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學是研究漢語語音沿革的一門學科,它與傳統(tǒng)的訓詁學(指解釋字詞,疏通章句等)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王念孫說得好:“訓詁之旨本于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群分,實亦同條共貫,譬如振裘必提領,舉網(wǎng)必挈其綱?!保ā稄V雅疏證·序》)他把音韻學提到“領”和“綱”的高度,足見語音對訓釋詞義的重要性。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固然不一定要掌握全面的音韻學知識,但具備這方面的一些常識,這對提高古典文學教學質(zhì)量大有裨益。
具備音韻常識,可明了課文注釋的由來。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決不應滿足于照抄照搬課本現(xiàn)成的注釋,而必須弄清這樣訓釋的原因,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要做到這一點,掌握一些音韻學常識必不可少。例如,古人用字多假借,不明聲音演變線索,就無從理解某些字取得某種意義的原因。古漢語中常用作第二人稱代詞的有“若”“爾”“而”“乃”“女”“汝”等,但從字形分析或就字的本義來看,它們沒有哪個有第二人稱的意思,這些字為何都可作“你”講呢?原來這六個字古代語音相近。從聲母看,它們不外“日”“泥”二紐,而“日”“泥”二紐在上古讀音完全相同。從韻母看,它們或?qū)佟棒~”韻,或?qū)佟拌I”韻,或?qū)佟爸表?,魚韻與鐸韻為對轉(zhuǎn),與之韻為旁轉(zhuǎn)。正由于語音基本相同,它們都因同音假借而作為第二人稱解釋?!而欓T宴》中“豎子不共與謀”一句,課本注:“豎子:罵人的話,相當于‘小子?!边@個注釋沒有錯,但“豎子”為何相當于“小子”,許多人卻不一定了解。按《說文》:“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蓖谋玖x是奴隸。古代奴隸必受髡刑,髡是剃發(fā),因此,童又有“無發(fā)”之義。小孩初生,毛發(fā)未豐,故“童”引申出“兒童”“小孩”之義。在古代,與“童”字音相近的有“禿”字,無草木的山叫童山,不長草木的地叫童土;有“秀”字,因此,禿頂又叫秀頂;還有“豎”字,《周禮·天官》有“內(nèi)豎”一詞,鄭玄注:“豎,未冠者之官名?!蔽垂谡呒次闯扇说男『?。由上可見,“童”“禿”“秀”“豎”四字聲近義同,“豎子”也就是智識短淺的小孩子。“豎子不足與謀”一句,正生動地勾勒出范增因急怒而失去理智,脫口而罵的鮮明形象。
具備音韻常識,可幫助我們判別其他人訓釋詞義是否正確,不致人云亦云,跟著出錯。例如《木蘭詩》“雙兔傍地走”一句,蘇教版語文課本翻譯為“雌雄兩兔一起貼著地面跑”,愚以為就很不妥貼,因為兔子前腿短后腿長,跑起來總是一蹦一跳的,怎能貼著地面跑呢?如果我們掌握一點音韻知識,這個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原來,“地”是“著”的假借字,“地”和“著”在上古同屬端系字,兩字雙音假借。“傍地走”就是“傍著走”,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就是“靠在一起奔跑”,以此比喻木蘭女扮男裝的從軍生活。又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如姬資之三年”中的“資之”,課本注成“為這件事出錢(懸賞)”,也不很妥當。因為“資”字在古漢語中是不含“懸賞”義的,根據(jù)《史記》用字之例,表“懸賞”義時當用“懸購”,如《聶政傳》“王懸購其名姓千金”,不當言“資之”。實際上,此句中的“資”應是“懠”的假借字?!百Y”“齊”上古同屬脂韻,兩字通用?!掇o源》“資斧”條下云:“資,亦作齊”(商務印書館83年版《辭源》)“資”“齊”聲近,“懠”從“齊”聲,故“資”與“懠”也因音近而通用?!皯肌北玖x是“疾怒”,《爾雅·釋言》“懠,怒也”,《詩·板》:“天之方懠”,《毛傳》“懠,怒也”?!叭缂зY之”就是如姬怒恨他,即怒恨其殺父之人。
具備音韻常識,還可幫助我們獨立訓釋某些較難的字詞,解決備課的難點。一篇課文,編者不可能字字作注。對一些較難訓釋的字詞而又沒有作注的,執(zhí)教者如不具備一點音韻知識,就會束手無策?!犊兹笘|南飛》“感君區(qū)區(qū)懷”一句中“區(qū)區(qū)”兩字,課本未注。同一篇中,“何乃太區(qū)區(qū)”注“區(qū)區(qū)”為“小”,顯然這個注釋不適用于“感君區(qū)區(qū)懷”一句。按:宋玉《神女賦》“愿盡心之惓惓”,“惓惓”為“懇切思慕”義?!皭硱场甭曓D(zhuǎn)為“款款”,《楚辭·卜居》中“我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焙榕d祖《楚辭補注》:“款,誠也”。又聲轉(zhuǎn)為“區(qū)區(qū)”,《古詩十九首》“一心抱區(qū)區(qū)”,李善注“區(qū)區(qū),愛也”。還可寫成“拳拳”“灌灌”等。“惓惓”“款款”“區(qū)區(qū)”“拳拳”“灌灌”語音相近,皆一聲之轉(zhuǎn)。從字形上看,它們無任何聯(lián)系,但從字音看卻有一條線索貫穿,這就是王念孫所說的“同條共貫”之理。由上可見,這句中“區(qū)區(qū)”也是“懇切思慕”之義,“感君區(qū)區(qū)懷”,就是“感謝你真誠愛慕的一片情義”,這樣理解詩句,正與接著的“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兩句文氣相貫。
總之,在古典文學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字(詞)義的確切落實,只有確切落實字(詞)義,才能正確疏通章句,真正探得作者心音。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除應具備文字訓詁的基本常識外,還應掌握一些音韻知識。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這方面的古漢語修養(yǎng)自然必不可少。
(王俊鈴 江蘇省泰興市古溪初級中學 22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