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卉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
以《云裳訴》為例淺談陜西箏曲的特色音樂風格
張 卉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摘要】《云裳訴》是陜西箏派中一首極具代表性的箏曲,此曲不僅有著凄美愛情故事的取材,而且與陜西地方音樂風格相融合。曲中“碗碗腔”藝術表現(xiàn)手法展現(xiàn)了陜西箏派獨具的特色,加上與鋼琴的相互交織,更加富于戲劇性和強大的感染力,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現(xiàn)代作品。本文將從《云裳訴》作為立足點,對作品的作曲家及創(chuàng)作背景、主要音樂材料進行分析和研究,以小視角淺談陜西箏曲的特色音樂風格。
【關鍵詞】陜西箏派;音樂風格;碗碗腔;《云裳訴》
箏,又稱為古箏,自春秋戰(zhàn)國至今,有著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如今已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更是中華民族燦爛的藝術瑰寶。如今的陜西(古代所稱的:秦地)是箏的發(fā)源地,所以,“秦箏”①由此得名。而陜西箏派也隨著秦箏的表演藝術家們經過不斷的探索得以廣為流傳和復興,在眾多箏派中成為一枝獨秀。
《云裳訴》是一首大型的古箏與鋼琴協(xié)奏曲,由中國著名古箏演奏家袁莎首演于香港大會堂,演出后,觀眾反響強烈。此曲與當?shù)氐年兾髅耖g特色相互融合,最具陜西箏派特色的“碗碗腔”在此曲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僅如此,《云裳訴》的取材更是來自于古代楊貴妃與唐玄宗凄美的愛情故事,加上婉轉哀長的陜西箏派表現(xiàn)特色,極大地豐富了此曲的想象空間,展現(xiàn)了一幅繪聲繪色的畫面。因此,通過對《云裳訴》此箏曲的深入研究,從而來解讀陜西箏曲的特色民族色彩的風格,尤其對秦箏風格的形成與發(fā)展、演奏技巧、“碗碗腔”的表現(xiàn)手法進行深入的挖掘,為陜西箏曲的研究與探索提供一些幫助與借鑒。
(一)作曲家簡介
周煜國,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歷任民樂系主任,著名的指揮家、作曲家。多年來,周煜國先生將自己投身于中國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及發(fā)展中,他創(chuàng)作的許多曲子都在刊物上發(fā)表,并在海內外發(fā)行,深受大家的喜愛。他的代表作品有: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中阮協(xié)奏曲《山韻》等,并一直致力于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為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云裳訴》的創(chuàng)作背景
眾所周知,中國的古箏箏派大可分為南北兩派,細則主要則分為8大箏派:陜西箏派、山東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浙江箏派、河南箏派、內蒙箏派、福建箏派,每個箏派都各具魅力和特色。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箏最早發(fā)源于當今的陜西(古代稱之為:秦地),所以陜西箏派的發(fā)展為其他箏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云裳訴》是在陜西箏派的古箏曲《鄉(xiāng)韻》基礎上,由周煜國先生精心改編的一首鋼琴與古箏相結合的大型協(xié)奏曲。這首曲子是周煜國先生應著名古箏演奏家袁莎女士約稿而創(chuàng)作的,2002年首次上演于香港大會堂?!对粕言V》此曲名是源于李白《清平調》中的詩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此詩是唐玄宗讓李白即興為楊貴妃所寫的,所謂的“云想”,則是想楊貴妃的衣裳,而“花想”不難理解,則是想楊貴妃的容顏。