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9-0-03
一、緒論
荷,亦稱蓮、芙蓉、芙蕖、菡萏。荷葉田田,荷莖凈直,荷花高潔,君子雅士懷瑾握瑜者喜之;荷生于湖澤,蔓延深遠,魚蝦戲其下,鷗鳥藏其間,可賞可業(yè)可居,游者漁者隱者喜之;蓮花紅白,蓮子青嫩,蓮絲不斷,青年男女、才子佳人喜之。佛之法座稱蓮臺,佛寺稱蓮宇,又相傳道教祖師李老君出生之際腳踏蓮花,蓮與佛道皆有因緣,居士高僧道士喜之。
然而能喜人者亦最能悲人?!昂伞币坏┛萋?,種種美好便空落無從寄托。王國維評南唐中主李璟之“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二句,云“有眾芳污穢,美人遲暮之感”,正基于此。荷生之美,見者實多,荷枯之悲,待李商隱出而天下同之。自李商隱始,“荷”在其意象發(fā)展史上形成了生之美、枯之悲兩大對立意義系統(tǒng)。
二、唐前“荷花”意象的緣起和分支
“荷”之見于詩,由來尚矣!詩騷樂府之中,頻見芳蹤。荷之見于《詩經(jīng)》有兩處: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鄭風·山有扶蘇》)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唐風·澤陂》)
二處皆以荷起興,寫女子對于男子的愛慕??梢曰嫉摹昂伞敝畛跻庀髮嵲从诖耍笫乐善?、荷葦并舉亦源于此。
“荷”見于《楚辭》有:
“芙蓉始發(fā),雜芰荷些?!保ā墩谢辍罚?/p>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離騷》)
“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保ā渡偎久罚?/p>
《楚辭》慣用“香草美人”以喻高潔,其中“荷”之意象亦在此例,后世芰荷、菱荷并舉應源于此。
樂府中“蓮”詩甚多,多出吳聲西曲中。
“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保ā肚迳糖o·子夜歌》)
“必得蓮子時,流離經(jīng)辛苦。”(《清商曲辭·子夜歌》)
“殺荷不斷藕,蓮心已復生。”(《清商曲辭·華山畿》)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保ā断嗪透柁o·江南》)
“出門上采紅蓮。采蓮南塘秋?!保ā峨s曲歌辭·西洲曲》)
樂府詩中之“蓮”多諧音為“憐”,亦多寫女子對男子的愛慕,與《詩經(jīng)》中“蓮”的意象一脈相承,只是寫的更直白率真而已。
六朝、隋詩中“荷”除了繼承詩、騷、樂府的傳統(tǒng)意象外,又有了一些新的拓展。一是隨著山水詩的興起,“荷”作為純自然景物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記游詩中。如:
“芙蓉始發(fā)池,未厭青春好?!保ㄖx靈運《游南亭詩》)
“魚戲新荷動,鳥散馀花落?!保ㄖx朓《游東田詩》)
“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保ㄢ仔拧斗詈蜕匠卦姟罚?/p>
“半道聞荷氣,中流覺水寒?!薄逗完练◣熡卫ッ鞒卦姸住?/p>
這些詩從詩名即可看出是記游的。
二是隨著玄言釋道的興盛,“蓮”的哲學和宗教意味誕生,哲人詩人僧人常藉荷以參佛悟道。如:
“色隨夏蓮變,態(tài)與秋霜耋。”(沈約《長歌行》)
“真人把芙蓉,散花陳我愿。” (無名僧《步虛辭十首》)
“香飄蓮葉衣,坐石窺仙洞?!保ㄓ钗呢埂顿O韋居士詩》)
“高座登蓮葉。麈尾振霜松。”(釋慧凈《和琳法師初春法集之作詩》)
三是隨著宮體詩的濫觴,“荷”常用以比附美女,以喻女子容貌。如:
“芙蓉陵霜榮,秋容故尚好。”(《吳聲歌曲·碧玉歌》)
“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保ㄊ捓[)
“訝許能含笑,芙蓉宜熟看。”(庾信《奉和賜曹美人詩》)
“氈帳代金屏,自知蓮臉歇?!保钏亍墩丫o》)
三、李商隱前的唐詩對“荷花”意象延續(xù)和融合
李賀、李商隱之前唐詩中“荷”的意象,更多是對六朝“荷”的意象的延續(xù)和融合。沿用或模仿《詩經(jīng)》、樂府的“荷”之戀情意象的,如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李白《子夜四時歌·夏歌》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李白《采蓮曲》)
“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保ɡ畎住稊M古十二首》)
