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析鮮卑山時代鮮卑部落的族群結(jié)構(gòu)

2016-05-04 07:00:31苗霖霖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guān)鍵詞:吐谷渾魏書拓跋

苗霖霖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黑龍江哈爾濱 150018)

?

試析鮮卑山時代鮮卑部落的族群結(jié)構(gòu)

苗霖霖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黑龍江哈爾濱150018)

摘要:史書記載的“鮮卑山”共有五處,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五處“鮮卑山”實際上指的是三座山,即鮮卑的發(fā)源地、位于大興安嶺南段的“大鮮卑山”,朝陽附近、混有烏桓、匈奴部落的慕容鮮卑部落聯(lián)盟聚居地“鮮卑山”和敦煌附近、以鮮卑為主體,包含烏桓、匈奴及氐、羌部落的吐谷渾部落聯(lián)盟聚居地“鮮卑山”,這三座山不僅是鮮卑族興起和發(fā)展階段的展示,更是鮮卑諸政權(quán)的搖籃,對我國古代歷史的走向有著重大影響。

關(guān)鍵詞:大鮮卑山;鮮卑山;地理位置;族群結(jié)構(gòu)

鮮卑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其盛時“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余,西擊烏孫,盡據(jù)匈奴故地,東西萬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網(wǎng)羅山川水澤鹽池?!盵1]魏晉南北朝時代,鮮卑族更廣納草原文化精華,兼采中原王朝制度,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涼、北魏、北周等八個政權(quán),形成既有其民族特色又不失傳統(tǒng)精華的政治模式,為隋唐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但歷來學者大多關(guān)心諸鮮卑國家建立后的歷史,對鮮卑起源及其早期歷史研究的不多,相關(guān)研究成果主要有阿其圖的《拓跋鮮卑南遷至復國的實質(zhì)性變化探究》和劉軍的《論拓跋氏族群結(jié)構(gòu)的演變》,筆者不揣淺薄,試對鮮卑的起源進行一些探討。

一、鮮卑族的源流

“鮮卑”又稱犀毗、師比,最初只是飾品名,在戰(zhàn)國時期曾十分盛行,不僅是當時王室貴族所喜愛,而且還成為當時美女細腰的代稱。至西漢初年,“鮮卑”已傳至中原,成為中原地區(qū)皇室、貴族的飾品。及至東漢初期,居住于大鮮卑山的民族因山為號,曰“鮮卑”,鮮卑族自此開始出現(xiàn)于史書記載之中。

關(guān)于鮮卑的起源問題,史書記載略有不同?!逗鬂h書·鮮卑傳》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睋?jù)此知,鮮卑乃東胡的分支,即鮮卑之先應(yīng)為東胡?!妒酚洝R世家》服虔注曰:“山戎,北狄,蓋今鮮卑也?!睋?jù)此又知,鮮卑之先亦為山戎,乃北狄之一。既然,鮮卑之先既為東胡,亦為山戎,則或是史書記載有誤,或是東胡、山戎間有著某些淵源關(guān)系。

根據(jù)考古勘測,山戎、東胡的活動區(qū)域都在今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一帶,而分布于這一地區(qū)的夏家店上層文化也正是東胡、山戎文化之所在。那么,山戎與東胡必然有某些聯(lián)系。據(jù)史書所載,春秋時期,我國北方地區(qū)生活著很多少數(shù)民族,中原政權(quán)將他們統(tǒng)稱為“戎”,這些戎族“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壹。”[2]2883山戎就是其中之一。齊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進攻燕國,齊桓公遂帶兵救燕、北伐山戎,山戎潰敗,燕國直接控制了原山戎所居地域,此后的百余年,山戎不見于史書記載。及至戰(zhàn)國初期,匈奴逐漸強大,其自稱為“胡”,而活動與此區(qū)域的山戎分支,由于處于匈奴之東,故被稱為“東胡”。戰(zhàn)國時期,東胡與匈奴一起不斷滋擾燕國,燕昭王“有賢將秦開,為質(zhì)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東胡,東胡卻千余里?!盵2]2885-2886自此,東胡勢力退回到西拉木倫和和老哈河一帶。此后,燕國修筑了自造陽至襄平的長城,并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用以阻擋東胡的進犯。及至秦末,匈奴、東胡和月氏成為當時北方地區(qū)勢力最大的三個民族,其中以東胡勢力最強,匈奴次之,月氏又次之。但匈奴頭曼單于欲廢太子冒頓改立幼子而被冒頓所殺。東胡王藉此機會向匈奴發(fā)難,匈奴冒頓單于帶兵突襲東胡,東胡在未做任何準備之下,被匈奴輕而易舉的攻破,隨即冒頓單于又“西擊走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2]2889由此,匈奴成為當時北方勢力最大的一個民族,也正是在此次戰(zhàn)爭中,東胡王戰(zhàn)敗被殺,東胡內(nèi)部兩大部族分別逃亡烏桓山與鮮卑山,遂各自號曰烏桓、鮮卑。

