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麗
“中藥”兩個字,清涼!像來自遠古的一縷和風(fēng),拂過神農(nóng)氏嘗百草,濟蒼生的背影;掠過李時珍荷竹簍,走青山的身姿,在山野、在阡陌、在江河湖海的四季里和我們相遇,一絲不茍地拯救著人世間的病患痛疾,它是草木,更是救苦救難的神仙。每一味藥,都那么的貼心貼意,想一回,心里就會有說不出的感念。感謝蒼天大地,讓中藥這樣神奇的草木來到塵世,用如此純粹的心性普度眾生。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千金要方》《本草綱目》等一部部藥書收起世上的千百花草,周到細致地告訴人們:這些奇花異草都是藥材!而再美的花草,一旦作了中藥,就拋卻了外表的艷和俗,只留下超常的藥魂和內(nèi)力行走在天地間。草藥的江湖,魅力深藏不露,花花草草聯(lián)合出手,祛邪扶正。溫?zé)岬臐{湯中閃爍著看不見的刀光劍影,這世間的疼和痛在無聲的廝殺里漸漸退去,我們的病體得救了,中藥帶著芳香的氣息,散去。百草的滋味卻留在了我們的身體里,草藥的魂魄也就此駐留,呵護一生。草藥從遠古走到今天,上下五千年的光陰中,它早已融入國人的血脈,像遺傳基因一樣在我們的血液里流淌。
有誰沒吃過中藥呢?去看中醫(yī),大夫?qū)⑷割^按在你的腕上,靜靜地號過脈,伴隨著“望、聞、問、切”式的觀顏察色,就會像算命先生一樣說出你身體的感覺和癥狀。然后,提筆開方子,把一些不相干的草藥配到一起,一副藥就有了。帶著方子去藥房抓藥,一面墻的藥廚,多像草藥的家呀!大小一致的抽屜上,寫著每一味藥的名字,藥香透過抽屜窄窄的縫隙,流溢出來,彌漫在藥房里,溫暖、清新。白色的方子展開:“當(dāng)歸10克,白芍10克,元胡10克,烏藥10克,炙香附10克,夏枯草15克,炙附子5克,云苓10克……”那人照著方子一樣一樣地抓,小小的稱,碎碎的藥,一樣一樣地稱過,一副藥包一包,想吃幾副就包幾包,然后回去慢慢地熬。
還依稀記得早年家里熬藥的情景,鐵火盆的鍋支子上一個黑黑的藥吊子汩汩地冒著熱氣,里面的中藥在沸水中吱吱作響,滿屋子濃濃的中藥味,飄散出去,鄰人就關(guān)切地問:“家里誰不舒坦了?”母親回答得也淡然:“沒啥事,我有點小毛病,吃幾副藥調(diào)調(diào)。”那鍋支子和藥吊子平時就放在閑屋的墻角處,烏黑、岑寂。母親還出過有關(guān)鍋支子的謎語:“大哥仨,小哥仨,一條皮帶哥六個扎?!币驗檫@家什不常用,我們冥思苦想猜不到,直到她說出謎底,才恍然大悟。而鍋支子和藥吊子也像親哥倆,它們從來不分開,不用時就那么不聲不響地呆在一處,用時就一齊煙熏火燎地上陣,它們大顯身手的日子正是家里有人生病吃中藥的時候,所以它們的安閑,也暗示著家人的安康。
綿綿的時光里,百草葳蕤,花枝招展,藥香從花草的世界飄來,隱約看見神農(nóng)氏、孫思邈、李時珍……他們采藥、品藥、記錄草藥的身影清晰高大。在草藥的王朝里,他們有著自己不朽的靈魂,那是藥香凝聚下的光和影,縱然隔了異常久遠的歲月,卻始終清澈、溫暖、鮮活著。
神農(nóng)氏雖然活在神話里,可那走青山,攀野嶺的身影時刻都在眼前浮現(xiàn),他盡嘗百草,多次遇毒,為救蒼生,九死一生,這個無怨無悔的形象,有神的姿容,佛的心性。后人記錄下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收錄動、植、礦三類,共365種藥物,每一種藥從性味、功能到主治,都有詳盡記述,也是漢以前我國藥物知識的總結(jié),它為以后藥學(xué)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藥王廟里,孫思邈這個在人世間存活了百余年的老壽星,也早已羽化成仙,百姓稱他藥王爺,是世代虔誠膜拜的一尊神。他曾經(jīng)是個地位極高的道長,長期隱居深山,一生都在做著“濟世活人的”事業(yè)。他留下的《唐新本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也是科學(xué)價值極高的醫(yī)學(xué)名著。
