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5月8日文章,原題:對華貿易致美國損失240萬就業(yè)崗位? 與中國的貿易是否對美國造成長久損害的問題,是戴維·奧托、戴維·多恩和戈登·漢森三位知名經濟學家一些著名研究的主題。他們認為,過去12年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使美國損失約240萬個就業(yè)崗位。
筆者很不贊同這種看法。他們的研究只能證明,美國勞動市場沒有迅速地調整應對貿易沖擊。真正的問題是,美國工人失業(yè)受苦是否是由于貿易,或者更具體地說,是由于與中國的貿易。
就是否貿易引發(fā)損害的問題,存在兩個其他突出的解釋。第一是工人受到技術進步的損害。工廠以前需要低技能工人操作工具,現(xiàn)在需要技能水平更高的工人對計算機控制機床重新編程。第二是工人受到國內競爭的損害。汽車生產以前是在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后來轉到了田納西州和亞拉巴馬州。另外,如果中國成為一個貿易強國與工廠自動化進步是同時的——事實恰恰如此——那么中國出口的影響就很難細分。
撇開貿易相對其他解釋哪個更重要的問題不談,中國的影響是什么?在這方面,三名專家采取一種特別不幸、狹隘的研究方式——只盯著中國,忽視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供應。前文提到,除中國進口之外的另一種解釋是自動化。如果另一種解釋是來自越南的進口,而非美國本土制造呢?這樣一來,對華貿易的影響將微乎其微。
這絕非只是假設。奧托上周四在華盛頓解釋研究結果時提出,好政策是在貿易沖擊時暫時保護工人,使他們有時間調整。實際上,我們一直有這樣的方案。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美國保留了一種特殊的“保障”措施,即“421條款”。它為美國對中國實施保護性措施確立了極低的門檻。
那為什么本世紀前10年中國崛起成為貿易大國的過程中,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的例子不多呢?批評者說布什政府對中國太軟。筆者曾參與評估這些案例的兩個跨機構小組,對此卻有其他解釋:世界上不是只有兩個國家。
在筆者參與的兩起涉及“421條款”的聽證中,進口商都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即如果對中國加征關稅,那么他們就會轉向越南、印度或巴西。因此,擋住中國貿易對美國工人有什么好處呢?毫無好處?!ㄗ髡叻茽?middot;萊維,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