二、鮮卑山地理位置

關(guān)于鮮卑族發(fā)源地,《后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薄度龂尽趸铬r卑東夷傳》注引《魏書》曰:“鮮卑亦東胡之余也,別保鮮卑山,因號焉?!睋?jù)此知,鮮卑族發(fā)源地為鮮卑山。但《魏書》的記載卻有所不同,《魏書·序記》稱:“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睋?jù)此又知,鮮卑族的發(fā)源地為大鮮卑山。那么,鮮卑山與大鮮卑山又有何關(guān)系?二者是否就是同一座山的不同稱謂?對此,我們可以從相關(guān)史書的記載中,找到些許線索。

《通典·州郡典》柳城條注云:“鮮卑山,在縣東南二百里,棘城之東塞外亦有鮮卑山,在遼西之北一百里,未詳孰是。”《太平御覽·地部十》鮮卑山條引崔鴻《十六國春秋》曰:“慕容廆先代居遼左,號曰東胡,其后雄昌,與匈奴爭盛。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復以山為號。棘城之東,塞外又有鮮卑山,在遼西之西北一百里,與此異山而同號?!笨梢?,當時北方地區(qū)應(yīng)有兩座鮮卑山,一在柳城東南二百里,一在遼西西北一百里,亦即《后漢書》、《三國志》所載之“鮮卑山”,與《魏書》所載之“大鮮卑山”。關(guān)于此二山的位置與作用,或有探討之必要。

根據(jù)《魏書》記載,烏洛侯國曾派使者于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4年)朝貢北魏,并“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民多祈請?!盵3]太武帝遂派世中書侍郎李敞前往探尋,并在石室刊刻了祝文,日本學者白鳥庫吉經(jīng)過細致的考證,認為烏落侯國位于今嫩江流域,既而指出:烏洛侯國西北之石室,亦必在嫩江流域之中,而當在興安嶺之近旁。[4]1980年米文平先生在大興安嶺北段頂端之東麓的嘎仙洞發(fā)現(xiàn)了鮮卑石室,其位置與《魏書·烏洛侯傳》記載大體相符。

嘎仙洞石室內(nèi)發(fā)現(xiàn)石刻銘文,曰:

以皇先祖可寒配、皇祖先可敦配。

尚饗。

《魏書》卷108《禮儀志一》亦載石刻銘文,曰:

天子諱謹遣敞等用駿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靈。自啟辟之初,祐我皇祖,于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唆鍍闯螅囟ㄋ倪?。沖人纂業(yè),德聲弗彰。豈謂幽遐,稽首來王。具知舊廟,弗毀弗亡。悠悠之懷,希仰余光。王業(yè)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瓞,時惟多祐。敢以丕功,配饗于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

