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新宇
自打北京迅速變?yōu)閲H化大都市后,敘寫、懷念老北京風物的圖書像開春的野草,陳鴻年《北平風物》卻算是老樹開花,因為此書最早以《故都風物》為名,1970年臺灣出版。此書“風”“物”兼?zhèn)洌绕涫侨叹帕?、市井人情、五行八作、日用器皿方面的記敘,生動詳實、纖毫畢現(xiàn),真有讓讀者置身于老北京皇城根兒底下,隨手就能買一條小金魚兒,轉(zhuǎn)身就能拐進戲園子看譚老板的錯覺。
北京這個城市,名字就反復改了好幾次。本文的“北平”,主要指它的地理位置;寫成“老北京”,側(cè)重它的風土人情。其實在1928年國民政府不再將其作為首都后,就已出現(xiàn)故都、北平的叫法了。北京一些胡同的名字也來回改過幾次,從中皆可看見歷史與政治的影子,叫法的流傳和被認可,除了行政上的硬性規(guī)定,里面亦能覓出一點人們在各個時期的不同的微妙心態(tài)。
陳鴻年乃北京耆舊,1949年去了臺灣。曾有很多在臺文人撰寫懷念故都文章,以唐魯孫、夏元瑜和陳鴻年為代表的作家,并無于右任“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那種悲愴與無法回避的政治失落感,他們的文章唯見去國懷鄉(xiāng)的眷戀,仿佛每寫畢一篇,思鄉(xiāng)之情便可以略減一分。今天我們讀之,感觸恰好相左。北京隨時可去,或者就住在北京;然而北平不可去。“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蔽覀兊拇_需要一種外在的東西來遮蔽如今道路擁堵、滿眼高樓的北京,從而顯示出她的往昔風姿。
民國時期的北平,有提籠架鳥、不失俠氣的老炮兒,有滿身酸腐、凡事講究老規(guī)矩老文化的滿清遺老,也有童叟無欺、精明百倍的老字號。陳鴻年說那時候的人情味兒“和氣、敦厚”,打聽個道兒,老北京人會掰開了弄碎了給說清楚。
書中的北平風物,除了一些名勝古跡,大多為今天所不見。譬如老北京各種叫賣聲,各種舊事物,大肥子兒、拉洋片、手巾把兒等等諸如此類的已經(jīng)徹底消失的事物。聽侯寶林相聲,讀老舍小說,大約能捕捉到一絲殘留的信息。
我們懷念從前,懷念從前的人從前的物,基本是懷念它的好。即便不好,也會在懷念中鍍上一層美麗的光環(huán)。老北京市政建設差勁,多為土路,刮風于是叫“刮土”,雨雪天則泥濘不堪。現(xiàn)在沒這個問題,但有了堵車的新問題。至于那些老風俗,或消失,或徒有其表,皆屬無可奈何。無論怎樣,北平已經(jīng)離去,我們?nèi)缃裆钤谛卤本├?。我們這一代讀此類書,或多或少還有些經(jīng)驗與感觸,90后、00后肯定是一點感性認識都沒了。就如同我們讀清代以前人的筆記,徒增知識而已。趙珩先生在代序里嘆息沒人能聽懂、能體味老北京話了,其實我們現(xiàn)在還能從六七十歲的老北京人嘴里聽到純正的京片子兒語言,他們那一代人若沒了,趙珩先生的擔憂可能就真的成了現(xiàn)實。這讓我想起特修斯之船的古老哲學問題,一艘船幾乎換掉了所有部位、零件,它還是原來的那艘船么?一個城市“推倒”重建,拋棄了過去幾乎所有的要素,它還是原來的城市么?
舊時風物當然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可是,當人們“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當人們把玩古董作投資,當一切都急匆匆、不管不顧,當櫻桃溝的水真的快流盡了,拿什么弘揚呢?如果你不喜歡讀書,也就只能在粗制濫造的影視劇里看那個被當代編劇、導演篡改了的北平城了。
然而還未到無可挽回的地步。一個有力的證明便是我們在食文化上的繼承與發(fā)揚。陳鴻年列出的老北京食物,爆肚兒、豆汁兒、炒肝兒、糖葫蘆……如今全部“健在”!而且我以為味道不比以前差。之所以敢下斷言,皆因中國人好吃!若真正熱愛一個事物,它就絕不會中斷。北京當然不會、亦無必要再度以原有風貌出現(xiàn),但我們盼望以前那些動人、宜人的“風物”能漸漸恢復起來,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老北京的活法兒”。
《北平風物》
作者:陳鴻年
出版:九州出版社
定價:4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