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瑩瑩
“嗤嗤嗤……”在良庫工舍的一間小鋪里,25歲的龍達在用電鋸鋸一些木條。
初見龍達,他憨厚的笑聲一下子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讓我有一種鄰家大男孩的感覺。三年前,龍達拿著僅有的賣電車的三百塊錢孤身一人從新鄉(xiāng)來到鄭州,住在了朋友家。起初,他的工坊是一間不大的出租屋,他的第一代原型吉他就是在那里完成的。2016年6月,龍達將他的吉他工坊搬到了良庫工舍。
良庫工舍,鄭州的“798”?!?98”是北京的一個集畫廊、藝術(shù)工作室、文化公司、時尚店鋪于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它是一個當代藝術(shù)創(chuàng)作、展示和交易為特色的藝術(shù)區(qū)。而良庫的初心與創(chuàng)業(yè)者的夢想是相重疊的,它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對于夢想的尊重和信仰。在這里,龍達開啟了“私人訂制”的新模式。
11歲那年,身為木匠的父親用做家具剩下的邊角料給龍達做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吉他,在這把簡易的吉他上龍達第一次感受到吉他帶給他的快樂。自此,吉他改變了他的命運。
為了學(xué)習(xí)制作吉他,龍達曾只身一人前往廣州琴場工作半年,在琴場里他潛心學(xué)習(xí)吉他制作的每一道工序。
制作一把吉他,一般要經(jīng)歷設(shè)計、選料、后期制作等400余道工序,前后要經(jīng)歷一個多月,不能有一絲馬虎,分寸上有一絲不妥就會影響吉他的音質(zhì)。要想做一把極致的好琴,首先要在材料上下功夫,其次就是好的技藝。龍達有一個非常嚴格的標準,就是要用一整塊天然的云杉。龍達對記者說:“市場上有些吉他,他們的面板是人造木頭也就是用木頭的脆片和粉末通過高壓壓制而成的?!?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6/22/qkimagessdbgsdbg201609sdbg20160902-2-l.jpg"/>
有了口碑,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剛開始接訂單的那段時間,他每天在工作臺前做到凌晨3點是常有的事。有時做不下去的時候,龍達就會看看父親給他做的那把吉他和他的第一代原型吉他。每當看到他們,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哪個父親舍得拋下自己的孩子。吉他對于龍達來說,就是身體里不可缺少的一個零件。
龍達秉持一種對吉他的熱愛,他希望開一家工廠式的琴行,讓前來買琴的人看到吉他的誕生,感受音樂和木材所帶來的親切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