正是這樣,楊貴妃的高貴身份和貌美容顏則被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描繪出來,而箏曲名中的“云裳”,正是楊玉環(huán)(楊貴妃)。另一方面,此曲也蘊含唐代所寫的《霓裳羽衣舞》②之意,楊玉環(huán)不僅貌美,而且喜愛跳舞,而楊三郎則常與此曲加以潤色,有著“唐大曲”之意。而在筆者的眼里,《云裳訴》的“訴”則是通過古箏來傾訴楊貴妃和李隆基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和纏綿感傷的思念。
除了曲名,《云裳訴》的題材則來自于白居易的一首名詩:《長恨歌》,以楊玉環(huán)和楊三郎在安史之亂中凄美的愛情為核心,最后結束在令人向往之天上人間相見,曲折并且婉轉凄涼,讓人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成為千古佳話。從楊貴妃的霓裳羽衣到楊三郎的回憶過去,無一不讓人感傷萬分,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云裳訴》的結構與其內容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此曲主要描繪楊三郎與楊貴妃“安史之亂”時的愛情悲合,即便有著千般無奈,卻難以訴說。李隆基在晚年無心執(zhí)政,并常與酒肉與楊貴妃朝夕相伴,朝廷開始衰敗,以致很多地方開始發(fā)生兵變和動蕩,最后“三郎”帶著玉環(huán)逃離了長安,最后在馬嵬坡這個地方,抵不住眾將士的激憤與反抗,玉環(huán)魂斷自盡。 此箏曲除了引子部分總共分成四個片段:第一片:慢板之謳歌愛情;第二片:快板之兵亂事發(fā);第三片:華彩之魂斷馬嵬坡;第四片尾聲:再現(xiàn)之刻骨思念。從曲式角度所分析,此曲為G徵調式,加入了變宮和清角。而在這首曲子中,由于展現(xiàn)了陜西箏派“碗碗腔”的特色,所以這兩個音為微升fa和微降xi。此曲是一部典型的帶再現(xiàn)的三部曲式,是由引子、慢板部分、快板部分和主題再現(xiàn)部分加上結尾組成。
(一)引子部分
此曲以右手強有力的掃搖和左手的刮奏開篇,一下子吸引住觀眾的眼球,左手刮奏飽滿有力,從第4個右手掃搖之后的左手“苦音”大顫到第五個掃搖進入,仿佛屏住氣息,要把心中的壓抑迸發(fā)出一樣,悲憤激烈。
緊接著全曲繼續(xù)推進,又把重心轉移到“歡音”的表現(xiàn)上,無數(shù)微降7的出現(xiàn)正體現(xiàn)了陜西箏曲獨具的特色,為全曲的悲情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最后引子以琶音結束,而琶音的表現(xiàn)手法,則像是“抻”出來的,慢慢引入全曲主題。
(二)慢板之謳歌愛情
《云裳訴》的慢板是全曲的核心主題部分,曲調哀怨婉轉,優(yōu)美抒情,細膩纏綿,主要則體現(xiàn)在“歡音”與“苦音”的整體把握上。觀察曲譜,不難發(fā)現(xiàn),《云裳訴》的慢段之所以給人聽覺上仿佛是在深情地傾訴,那是因為旋律中音程較為緊密,給人造成聽覺上的聯(lián)想,像在講述一個故事一樣。而這一段正是描寫三郎與玉環(huán)羨煞旁人的美好愛情。
云裳訴的主題在低音區(qū)與高音區(qū)先后呈現(xiàn),在筆者眼里,低音區(qū)像是唐玄宗的訴說,而高音區(qū)則是楊玉環(huán)的回應的訴說。旋律又與鋼琴交織呈現(xiàn),這幾個層次不斷地遞進,加上力度強弱的變化,起承變換,把由回憶美好到無奈傷感最后到悲憤的情緒完美呈現(xiàn),而速度也跟著逐層地遞進,讓人難以忘記此主題的動人旋律。陜西箏派中的“苦音”和“歡音”的情感表現(xiàn)力在主題慢板中極大地體現(xiàn)出來,微升4和微降7在琴弦之間的游移、左手的大顫,更加增加了所表現(xiàn)的情緒。在每次解決時,都做了緩慢的處理,自然而又連貫,磨平了很多音的棱角,極有韻味,充分表現(xiàn)出如泣如訴的境界,令人意猶未盡,緊緊抓住著每一個人的心,引發(fā)了無限的空間想象,令人回味無窮。主題部分以強有力來收尾,預示著緊張危機即將到來。
(三)快板之兵亂事發(fā)
快板的開篇是富有動力感的動機,鋼琴的緊張情緒進入,使人的情緒也立馬緊繃起來了。此段描寫的是楊貴妃與李隆基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倉惶逃出城和眾將逼迫的情景。(如譜例1所示)