“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卑拙右住恫缮徢?/p>
以“荷”為純審美對象的,如: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李白《別儲邕之剡中》)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保ㄍ蹙S《山居秋暝》)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露浥荷花氣,風散柳園秋?!保f應物《陪王卿郎中游南池》)
“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白居易《馀杭形勝》)
以“荷”寄托人生哲理和宗教情懷的,如: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李白《古風》)
“徒言蓮花目,豈惡楊枝肘?!保ㄍ蹙S《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
“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孟浩然《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保ò拙右住对缜锴袘选罚?/p>
以“荷”喻美人的,如: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李白《西施》)
“美人芙蓉姿,狹室蘭麝氣?!保ǜ哌m《效古贈崔二》)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保ㄍ醪g《采蓮曲二首》)
“美人奪南國,一笑開芙蓉?!保f應物《擬古詩十二首》)
李賀開始給“荷”染上凄楚愁絕的神色?!独顟{箜篌引》云:“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薄饵S頭郎》云:“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薄堵牱f師琴歌》云:“芙蓉葉落秋鸞離,越王夜起游天姥”。只是他筆下的“荷”盡管染上濃愁,但依然以艷麗為主,還不至殘敗。
四、李商隱對“枯荷”意象的天才創(chuàng)造
在李賀的感召下,李商隱在“荷”之凄楚愁絕之外又加上了殘敗早衰一層意蘊,從而開創(chuàng)了“枯荷”這一大異傳統(tǒng)的嶄新意象。他的《贈荷花》云“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焙芍羁扇颂幰彩呛芍顐诵奶?;《過伊仆射舊宅》:“幽淚欲干殘菊露,馀香猶入敗荷風。”敗荷的一縷余香然不免勾人懷念昔日的繁華悲嘆眼下的凋零;《夜冷》:“西亭翠被馀香薄,一夜將愁向敗荷。”愁人敗荷,冷夜相對,心境必歸于死寂;《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鼻镪幩晗碌目莺桑瑲埩舻能|殼還受著數(shù)重摧殘,聽聽那冷雨擊在枯葉上的聲音,那種凄厲幾乎可以粉碎人生存的信念。
經(jīng)過精心的、多重的演繹,李商隱筆下的“荷”已經(jīng)不再是搖漾性情、感人動物的外景了。曾經(jīng)的美好、過早的衰老、眼下的凋零、落寞的回憶、躲不過的重重打擊,“枯荷”完全成了李商隱本人的化身。
《新舊唐書》關于李商隱的記載比較簡略,但在宋葛立方一段對李商隱的評價中我們或許可以看清他人生悲劇的大概?!俄嵳Z陽秋》云:“蓋令狐楚與商隱素厚,楚卒,子綯位致通顯,略不收顧,故商隱怨而有作。然實商隱自取之也。且商隱妻父王茂元與所依鄭亞皆李德裕黨也。商隱與二人嫟甚,故绹以為忘家恩,放利偷合者,是绹惡其異己也。后绹當國,商隱亦歸窮自解,绹雖與一太學博士,然商隱亦厚顏矣。唐之朋黨,延及縉紳四十年,而二李為之首,至绹而滋熾。绹之忘商隱,是不能念親,商隱之望绹,是不能揆己也?!?/p>
葛立方對李商隱的評價未必公允,但他言下之意肯定李商隱的人生悲劇是他的政治悲劇和性格悲劇雙重糾纏的結(jié)果。李商隱的政治悲劇就是他無意中夾在牛李兩黨之間:牛黨令狐楚于他有知遇之恩,而他的岳父王茂元與幕主鄭亞卻是李黨中堅。牛李之爭,李掌權(quán)而先攻牛,及李黨勢弱,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當權(quán),牛復攻李。及令狐绹當權(quán),視父親門生李商隱為“忘家恩,放利偷合者”,對他大加排斥和打擊。李商隱的性格悲劇在于他對于自己的“忘恩負義”耿耿于懷,將謙卑地祈求對方原諒作為唯一“贖罪”之法。這樣一來,牛黨的人又將他看作沒骨氣的叛徒。進退維谷的政治困境和左右為難的心靈枷鎖,讓性格敏感柔弱的李商隱在現(xiàn)實和心靈的空間中都無法解脫,一腔幽怨無處轉(zhuǎn)移,唯有將心事編成深情綿緲、精致隱晦的文字,不求人知,不邀人賞,獨自在文學中吐納那一份深似海、緲似煙的愁怨。