通覽史籍可以發(fā)現(xiàn),除嘎仙洞所在的“鮮卑山”(即《魏書》所載之“大鮮卑山”)外,還有兩座山分別被史書記為“鮮卑山”。《通典·州郡典·古冀州上》柳城條注:“鮮卑山,在縣東南二百里”?!洞笄逡唤y(tǒng)志》亦載:“今熱河朝陽縣,即漢之柳城”,朝陽縣東南二百里之鮮卑山,疑即今朝陽市松嶺門鄉(xiāng)附近。另據(jù)《讀史方輿紀要·直隸九》徒河青山條注曰:“或曰鮮卑山即青山”?!哆|史索引·錦州》亦載:“漢遼西徒河縣地。徒河故城在今錦縣西北”。可見,青山即鮮卑山,在錦州市錦縣西北。今朝陽市松嶺門鄉(xiāng)正位于錦州市西北,由此筆者認為,朝陽縣東南二百里之鮮卑山與錦縣西北之鮮卑山是同一座山。關(guān)于此山與鮮卑族的關(guān)系,《太平御覽·地部十》鮮卑山條引崔鴻《十六國春秋》曰:“慕容廆先代居遼左,號曰東胡,其后雄昌,與匈奴爭盛。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復以山為號。棘城之東,塞外又有鮮卑山,在遼西之西北一百里,與此異山而同號?!薄锻ǖ洹み叿赖洹け钡胰纺饺菔蠗l記載:慕容涉歸以全柳城之功,被曹魏封為鮮卑單于,遂遷居遼東?!吧鏆w有子二人,長曰吐谷渾,西遷河湟之閑;次曰廆,有命世才略。晉太康十年,又遷於徒河之青山。”[5]5372《通典·州郡典八·古冀州上》柳城郡條又載:“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所謂福德之地也,乃營制宮廟,改柳城為龍城,遂遷都龍城”??梢?,青山即鮮卑山,位于柳城郡邊界,由于柳城郡是前燕都城龍城所在地,足證此鮮卑山乃慕容鮮卑的聚居地。[5]5372

此外,根據(jù)史籍記載,敦煌附近亦有鮮卑山?!端?jīng)注·河水注》引《釋氏西域記》曰:“牢蘭海未伏流龍沙堆,在屯皇東南四百里阿步干鮮卑山, 東流至全城為大河。“屯皇”即“敦煌”。足見,在甘肅敦煌附近亦有一山名曰鮮卑山。根據(jù)《魏書》記載,慕容部部帥慕容涉歸有二子,庶長子為慕容吐谷渾,次子為慕容廆,涉歸死后,使慕容吐谷渾領(lǐng)一千七百家部民,而部帥之位則傳于次子慕容廆,后由于慕容廆與吐谷渾所率部落之間馬斗引發(fā)了二人間的矛盾,吐谷渾遂率部西遷,遠走敦煌。“阿干”是“阿步干”的省稱,乃鮮卑語“兄長”之意,據(jù)此可以推知,阿干鮮卑山亦即阿步干鮮卑山,乃慕容廆兄吐谷渾率部西遷甘肅后,部落定居之處。吐谷渾到達此處后根據(jù)鮮卑先祖的慣例,將鮮卑部落所居之山以族名稱之,遂名曰鮮卑山。由于吐谷渾為慕容廆庶長兄,鮮卑語稱為阿步干(即阿干),為了區(qū)別慕容部與吐谷渾部所居之鮮卑山,遂亦稱吐谷渾部所居之鮮卑山為阿步干鮮卑山,即兄長(所居的)鮮卑山。根據(jù)《水經(jīng)注》所載,此鮮卑山在今敦煌東南四百里,或為今之祁連山。

可見,鮮卑族本為東胡部落聯(lián)盟中的一個部落,東胡被匈奴打敗后,該部落逃往鮮卑山,遂以山名族,曰“鮮卑”。此后,隨著鮮卑族的不斷發(fā)展壯大,逐漸南下西遷,并延續(xù)著長久以來的游牧習俗,依山而居,并將所聚居的山命名為“鮮卑山”。事實上,史籍中所記載的五處鮮卑山,實際上是三座山,其中大興安嶺北段乃鮮卑族的發(fā)源地“大鮮卑山”,而遼寧朝陽、甘肅敦煌附近的“鮮卑山”則分別是鮮卑慕容部、吐谷渾部最初定居的山脈。最終,鮮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并以自己為鮮卑正統(tǒng),遂將所居之山加以“大”字,即《魏書》所載之“大鮮卑山”,鮮卑族其他部落所居之山則仍稱之為“鮮卑山”。

三、鮮卑山時代的族群結(jié)構(gòu)