譜例1:
此快板在手法表現(xiàn)技巧上要求較為嚴格,快板采用了右手大量的托劈,不僅速度要求快,而且左手的按揉韻律也要和慢板的相一致。旋律激昂奮進、剛勁有力。這就要求演奏者在練習過程中要由慢漸快仔細地練習 ,把按滑音練精,在快的同時,左手也要做好每個按滑音的提前準備。同時,有些按音上要加入適當?shù)念澮?,充分地表現(xiàn)緊張氣氛。中間幾個音的重復部分,把旋律不斷地深層遞進,而后音頭的出現(xiàn),仿佛在快板中形成了一個小高潮。(如譜例2所示)
譜例2:
在第二個小樂段里,右手的搖指酣暢漓淋,把歌曲的表現(xiàn)線條極大地發(fā)揮出來,富有歌唱性的特點。建議演奏者可以在練習此搖指部分時,先“唱”出其蘊含的感情再進行演奏。
整個快板既抓住了人們的聽覺神經,又抓住了人們的視覺神經,反復把人們帶到了那種兵荒馬亂的場景當中,旋律更 加張揚,富有戲劇性,最后把音樂推向了高潮。
(四)華彩之魂斷馬嵬坡
華彩的部分不僅是全曲的高潮與亮點,也是最能表達人物內心情感發(fā)展最生動的段落。演繹的是玉環(huán)被逼自殺,與愛人“三郎”生死別離的場景?!榜R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③則可以詮釋這一小段所表現(xiàn)的意境。開始進入時鋼琴暫時停止,古箏單獨完成此部分,表現(xiàn)的也與快板的規(guī)整的形式大大不同,旋律更加的自由,并不是充斥著強烈的緊張感。旋律由弱漸強,慢起漸快,到后面右手搖指與左手的刮奏相結合,再加上力度的不斷深化加強,充分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痛苦的掙扎卻無能為力的內心情感。緊接著到了結尾部分,古箏旋律還沒有結束,鋼琴旋律又加以推進,給人蕩氣回腸和灑脫的意境。
(五)再現(xiàn)之刻骨思念
尾聲再現(xiàn)主題,卻與慢板的主題大不相同,情感表現(xiàn)更加的悲切痛心,是快板加華彩激昂后的平靜,給人一種訴說與耳酸心熱,全曲鋼琴和古箏同時強有力的和弦解決,扣人心弦,極為震撼。亦是對愛情的升華,亦是無盡的思念。
(一)陜西箏派音樂風格形成與發(fā)展
陜西箏派是植根于陜西民間音樂上而孕育出的一朵花蕾,它不僅吸收了碗碗腔、秦腔等陜西民間特色音樂,還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發(fā)展。不但充分表現(xiàn)出陜西人民的智慧與思想,更加展現(xiàn)出陜西音樂獨特的“秦聲”之奧妙精華,生生不息,流傳至今。
箏發(fā)源于陜西,而最早見于文字的則是在作者上文提到的李斯的《諫逐客書》的“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中。由此可知,箏乃為“秦箏”之聲,換句話說,秦箏實乃地道的本土箏音,在陜西的地方土壤上逐漸形成、繼承并發(fā)展的。
在焦文斌先生的《縱論“秦箏歸秦”及其歷史實踐》一書中所提到陜西箏在陜西民間形成,而到大約了惠文公(公元前399—公元前387)時期,箏進入了秦氏,由此進入宮廷。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年間,秦王下令驅逐包括有李斯在內的全部政客,后李斯上奏《諫逐客書》,便有了里面的“退彈箏”一說,從而箏又從宮廷回到民間。由此可見,箏與陜西民間的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不解之緣”。悠悠歷史長河,不論是從為秦人彈奏琴聲,還是作為宮廷音樂中的表演樂器,以及地方小曲的伴奏之器,秦箏都是與陜西民間音樂共同進步發(fā)展的。
陜西音樂的風格特色受著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地域文化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陜西在許多君主眼里為“吉祥富?!敝兀S多王朝都建都之此,所以山西的民風更加的威武大氣。并且,陜西處于我國北方地帶,地域廣闊,不僅有沙漠還有高原等多種地貌形態(tài),由此造就了其音樂的質樸厚重,悲涼苦楚,深情久遠的特色。在與民間音樂發(fā)展過程中,也受到了人文、其他地域的影響,久而久之形成了具有陜西獨特魅力的箏樂,時而慷慨激昂,時而被悲情婉轉,時而粗狂酣然,時而委婉綿長,無疑不透露著其音樂所散發(fā)的獨特生命力。
