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希臘悲劇借以生動哀婉的故事塑造了大量豐富多彩的悲劇女性形象以及其抗爭,詮釋了在男性掌權社會下女性抗爭的合理訴求以及其價值意義。
關鍵詞:古希臘悲??;女性意識;美狄亞;安提戈涅
古希臘悲劇起源于祭祀頌歌,取材通常有民間的神話、英雄傳說和史詩。因多數(shù)作品已佚失,目前人們談論的古希臘悲劇,實際是指埃斯庫羅斯、索??死账购蜌W里庇得斯這三大悲劇家得以幸存的33部作品,本文要著重探究的美狄亞與安提戈涅也出自于此。
1 形象分析
1.1 美狄亞
美狄亞,是古希臘悲劇中“女性意識”覺醒的最高代表人物,也是“利己者”、“復仇者”這一形象的最佳體現(xiàn)。
覺醒者。在壓抑、困頓與絕望中覺醒與反叛,乃至于瘋狂。
美狄亞的覺醒在于女性之于男性的覺醒,將自己當做是可以同男性力量直接對話的一個獨立的個體。她的覺醒,是一步一步逐漸積聚和堅定的:第一步:主動追求愛情,拋棄作為女子、公主的矜持與驕傲,大膽而熱情地追求伊阿宋;第二步:將自己看作獨立的個體來追求幸福,不困于國家、家庭之中;第三步:利用一切,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與利益。
復仇者。向一切不公、不平等、邪惡力量復仇。
為了復仇,她精心計劃,殺死了情敵與自己的孩子。美狄亞報復心之強,正如歐里庇得斯所說:“在無法借助任何社會力量和道德法律的幫助的情況下,她只有奮起反抗。她寧愿為了維護婚姻和愛情的純潔而扼殺和毀滅愛,也不情愿在痛苦和恥辱中忍受被玷污了的愛。強烈的恨和復仇的欲望給了她無窮的力量,使她堅強?!泵鎸Χ蜻\,她的反抗、斗爭精神令人震驚,她說:“我要把我所恨的人,一個個殺死,就是犧牲我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我憑著眾神之中最為我尊敬的赫卡忒起誓,凡是傷了我的心的人,決不要想過好日子。”這就是她的復仇宣言,對每一個剝奪她幸福的人實施報復。
利己者。為達目的,不惜一切。
完全的利己者,以個體的利益凌駕于他人之上。面對一切厄運,她不擇手段地維護自己,利用一切,拋棄一切。
覺醒者、復仇者、利己者。美狄亞身上同時交織著愛恨、美丑與善惡,使她不朽于古希臘悲劇。
1.2 安提戈涅
安提戈涅,主體意識萌芽,清醒地意識到男權社會下對于女性的不公與迫害。
徹底的利他者。安提戈涅為了保護兄長的尸體免受侮辱,不顧國王禁令,將兄長安葬,最終付出生命的代價。對哥哥的愛,對自然法的維護,使她備受欺辱與贊揚。但即使沒有話語權,安提戈涅也勇敢地進行反抗,付出了智慧、膽量與生命。
反抗者。勇敢地反抗父權制的女斗士形象。
在古希臘,埋葬死者被認為是神律天條,因此安提戈涅堅持埋葬她的哥哥。這一行為也被認為是出于對神的信仰,堅信神的法律要高于人的法律。她的抗爭,即使是在國王克瑞翁的面前毫不妥協(xié): “在人世聞,你不是最‘高的,你的頭上,還有神靈,你說的話并不一定就代表真理。我們不一定就曲須遵從。 永恒不變居于崇高無上地位的。只有神的律令。”
犧牲者。家庭利益之于國家利益的犧牲者。
女性在古希臘的社會地位遠遠地低于男性,她們生活的中心僅是家庭的一些瑣碎事務,因而她們更關注家庭與親情。因此,若從“女性”的這一角度來看待“安提戈涅”這一人物,便可以看出她的行為并不僅是在維護自然神權,也是出于一個女性對于家庭與親情的熱愛與維護。若從男性與女性的角度分析,國王與安提戈涅之間的沖突,不僅是男、女角色間的沖突,更反映了家庭和國家之間的沖突。國王代表著男性力量與國家利益。安提戈涅代表的是女性親情和家庭
利益。
安提戈涅的“犧牲”還體現(xiàn)在她的家庭上。她是俄狄浦斯王和他的母親伊俄號斯忒王后的女兒,是亂倫的產(chǎn)物。這種家庭關系給安提戈涅帶來了痛苦和屈辱,讓她不能忍受再多的不公與侮辱。為了拯救家人的微乎其微的尊嚴,她奮起反抗,堅持斗爭。
安提戈涅的犧牲,更是代表著當時環(huán)境下大多數(shù)女性的犧牲。“安提戈涅對于家庭利益與親人關系的堅持與捍衛(wèi),代表了很多女性的特點,她的悲劇也可以說是大多數(shù)女性的悲劇?!?/p>
2 成因分析
2.1 社會環(huán)境因素
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沒有話語權。
詩人通過美狄亞與安提戈涅之口,揭露了男女之間的不平等現(xiàn)象:“沒有了宗教和道德的約束后,男權主義得到迅速發(fā)展。婦女的地位隨之日益低下,幾乎降到與奴隸等同的地位。男子可以參加任何社會活動,女子則只能守在家里;男子可以隨便毀約、離婚和遺棄妻子,女子要離婚則十分困難。”美狄亞和安提戈涅的遭遇便是最好的說明。
