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5月9日文章,原題:就是不能讓他們走:為何中國的飛行員很難辭職? 辭職通常是件很難的事,尤其是高收入工作。但對中國內地的飛行員們而言,辭職難的理由卻不盡相同。市場對他們需求很大,但他們卻身在一個不自由的市場。
上周,江西省一家法院判決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兩名飛行員不能解除合同,必須繼續(xù)為東航飛行,否則就要繳納500萬元人民幣的賠償金。這超過內地飛行員想要換工作時被索要的正常賠償金額。一些飛行員說,新東家通常要為機長向老東家支付大約350萬元賠償金,而副駕駛則通常需要支付200萬元。另外,對飛行員的需求遠遠大于供給,進一步加劇了各航空公司爭奪人才所付出的成本。
中國內地直至2008年才有勞動合同法,這意味著,飛行員缺乏法律依據打破與航空公司事實上的終身制雇傭協議。然而,北京藍鵬律師事務所律師張起淮表示,即便在此之后,飛行員“轉換門庭”也沒有那么容易。
2014年11月,內地38家航空公司簽署航空公司飛行員有序流動公約,其中明確規(guī)定,飛行員每年的流動幅度不超過1%。張起淮說,這部公約限制飛行員的流動性,不具有法律約束力,而且內地近3萬名飛行員并不是該公約的當事方。他說:“你不能針對第三方做出有法律效力的協議,這就好像是你我達成協議,明天不讓另外一人吃早飯。”
一名在內地某大型航空公司工作的飛行員表示:“排隊等待辭職配額可能需要幾年時間,其中的麻煩也會阻止我們進行嘗試。我聽說有人在遞交辭職申請后就被停職,這意味著排隊等候期間損失了許多收入。”
內地航空公司想要留住飛行員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他們對飛行員的投資。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內地航空公司承擔飛行員培訓的大部分費用。大多數飛行員表示,他們可以接受賠償航空公司,但對方的要價很不合理?!ㄗ髡呓技眩垡簦?,伊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