而李時珍的身影則閃現(xiàn)在《本草綱目》的花花草草中,他清瘦、淡雅,手里有時握著前人的藥書,認真忘我地研讀。有時他身背竹簍,手握鏟鎬,走在山嶺間。有時,他在案前端坐,提筆寫下每一種草藥的名稱、作用和秉性。他一天一天地行走,采掘,一點一點地記錄,整理,日積月累,就有了我們捧在手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本草綱目》。
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讀著先人的藥書,去采藥,種藥,吃藥,就像身體力行的傳教士。中藥在這樣的傳承里,世代飄香,草藥的河山,繁花伴著流水,綿長優(yōu)雅地盛開,開到婦孺懂花木,開到人人見草知藥性。
而我們對草藥的認知,除了與生俱來的悟性,更有身邊人的無私指點和傳授。父親是個粗人,不讀書,也不買書,他這輩子唯一買的書是一本《圖解中草藥大全》,懵懂的年紀里,他就指著書里的奇花異草教我們認知它的名稱。像教小學(xué)生認字一樣,極具耐心和用心。也正是從這本書里我們知道了,原來我們熟悉的“撓頭僧”也叫白頭翁!“和尚帽子花”就是桔梗!等到我們能提著鎬頭上山采藥的時候,那些草藥就在耳濡目染中早已熟記于心。那時候,每到夏天,放了學(xué),大家就結(jié)伴去山里采藥,身背柳條筐的身影小小的,人一走進山里,就被柴草淹沒了,那些柴胡、桔梗、防風(fēng),蒼術(shù)、百合、黃芩等藥材就立在柴草中,樣子突兀、親切,遇到的那一刻,會引起一陣驚喜。然后,小心翼翼地掄起鎬頭,一鎬一鎬地刨下去,抖掉泥土,裝進框子。印象中,每一樣藥材取的都是它們的根須,回到家中,去掉它們的莖部,在陽光下曬干,然后賣給供銷社。三五塊錢的收入,是我們用自己的勞動換得的,特有成就感。
花草在風(fēng)里舞動,在雨里搖曳,風(fēng)情、浪漫。采藥人也是風(fēng)情浪漫的,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夕,有一種極小的鳥,從早到晚站在遠處的樹上叫“端午掛葫蘆!端午掛葫蘆!”聽到鳥叫聲,扎荷包的母親會將一個大大的荷包連同一個火紅的紙葫蘆用碧綠的桃枝一起別到屋檐下。母親說,那鳥是葫蘆籽變的,是藥王爺?shù)氖拐?,它提醒人們把葫蘆掛起來,端午的早晨,藥王爺好往里面放藥,以保全家安康。而家人則在端午的清晨去爬山登高,順便采回蒼術(shù)、野百合和艾蒿等藥材,蒼術(shù)洗凈放進水缸,艾蒿別在門楣上,百合插進清水的瓶中擺在窗臺上,洗臉的盆中還放了棗葉或艾葉,據(jù)說是為了明目。而孩子們胸前的那些荷包也是為藥王爺放藥而佩戴的。荷包的樣子像葫蘆,它也是意象中的藥葫蘆。端午節(jié)除了紀念屈原,還有許多元素連接著中藥,看上去神秘又浪漫。
中藥的神奇讓國人從古到今,都迷信不已,在神化的同時,生活中對中藥更是無限信奉和依賴,得了久治不愈的頑疾,人們往往會說,吃點中藥試試。即便是癌癥這樣的絕癥,很多患者也選擇中藥治療。所有的疑難雜癥,都離不開中藥的調(diào)治。人們信賴中藥,感恩中藥,中藥帶著花草的精魂與我們相扶相攜地走過每一天。光陰在一天一天地逝去,花草在枯榮往復(fù)里不斷重生,我們循著花草的身影,去采藥,煎藥、吃藥,藥香汩汩,盛滿四季!
花花草草赴湯蹈火地來到我們的生活中,以涅槃的形式,融入我們身體,用巨大的內(nèi)力祛邪扶正,還我們健康,它是我們心里的真神仙。
責(zé)任編輯 谷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