正如克瑞翁的聲明:“當我還活著沒有婦女應當裁定”在面對安提戈涅的質(zhì)疑時,克瑞翁更是說道:“沒有什么比不服從這樣更可怕的錯誤了……我不能被區(qū)區(qū)一個女子打敗,如果那樣的話,那就詛咒我被別人推翻。我不能被人辱罵成比女人還要脆弱”。由此可見,男權統(tǒng)治者克瑞翁對女性的蔑視和不屑一顧。正是因為話語權與地位的缺失,所以女性才沒有能力與男性力量作斗爭,取得勝利。
此外,當時的古希臘文化隨著奴隸主民主制的衰落,日漸暴露出各種社會矛盾,傳統(tǒng)的宗教觀念和道德標準受到挑戰(zhàn)。美狄亞與安提戈涅的反抗明顯與當時環(huán)境下的社會法律與道德標準的要求不符,所以她們的悲慘結局才不可避免。
2.2 人物自身因素
2.2.1 美狄亞
盲目追求愛情。出身的高貴使得美狄亞一直處于順境中,所以對于伊阿宋與愛情她都顯得志在必得。同樣,面對阻撓,也格外不顧一切。她的愛情是盲目的,不擇手段的。最終不僅燃燒了自己,也燃燒了別人。
女性意識殘缺。美狄亞的反抗說明她對于當時條件下女性的地位,“女性”這一單獨個體的地位并不完全明了。出身的高貴,剝奪了她了解真實的社會、外面的世界、真實的女性地位、真實的自我的權利的機會,從而與社會環(huán)境脫節(jié)。過于依賴丈夫和自己的小家庭,也過于相信自己的“愛情”,個體意識并未完全覺醒。
2.2.2 安提戈涅
親情匱乏。復雜的家庭關系讓她難以體會到普通家庭的溫暖。
自我認識不夠。她清醒地意識到了男權社會對于女性的迫害與壓制,也體會到了社會對于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不公正待遇,卻沒有認識到自己并不具備足夠的力量來改變這些不公正、不平等。過于剛烈地進行反抗,只能導致她的悲劇。
2.3 黑格爾悲劇理論
黑格爾認為,“悲劇的實質(zhì)是倫理的自我分裂與重新和解,倫理實體的分裂是悲劇沖突產(chǎn)生的根源。悲劇沖突是兩種片面的倫理實體的交鋒。在黑格爾看來,沖突的悲劇性在于:這種沖突中對立的雙方各有它那辯護的理由,而同時每一方拿來作為自己所堅持的那種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內(nèi)容卻只能是把同樣有辯護理由的對方否定掉或破壞掉?!?/p>
黑格爾認為,安提戈涅悲劇的產(chǎn)生正是源于倫理沖突。悲劇中,國王所代表的倫理力量是國家、法律。安提戈涅所代表的倫理力量是家庭倫理。若安提戈涅選擇遵從王命與法律,讓哥哥暴尸荒野,就會違背家庭倫理力量與道德,從而否定自身。若安提戈涅選擇反抗,則違反了法律與利益,從而與國家利益沖突。
以黑格爾的辯證法來看,這兩者之間都存在著片面性。他們各有堅持,卻又各自違背。但究其結果,失敗的只是國王和安提戈涅,而最終取得勝利的是他們各自所代表的普遍的倫理力量。
參考文獻
[1]歐理庇得斯:《悲劇二種》,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版,第20-25頁。
[2]歐里庇德斯:《美狄亞》,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 35頁。
[3]Sophocles:Oedipus the King.In:English Classics.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2000:35-35.
[4]龔北方:“無奈與反抗——俄狄浦斯王命運悲劇典型性探微”,載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
[5]馬克思:《論文藝》,人民文學出版社第1958版,第30頁。
[6]陳洪文, 水建馥:《古希臘三大悲劇家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版,第33頁。
[7]陳洪文, 水建馥:《古希臘三大悲劇家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版,第35頁。
[8]孫云寬:《黑格爾悲劇理論研究》,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0年8月版,第58頁。
作者簡介
徐利梅(1992-),女,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南京林業(yè)大學思政部,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