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光
《茶道》雜志發(fā)刊十年來,可以記述或感念的事件太多,所有這些事件后,都可以找到茶人的蹤影。茶人的言行,影響了這個時代的茶道風范。與我們交往密切并給我們莫大支持的諸位先生,是中華茶道復興之路上的引領(lǐng)者。那些場景哪怕在很多年后,似乎都在眼前。
他們與《茶道》雜志往來的情誼,是十年歷程中值得記述的內(nèi)容。
寇丹:“八零”后的平常心
在茶界,寇丹先生很受歡迎,他性格樂觀,又謙和博和,走到哪里,人群就會有笑聲,年屆八甸的他,仍顯儒雅帥氣,常常自稱是“八零”后。
十年前,寇丹先生努力為我們“做媒”,剛剛創(chuàng)刊不久的《海峽茶道》雜志與韓國《茶的世界》結(jié)成友好媒體。自此,在東亞茶文化圈有廣泛影響的國際禪茶大會有了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他對禪茶的理解很樸素“平常心,茶中煉”。
他字畫亦稱絕,一把朱泥紫砂,他親手鐫刻的數(shù)只小螞蟻搬一粒飯屑,戲題“閑看小蟲忙”。多次茶會皆能與他相遇,能看到他的寵辱不驚,無論主辦方招待妥當與否,皆一笑置之,自揣一顆達觀平等之心。
寇丹先生時常關(guān)注詢問《茶道》雜志的走向,給我們賜稿時,多會手寫數(shù)頁漂亮的字稿,在手寫幾已絕跡的今天,可堪成為珍藏品。
前往湖州拜訪他,他必定親自泡茶,為我們斟上其樂融融的茶湯,尤記路燈下臨別,他兀自喃喃“一期一會”。
范增平:“茶道”的初心
范增平老師是最早一批從臺灣來大陸推廣茶文化的領(lǐng)軍人物,在茶界他可以稱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這樣一位重量級的茶文化專家,也從不端著架子,《茶道》雜志在臺灣推廣發(fā)行,他親自安排,親自張羅。
與他相熟的緣份在廣州芳村,當時遠遠看到一位大胡子先生健步走來,茶館主人就在說,范增平老師來了。此后相聊頗為投機,又相約前往他廣州的辦學點,又相約來年的茶會。
因為“茶道”之義,我們都成為不遺余力實踐理想的人。《茶道》的專欄,他費心寫作賜稿,即使因故未能刊出,亦不怒不嗔。他曾費資數(shù)百萬在臺灣實驗“良心茶館”,買單隨意,出乎本心,此舉只為喚醒人心中的君子之風。他笑稱自己的很多努力像“堂吉訶德”,但即使那個勇士沒能成功,“凄美”也是很好的。
馬守仁老師曾提及的一件事,終南山千竹庵的枯山水,多年來,客人多忽略了,只有范增平先生入住時,早起就提起竹耙子親自梳理與展現(xiàn)。
蔡榮章:茶道在茶湯中
多年來我們與蔡榮章老師往來密切,從中受益良多。這是一位當前在茶道思想領(lǐng)域令人欽敬的學者。蔡榮章先生是國際無我茶會的創(chuàng)始人,是陸羽茶道體系的締造者,你能從他身上感受到一位孜孜不倦致身于茶文化教育與專業(yè)探研、修為深厚的茶人風范。
在《茶道》雜志的稿件往來、茶會交流中,常會為這樣一位謙和平實、卻專業(yè)嚴謹?shù)牟枞怂鄯?。一到截稿日期,蔡老師的專欄總是早早寫好,可謂風雨無阻。談及無我,他說,“是放下自我,是平等之心”。
對茶湯,對茶的工藝,對文化,他皆躬身其間耕作不止。這是一位思想活躍治學嚴謹又能云淡風清的長者,他在茶道思想中多次提及并強調(diào)的,就是應(yīng)把茶湯當作茶人自己的“作品”,專注于茶湯本身,非常簡單地直指本質(zhì),卻也是當下很多人想而未能實踐的。
許玉蓮:不許改文字的作者
記得許玉蓮老師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她說的“不許改我的文章,不用就退我!”許老師對文字和對茶一樣非常嚴謹,雖然是馬來西亞人,但對漢字的斟詞酌句絲毫不亞于我們,也正因為此,只要說好了主題,編輯她的文章非常省事。
如果只是在網(wǎng)路上交往,以為她是一個嚴厲的人,等到見上面,卻發(fā)現(xiàn)她原本是一位風趣幽默有正義感的茶人。
曾在《茶道》雜志提到她喝老六堡的那種體驗,一直惦記,后來終于有機會喝到她親自泡的老六堡。泡茶時她氣定神閑,一絲不茍,卻能從她手法上看到生動而智慧的茶之道,水溫、手法、器物,怎么對待茶,從泡茶中,你能感受她身上有茶的力量,還有茶的美。
她常說,不用給我稿費,拿來買書就行。因為郵路不便,《茶道》雜志在馬來西亞的推廣就讓她花費了更多的心思。
丁以壽:桃李天下的茶人
丁以壽老師是安徽農(nóng)大的知名教授,從事教學三十載,桃李遍天下,談及一些茶文化話題,我們也經(jīng)常電話或郵件咨詢請教,他皆耐心解答,有時致以數(shù)千字的稿子。
學術(shù)界也會遇到弄虛做假之事,或是怕得罪人,或是見怪不怪,人們遇到錯誤很少理會,但丁老師卻認真,耿直起來一定要引經(jīng)據(jù)典予以回應(yīng)。發(fā)回編輯部的文字,透過文字行間,就不得不折服他對學問的態(tài)度以及廣博的學識。往來多了,就會發(fā)現(xiàn)有什么學術(shù)上的問題,求助于他總是很快得到解決,這是一位“友直友諒友多聞”的良師益友。
一次茶會,臨時邀請他談話,他即興慷慨,從千年前的茶文化談到今天,他的普通話里帶著甚濃的安徽口音,但聽眾完全沉浸于他的演說與對茶的深度解析。如果說茶中有禪,他面露的微笑也是最好的解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