大鮮卑山是鮮卑族的發(fā)源地,居住于此的鮮卑人南下后與匈奴人融合,形成了“胡父鮮卑母”的拓跋鮮卑,拓跋鮮卑建立北魏后,便以自己為鮮卑正統(tǒng),并對前代鮮卑先祖進行了追述,通過拓跋鮮卑對祖先的記載,有助于我們對鮮卑早期歷史進行了解。

《魏書》記載鮮卑乃黃帝少子昌意的后代,昌意“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裔始均,入仕堯世” ,[3]1由于鮮卑先祖居于大鮮卑山,秦漢以前“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3]1稱先祖為黃帝后裔,顯然是北魏建立后,鮮卑人為了提升自己的出身門第,鞏固漢化成果,而采取的偽托之詞,不足為信。始均后傳六十七代至拓跋毛,由于“聰明武略,遠近所推,統(tǒng)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盵3]1但由于此時鮮卑族自身不斷游牧遷徙,加之“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3]1從而造成對于歷史記載的含混不清,也使始均至拓跋毛之間數(shù)十代,連名字都未曾留下,以至于很多學者,認為自拓跋毛到拓跋力微之間的十余代,史書中僅載姓名及少量事跡者也都不存在。但自始祖神元帝拓跋力微開始,鮮卑部落與中原王朝交往較為頻繁,可以通過相關(guān)史書加以了解,鮮卑歷史也自此也為學界所認可。

根據(jù)《晉書·武帝紀》所載,西晉武帝咸寧元年(275年)六月,鮮卑拓跋力微曾遣子沙漠汗朝貢西晉,其年為拓跋力微五十六年。由此可以推知,力微建國時間當在公元219年,亦即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根據(jù)《魏書》記載,北魏神元帝拓跋力微在位58年,享年104歲,在當時的醫(yī)療條件下,很大可能僅是個案,不足以作為鮮卑君主(部帥)執(zhí)政時間的參照。力微死后其子拓跋悉鹿繼任部帥,自悉鹿傳至拓跋什翼犍共計99年,傳4代,平均每代24.75年,如按每代25年計算,則自神元帝建國上推80代,則應(yīng)在公元前1780年前后,時值夏商之交,與嘎仙洞石室出土物品的時代不謀而合?!洞笳滦薮蟛亟?jīng)·史撰部一·釋氏稽古略》契丹條載:“鮮卑山之遺種在商。高宗之伐鬼方者是也?!闭f明《魏書》所記載的鮮卑先祖?zhèn)髁呤赖酵匕厦g的世系并無錯誤,或者只是拓跋毛六十七世先祖名字失載,而以始均附會而已。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第一支鮮卑部落離開了大鮮卑山,加入了東胡部落聯(lián)盟,隨同其他東胡部落一起與匈奴作戰(zhàn)。隨著東胡被匈奴所破,這支鮮卑部落“遠竄遼東塞外,不與余國爭衡,未有名通于漢,而由自與烏丸相接。”[6]836造成了大量流散的烏桓人及部分匈奴人也隨同他們一起退至柳城附近之青山,隨后在此定居,并改青山為鮮卑山。至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部匈奴內(nèi)附,北匈奴則在烏桓、鮮卑、丁零及南匈奴的聯(lián)合打擊下西遷,烏桓、鮮卑逐漸占據(jù)了北匈奴所居區(qū)域,當?shù)氐男倥坝喾N十余萬落,詣遼東雜處,皆自號鮮卑兵”,[6]837成為鮮卑部落的一部分。及至東漢中期,鮮卑人檀石槐被推選為部落大人,他“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余,西擊烏孫,盡據(jù)匈奴故地”,[1]2989建立起了第一個鮮卑部落聯(lián)盟,并將所控區(qū)域分為中東西三大部,其中“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闕居、慕容等,為大帥?!盵6]887由此,慕容所率領(lǐng)的鮮卑部落遂以部帥之名為部落名,鮮卑慕容部由此產(chǎn)生。至三國時期,慕容跋由于助司馬懿“伐公孫氏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于棘城之北” ,[7]而棘城正是當時慕容鮮卑的聚居之地,在“棘城之東,塞外又有鮮卑山,在遼西之西北一百里”,[7]此山即慕容鮮卑所居的鮮卑山,并非鮮卑發(fā)源地大鮮卑山。

