課程綱要,創(chuàng)編了《麥秸工藝》校本教材,提出了各年級使用校本教材的不同要求。通過一二年級認識麥秸,三四年級學習制作,五六年級欣賞提高等方式,利用勞技、美術、研究性學習等課程普及麥秸工藝制作,讓學生認識麥秸工藝,了解制作的方法,激發(fā)制作的興趣,形成一定的實踐技能,從而推動麥秸工藝校本課程的深入實施。
2.傳承精品,重視精英培養(yǎng)。
在普及的基礎上,通過全校師生報名選拔,成立麥秸工藝制作興趣小組,每周二、三、五下午3:30以后學生活動時間,由史老師最得意的徒弟王月英老師定期為學生上課進行培訓,通過技能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訓練,提升這批“精英”的實際制作水平,提升麥秸工藝的影響力。
3.立足鄉(xiāng)土,豐富作品內容。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師生們設計創(chuàng)作了西廬園、南園、弇山園、太師第、張溥故居等太倉鄉(xiāng)土景觀和“城四小”、體育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吳曉邦藝術館、太倉港區(qū)等鄉(xiāng)土建筑,以及鄭和航海、婁東畫派、牛郎織女、江南絲竹等鄉(xiāng)土題材作品,用以陳列展示太倉的人文景觀、城市風光、歷史風俗,起到宣傳太倉,弘揚文化,教育后代,熱愛家鄉(xiāng)的作用。
三、“西廬娃”好習慣培養(yǎng)項目
[鏡頭三]主題班會課上,同學們正齊聲誦讀《西廬娃好習慣三字經》——誠實守信篇:“人相處,貴誠謙,不說謊,不忌妒。借東西,要歸還,做錯事,要承認……西廬娃,要牢記,講誠信,受尊敬。”洪亮的聲音,朗朗上口的節(jié)奏讓孩子們對誠實守信這一道德習慣要求有了更深的認識。好習慣三字經的內容是對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結合學校實際,通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內容征集,交流探討,反復推敲而提煉出來的,共包含12篇,即校園禮儀篇、集會禮儀篇、誠實守信篇、遵守秩序篇、衛(wèi)生清潔篇、文明就餐篇、愛護公物篇、陽光體育篇、安全習慣篇、聽課習慣篇、讀寫習慣篇、思維習慣篇,涵蓋了文明禮儀、行為養(yǎng)成、自主學習等多個方面,涉及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
1.誦讀“三字經”,知曉好習慣。
為使好習慣培養(yǎng)更有系統(tǒng)性、針對性,學校根據每個年級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制定出好習慣三字經誦讀的具體目標,低年級以抓學生的生活習慣為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理念;中高年級以抓行為養(yǎng)成、學習習慣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結合校園學習生活,我們從班級、年級、全校三個層面廣泛開展“誦讀三字經,形成好習慣”的校園誦讀活動。如班級誦讀——根據每月好習慣訓練重點,各班利用晨會、午間開展三字經誦讀活動。要求班主任用足用好每天10分鐘晨會,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根據年段要求將相應三字經內容熟讀成誦,注意節(jié)奏,講究韻律,并對照內容相互督促,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2.內化“三字經”,踐行好習慣。
我們通過主題班會、互動體驗等形式廣泛開展西廬娃好習慣在行動的實踐活動。各班以《西廬娃好習慣》三字經為主要內容,一學期至少開展一次相關的主題班會,通過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強化好習慣。在主題班會中,孩子們積極準備,主動參與,既增加了對三字經內容的認識,增加了道德感受,又獲得了好習慣行為的訓練,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同時,我們通過課堂常規(guī)、作業(yè)等的細化要求,強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3.評選“西廬娃”,激勵好習慣。
為更有效地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養(yǎng)成好習慣,學校制定了“西廬娃星級評比條例”,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西廬娃星級評比,從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入手,通過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好習慣的形成。每學期經過學生自薦、班級民主推薦,全校共評選出500多名“西廬娃”,其中有禮儀之星、文明之星、體育之星,更有學習之星……評上的同學被授予“西廬娃”星級徽章,并也按年級、班級劃分,將他們的照片分別張貼在穎悟樓的各個樓層,讓全體學生學有榜樣,行有楷模,認識到好習慣益終生的道理。
四、“西廬娃”人文環(huán)境教育
[鏡頭四]:“請各班勞動委員把回收桶拿到紅領巾環(huán)保公司……”每周四中午,校園的廣播里總會傳來這樣一個充滿童真的聲音。毫無疑問,“西廬紅領巾環(huán)保公司”的同學們已經開始他們的回收統(tǒng)計工作。坐落在樓梯一角的回收公司內,放置著幾個大回收箱,上面分別貼著廢紙、塑料、金屬、廢舊電池等字樣。只見各班的勞動委員把班級回收桶交給工作人員,由公司“經理”和“會計”進行回收分類放置,并及時做好各班的數(shù)據統(tǒng)計?;厥胀瓿珊?,由工作人員聯(lián)系校外的廢品回收站來校收購,所得款項全部存入“西廬娃”愛心基金,用于對學生的支助和獎勵。自“西廬紅領巾環(huán)保公司”成立以來,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可回收垃圾“有家可歸”了。分類回收,定點收購,鍛煉了學生參與環(huán)保、自主踐行的能力。
總之,帶有“西廬文化”烙印的鄉(xiāng)土德育課程,使孩子們與社會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心與家鄉(xiāng)的心貼得更近,加深了對學校的感情。鄉(xiāng)土德育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參與研究,親歷體驗,增強創(chuàng)新和探究意識,發(fā)展綜合能力的過程。鄉(xiāng)土德育,浸潤心靈重體驗。
參考文獻:
[1]劉鐵芳.回歸鄉(xiāng)土的課程設計:鄉(xiāng)村教育重建的課程戰(zhàn)略[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0,(6):13-15.
[2]朱飛,鐘瑛.愛國:從浸染鄉(xiāng)土文化起步——湖北省監(jiān)利一中利用鄉(xiāng)土資源創(chuàng)特色德育紀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半月),2015,(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