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傷逝》是魯迅先生少有的描寫男女之間愛情的小說,是《彷徨》文集出版前唯一一篇沒有發(fā)表過的文章。涓生與子君愛情悲劇的原因似乎是說不盡道不夠的,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本文就將從最基本的切入點——敘述者涓生的視角,來論述涓生和子君這一對啟蒙者和被啟蒙者的形象,以及男性視角下的生存觀對愛情的影響。
關鍵詞:《傷逝》;啟蒙者;生存觀
作者簡介:胡凱璐,男,出生年月:1993年2月1日,籍貫:江西省鷹潭市余江縣,學歷:本科,單位:武漢大學,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8-0-01
一、啟蒙者和被啟蒙者
《傷逝》的副標題是“涓生手記”,直接點明了文章的敘述者,即為男主人公涓生。小說一開頭,便是涓生強烈情感碰撞的內(nèi)心獨白:“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钡阡干氖钟浿?,對于子君的描述是較少的,其形象始終是零碎的,模糊不清的,她由“帶著笑渦的蒼白的圓臉,蒼白的瘦的臂膀”,到后來的“短發(fā)都粘在腦額上;兩只手又只是這樣地粗糙起來”,僅有的幾處描寫并不能讓我們看到子君的內(nèi)心對于愛情的獨特理解。對于此,汪樹東先生認為“這不僅僅是因為小說采取的是涓生手記的形式,更根本的是因為子君是被涓生這樣的啟蒙者塑造出來的一個幻影,缺乏內(nèi)在主體性的人物”①,啟蒙者和被啟蒙者正是涓生和子君的關系。
在涓生對子君的描述中,最有力度的話語是“我是我自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但是通過對涓生回憶中的子君的細致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子君的這句話并不是那么振聾發(fā)聵。在涓生“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索爾,談泰戈爾,談雪萊……”時,子君“總是微笑點頭,兩眼里彌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可見子君并不像涓生那樣的透徹理解新思想,她只是扮演了“被啟蒙者”的形象。同時對于涓生來說,“這一代年輕的知識分子,曾經(jīng)接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仍然將話語權作為一種知識的權利”②,像子君這樣的知識女性被自己話語權力所掌控,這自然會讓涓生產(chǎn)生無以復加的幸福感覺,也就沒有進一步的了解子君的思想。
子君思想的內(nèi)在性,涓生沒有過多的了解,是因為他并沒有將子君看作一個獨立的主體,“這種對人的內(nèi)在價值主體性的忽略是啟蒙者的功利性價值觀使然,但它對于愛情而言是致命的,因為愛情恰恰是以互相尊重相愛雙方的主體人格為前提的”③?!拔沂俏易约旱摹保磉_的是要時刻保持人格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但是婚后的子君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她很快就不再讀書,不再思考,而是全身心的奔波于柴米油鹽、飼雞喂狗,對于涓生的失職,子君也表現(xiàn)出了恐懼,全無離家時的勇敢。所以說子君只是提出了一句響亮的口號,她并沒有付諸實踐來實施。悲劇的是,涓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滿懷理想地來看待子君的愛情,而忽略她內(nèi)心的想法,無視她思想和人格的不徹底性。
二、愛情背后男性視角下的生存觀
如果不是因為生活上的捉襟見肘、生存上的四面楚歌,涓生和子君或許可以共渡難關繼續(xù)同居下去。然而,《傷逝》的悲劇性與其他愛情小說不同之處就在于,《傷逝》一針見血地戳中愛情的脆弱本質(zhì)——生存的威脅。對于《傷逝》中所表現(xiàn)的生存,李長之在1935年曾說:“魯迅的中心思想,也是在這篇記錄里,流露得最清楚。我一再說過,他的中心思想,是生物學的人生觀……人先得活著,這是魯迅的思想的根本點?!雹苓@一分析是符合《傷逝》的內(nèi)在價值的,同時郜元寶也有相似觀點,“其實魯迅在小說中所放大的倒并非經(jīng)濟的窘迫,而是涓生應對經(jīng)濟窘迫的能力和態(tài)度”。⑤在《傷逝》中, 涓生和子君也是因為金錢,生活而變得張牙舞爪起來,人生也就變得平庸和狹隘了。
面對生存打擊,涓生最初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勇敢無畏、迎難而上的姿態(tài),曾經(jīng)勇敢的子君卻陷入恐慌之中,但事實上子君的恐慌恰是涓生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怯懦,如他所感嘆的“人們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便會受著很深的影響”,實則是他內(nèi)心波瀾壯闊的獨白。涓生在生存危機的打擊下重逢久違的熱情和勇氣,但是殘酷的生活并未因此而退讓,一連串的打擊令涓生無法招架。最終,涓生將全部的失敗歸結于與子君的戀情。在生存的面前,男性依舊是主導者,作為主導者的涓生宣布了兩人愛情的死亡。魯迅先生正是如此深刻,他并沒有在道德層面批判涓生無法彌補的罪過,而是在生存的主旨下呈現(xiàn)了愛情的不堪一擊。這是男性視角的深刻,也是男性視角下局限的愛情觀。
三、結語
作為小說的敘述主體,涓生用他的男性思維、啟蒙者思想塑造了子君的形象——這個被啟蒙者的形象。當生活風平浪靜時,涓生要面對的是人性本身,是他和子君愛情的內(nèi)在悲劇性,可是當生存的壓力如摧枯拉朽般撲面而來時,涓生不得不應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對抗。這正是涓生這一啟蒙者形象的矛盾性,他的愛情被他的生活觀所鉗制,他的思想也被制約著,誠如小說中所言,“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而子君是他話語權下的被啟蒙者,也終將會成為他矛盾下的犧牲品。
參考文獻:
文中所引《傷逝》部分均選自:魯迅《傷逝》,《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1][3]選自汪樹東.啟蒙者的愛與死-魯迅小說-傷逝-再解讀[J].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09,1:87—94.
[2]徐妍,劉璐陽.現(xiàn)代性背景下男性視角的愛情經(jīng)濟學——重讀_傷逝_[J].名作欣賞,2014,11:62—64.
[4]李長之:《魯迅批判》,轉引自《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匯編》,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第1304頁.
[5]郜元寶:《魯迅精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6-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