慕容跋孫慕容涉歸有二子,庶長子名慕容吐谷渾,少子名為慕容廆。慕容涉歸死前將部落中一千七百家分于慕容吐谷渾,慕容廆繼位后,慕容廆所領(lǐng)部落與慕容吐谷渾部落發(fā)生了馬斗,從而引發(fā)了二人的矛盾,慕容吐谷渾率部西遷, 在“南界昂城、龍涸,從洮水西南極白蘭數(shù)千里”[3]2234的廣袤地帶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慕容吐谷渾部落定居區(qū)域也是氐族、羌族部落的聚居區(qū),當?shù)氐呢底宀柯洹捌浞N非一,稱盤瓠之后,或號青氐,或號白氐,或號蚺氐”,[6]858并已經(jīng)建立起了部落聯(lián)盟,部落聯(lián)盟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氐王,根據(jù)“鮮卑慕容廆庶兄吐谷渾為氐王”[8]的記載可知,慕容吐谷渾到達隴西后,征服了氐族部落聯(lián)盟,使氐族部落加入到慕容鮮卑部落中。此外,這一地區(qū)還居住著眾多羌族部落,他們“各有酋豪,北與諸國接,不知其道里廣狹?!盵6]859根據(jù)慕容吐谷渾“長子吐延,身長七尺八寸,勇力過人,性刻暴,為昂城羌酋姜總所刺”[3]2234可知,當?shù)氐那甲宀柯湟踩谌肓四饺蒗r卑部落中。由此,慕容吐谷渾所率領(lǐng)的部落已經(jīng)形成了以鮮卑慕容部為主體,兼有烏桓、匈奴及氐、羌部落的部落聯(lián)盟。慕容吐谷渾孫慕容葉延繼位后改“以王父字為氏,遂以吐谷渾為氏焉?!盵3]2234至此,慕容氏遂改為吐谷渾氏,慕容鮮卑部落聯(lián)盟也隨之轉(zhuǎn)變?yōu)橥鹿葴啿柯渎?lián)盟,并最后演變?yōu)榱送鹿葴喿濉?/p>

此外,在西漢末至新莽初,匈奴陷入內(nèi)亂勢力衰弱,而西漢朝廷內(nèi)部也處于混亂無暇北顧,拓跋推寅利用這一難得的時機,也率部離開大興安嶺南下,至“方千余里”[3]1的“大澤”地區(qū),對我國古代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鮮卑時代”就此開啟。到達“大澤”后,拓跋推寅方才發(fā)現(xiàn),這一地區(qū)雖然廣袤,但卻“厥土昏冥沮洳”[3]1,不適宜長期居住。再傳七代至拓跋鄰時,北方廣闊的草原上,鮮卑人檀石槐建立起了第一個鮮卑部落軍事聯(lián)盟,分布于這一區(qū)域內(nèi)的鮮卑部落紛紛加入其中,拓跋鄰也率部加入其中,并成為其西部大人之一,檀石槐命拓跋鄰率部遷往云中郡西部至五原郡的塞外,充當聯(lián)盟的西部屏障,這與拓跋鄰意南遷意圖不謀而合,聲勢浩大的鮮卑族第二次南遷就此拉開帷幕。此后,隨著拓跋部的不斷壯大,拓跋鄰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lǐng)之,乃分其氏。”[3]3005至此,在拓跋部原有基礎(chǔ)上,又分出了七個小部落,加上拓跋鄰自己所率領(lǐng)的拓跋本部公為八部(亦稱拓跋八國)。而后,拓跋鄰由于年老體衰而傳位于其子拓跋詰汾,令其帶領(lǐng)族人實行南遷計劃。拓跋詰汾遵父命,帶領(lǐng)所部遷往到達了“匈奴故地”——漢代五原郡地區(qū)(河套陰山一帶)。鮮卑南遷到匈奴故地后,與當?shù)氐男倥搜杆偃诤?,遂形成了胡父鮮卑母的鐵弗部,與鮮卑父胡母的拓跋部。拓跋部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了北魏,并逐漸吞并了周邊的鮮卑政權(quán),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鮮卑帝國,而作為鮮卑分支的吐谷渾,也在西北地區(qū)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綜上可知,鮮卑人居住的鮮卑山共有三座。最初的鮮卑人居住在大興安嶺北段的山林中,由于此山樹木濃密,牲畜繁盛,附近的游牧民族依靠此山繁衍生息,遂稱此山為“祥瑞山”即“鮮卑山”,而此山附近的居民則自稱為“鮮卑人”。由于這一時期的鮮卑人“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3]1隨著該族逐漸繁衍壯大,一部分鮮卑人首先沿大興安嶺、嫩江流域南下,加入到東胡部落聯(lián)盟之中,但隨著匈奴大破東胡,他們向東北地區(qū)逃亡,最后在柳城縣東南二百里處的青山躲避過了匈奴的追擊,遂亦認為此山為“祥瑞山”,稱此山為“鮮卑山”,但居住于此鮮卑山的居民已經(jīng)不是最初的鮮卑族人,而是混有鮮卑、烏桓、匈奴等族的部落聯(lián)盟。而后,吐谷渾率部又從慕容部分離出來,并西遷敦煌,居于祁連山,他們亦以此山為“鮮卑山”。吐谷渾率部在遷徙過程中吐谷渾部征服了當?shù)氐呢底?、羌族部落,使之融入其所領(lǐng)鮮卑部落之中,從而所領(lǐng)鮮卑部變成以鮮卑族為主,兼有烏桓、匈奴、氐、羌等族的部落聯(lián)盟。雖然從本質(zhì)上說,鮮卑族的遷徙是由其內(nèi)部經(jīng)濟因素所決定的,但以拓跋力微為代表的一些鮮卑部落首領(lǐng)虛懷納諫、樂于接受先進的文化和技術(shù),也成為日后鮮卑族興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3.