李商隱善寫“天之愁”,“雨”、“云”、“霜”、“露”等構(gòu)建的迷離、陰暗、凄清的意境在李詩中隨處可見;李商隱善寫“神之愁”,青娥素女、湘靈洛妃、嫦娥圣女,寂寞幽怨的神女形象常在李詩中漂浮閃現(xiàn),襄王之迷惘,宋玉之悲涼,也時以入詩;李商隱善寫“歷史之愁”,嘆賈生不遇,哀陳后主亡國、戒隋煬帝南游,籌筆驛挽武侯,華清宮、馬嵬坡悲玉環(huán)等等,緬懷歷史,無處不愁。李商隱善寫“自然景物之愁”,悲風白茅、斜陽晚蟬、江風斷燕、夜雨枯荷,以自然之殘敗寫心靈之落寞。其他的種種“愁境”,前人早已寫過,并在李商隱之前就形成了表達特定情感的固定意象。唯有“枯荷”一詞,為李商隱首次將其定位為一個表現(xiàn)愁怨和早衰的意象。
五、李商隱“枯荷”意象在荷花意象史上的影響和地位
荷的殘敗形象在李商隱之前也曾出現(xiàn)過。如北齊祖珽葉《和司徒鎧曹陽辟疆秋晚詩》:“葉疏知樹落,香盡覺荷衰?!?;杜甫《九日曲江》:“綴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保桓哌m《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見贈之作》:“池枯菡萏死,月出梧桐高?!睓?quán)德輿《郡中即事三首》:“紅衣落盡暗香殘,葉上秋光白露寒。”但這些寫“殘荷”“枯荷”的詩不過就景寫景,偶爾實錄自然而已,作者并沒有對同一形象多次注入特定的情緒,形成固定的意象。
李商隱的“枯荷”意象一經(jīng)創(chuàng)造,便與其他傳統(tǒng)“荷”的意象并駕齊驅(qū),且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使得“荷”在其意象發(fā)展史上行成了生之美、枯之悲兩大對立意義系統(tǒng)。李商隱為后世詩壇尊崇的“宗師”,他獨創(chuàng)的“枯荷”及其經(jīng)典組合”枯荷聽雨”意象,隨著其詩歌和詩風的流傳對后世荷花題材詩歌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以后的詩詞曲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枯荷”意象,如:
“奔流未已坑谷平,年葦枯荷恣漂溺。”(蘇軾《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兩三首》)
“枯荷野塘水,照影驚顏鬢?!保S庭堅《明叔知縣和示過家上冢二篇復次韻》)
“斷岸通橫水,枯荷著早霜。”(陳師道《住雁》)
“枯荷半倒折,風起鳴摵摵?!保◤堮纭稏|池》)
“驛后新籬接短墻,枯荷衰柳小池塘?!保搜a之《題谷熟驛舍》)
“今朝鏡中逢,憔悴如枯荷。”(范成大《春日覽鏡有感》)
“茂林修竹君鬊碧,折葦枯荷我鬢秋?!保钊f里《送沈虞卿秘盬修撰將漕江東二首》)
“霜凋老樹寒無色,風掠枯荷颯有聲。”(陸游《游近村》)
“則他那池塘中枯荷減翠,樹梢頭梨葉添顏?!保ò讟恪段嗤┯辍罚?/p>
“枯荷響西池,槁葉鳴林端?!保▌⒒对谟兰巫鳌罚?/p>
“群鷗爭浴故未已,傾落枯荷葉中水?!保ㄔ瑒P《王若水為畫秋江眾禽圖》)
而“枯荷” 意象的最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枯荷聽雨”,更是成了后世文人在“荷”詩的創(chuàng)作中不可回避的經(jīng)典意象。如:
“至今寒窗風,靜送枯荷雨?!保穲虺肌逗幽蠌垜畺|齋》)
“枯荷倒盡饒渠著,滴損蘭花太薄情?!保钊f里《秋雨嘆十解》)
“枕上雨聲如許奇,殘荷叢竹共催詩?!保懹巍墩砩下劶庇辍罚?/p>
“枯荷難睡鴨,疏雨暗池塘?!保ㄐ翖壖病杜R江仙》)
“枯荷露重時聞滴。君夢不來誰阻隔。”(辛棄疾《鷓鴣天》)
“到黃昏,敗荷疏雨,幾度銷魂?!?(張玉娘玉蝴蝶《離情》)
“鴛鴦只影江南岸,腸斷枯荷夜雨聲。”(元好問《鷓鴣天.薄命妾辭》)
“夕陽遠樹煙生戍,秋雨殘荷水繞城?!保ǜ邌ⅰ端秃蚊鞲剜]》)
“聯(lián)拳鷺立枯荷雨,寂寞鴉棲古樹煙?!保挠印吨剡^柳洲寺》)
“十里枯荷雙鷺雨,兩堤衰柳一蟬秋。”(許儒龍《秋日湖上》:
“十里枯荷雙鷺雨,兩堤衰柳一蟬秋?!保▌⑽臒槨肚锶蘸稀罚?/p>
君子雅士取蓮之潔,游者隱者取蓮之美,才子佳人取蓮之情,僧侶道眾取蓮之凈,唯李商隱將個人生世之悲浸入蓮花,獨創(chuàng)“枯荷”一脈。遂使后世文人在共賞蓮生之美的同時,亦能同味“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