[3]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白鳥庫吉著,方壯猷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5.

[5]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6]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責任編輯李兆平]

An Analysis of the Ethnic Structure in

Xianbei Mountain Area of Xianbei TimesMIAOLin-lin

(InstituteoftheHistoryResearch,HeilongjiangProvincialAcademyofSciences,Harbin150018,China)

Abstract:There are five Xianbei mountains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but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can be found out that the five Xianbei mountains are referred to three mountains actually.They are the birthplace of Xianbei,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Greater Xingan Mountains, which was called “big Xianbei Mountain”.The three mountains are not only the showing of rise and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Xianbei, but also the cradle of Xianbei regime.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ancient of history.

Key words:big Xianbei mountain; Xianbei mountain; location; ethnic 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K2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0X(2016)03-0106-04

作者簡介:苗霖霖(1982-),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歷史學博士,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從事東北古代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社科基金規(guī)劃專項項目(14D031)

收稿日期:2015-09-06;修回日期:2015-11-11

PDF獲?。?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3.027

猜你喜歡
吐谷渾魏書拓跋
分道揚鑣
“屎殼郎”大王
關(guān)于拓跋鮮卑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轉(zhuǎn)變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0
鮮為人知的古代絲路 青藏高原絲綢之路
地理教育(2019年6期)2019-01-12 00:20:00
英藏敦煌藏文IOL Tib J 897號吐谷渾納糧文書研究
西藏研究(2018年2期)2018-07-05 00:46:34
領(lǐng)導是咱老家人
故事林(2017年9期)2017-05-20 06:47:36
吐谷渾史研究綜述
長江叢刊(2016年12期)2016-11-26 07:10:54
愛妃難騎
飛言情A(2016年4期)2016-04-14 17:45:11
《魏書·廣平王元懷傳》補疑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07-18 12:08:45
中華書局點校本《魏書》勘誤一則
江海學刊(2013年2期)2013-04-18 08:57:26
英吉沙县| 黔西县| 上杭县| 上蔡县| 长治县| 比如县| 盖州市| 炎陵县| 尉犁县| 阳城县| 彭泽县| 中山市| 开阳县| 永登县| 凤庆县| 尖扎县| 平阳县| 华安县| 汨罗市| 德昌县| 寿光市| 文成县| 武功县| 遂溪县| 扬州市| 黑山县| 兰州市| 隆安县| 嵊泗县| 香河县| 乡城县| 绥芬河市| 灵武市| 蓬安县| 娱乐| 启东市| 犍为县| 德格县| 德昌县| 花垣县| 博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