秦箏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曾在有一段歷史時期,陜西箏的“真秦”之聲幾乎近于絕響。很長一段時間,秦箏只在榆林地區(qū)作為伴奏而出現(xiàn)過,榆林地處偏遠,文化落后,而箏的彈奏技法還處于最早多用右手的大指與食指彈奏,而左手則很少的顫弦、揉弦上?!扒毓~”在陜西地區(qū)逐漸地失傳,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在一批優(yōu)秀的陜西箏家們的帶領下,提出了“秦箏歸來”的口號,又開始對“秦箏”開始深入的挖掘、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無論是從演奏技法還是風格特色都重新給予了研究和發(fā)現(xiàn),從而使人們對陜西“秦箏”重新得到了認識,再加上陜西箏家的共同努力,又創(chuàng)作和改編了大量的陜西箏曲,秦箏的地位又逐漸恢復起來,并且涌現(xiàn)了大量的陜西箏傳統(tǒng)名曲,如《香山射鼓》、《秦桑曲》、《繡金匾》、《姜女淚》等。到了現(xiàn)代,又創(chuàng)作了具有時代氣息的陜西箏曲,如《五陵吟》、《望秦川》、《云裳訴》等,都成了膾炙人口的作品。
(二)陜西箏派之“碗碗腔”
要想更深入的研究《云裳訴》所表現(xiàn)的情感,不難發(fā)現(xiàn),陜西箏派的“碗碗腔”可作為整個曲子的感情主線。碗碗腔,傳統(tǒng)戲曲的一種形式,陜西戲曲以它為代表,它又稱為“阮兒腔”或是“燈碗腔”。碗碗腔幽雅、纏綿,婉轉細膩,它既有著舒緩、清新的感覺,又有著感人至深的唱腔,把戲劇里各種不同人物的復雜而又多變的感情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碗碗腔的唱詞很講究“聲韻”,句子有長有短,頗為不同。碗碗腔的藝術表現(xiàn)中,它既帶有表達歡樂氣氛的“歡音”,又有表達悲傷的“苦音”。正是因為如此,《云裳訴》中的激昂剛勁和哀怨悲惋、纏綿悱惻的旋律都體現(xiàn)了碗碗腔的表現(xiàn)藝術。
(三)陜西箏派中特色演奏技巧
陜西箏曲中特色的技巧是右手的快速托劈,加上左手變化音fa 和xi 之間的按滑,在演奏中,左手大指的按滑也比較多。
1.右手大指的托劈
右手大指的托劈技法,在陜西箏曲的演奏中屢見不鮮,《云裳訴》也不例外。在進行演奏時,除了需要臂力與腕力相互協(xié)調以外,更加注重的是大指的指關節(jié)的運用。
在《云裳訴》中,托劈指法表現(xiàn)給人最為深刻的要屬快板了,樂曲中除了基本的托劈指法,還有雙托批的指法。雙托劈為相鄰的兩根琴弦,右手大指同時觸弦進行彈奏,基本是在展現(xiàn)箏曲中的高潮或者是某一部分的重音時使用。這樣的技法,不僅增加了古箏演奏技巧,更加把大指彈奏時的音色明亮,力度強的優(yōu)勢展現(xiàn)出來,從而使曲中的旋律更加富于起伏的感覺。
2.左手按滑音
碗碗腔中的“歡音”與“苦音”,要想完全地使這兩個音表達完美,我們首要著重點則是在左手的韻律上。陜西箏曲最重要的風格則是體現(xiàn)在其音律的不規(guī)則與特殊,再加上兩個變化音在琴弦按滑之間的游移上。所謂的“游移”,就是陜西箏稱之為“苦音”的微升fa(四級音略高)與“歡音”的微降xi(七級音略低)。要想表達韻味,就要把按、滑、顫音做到融為一體??彀绰鼗?,幅度不要偏大,主要掌控在曲中左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回滑力度上。在出現(xiàn)變化音下滑時,首先是小2度的下滑,加上顫音后的“4”和“7”則在之后下滑時將左手回滑1毫米,在回滑時切忌要慢,婉轉細膩地表達?!皻g音”在快板部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苦音”則多體現(xiàn)在慢板的部分。
(四)對作品在特色藝術表現(xiàn)方面的體會
因為本人非常熱愛古箏傳統(tǒng)文化,經常參加一些古箏音樂會去感受中國古箏獨特的美。第一次聆聽《云裳訴》是在袁莎老師的獨奏音樂會上,現(xiàn)場聆聽的效果極為震撼,“悲”字極大地被袁莎老師所表現(xiàn),但當時只是淺顯的體會,而當親身研究《云裳訴》之后,才深刻地理解了曲中所表現(xiàn)的情感內容?!对粕言V》中的“訴”,是傾訴千年的愛戀情愁,講的是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故事,在演奏中要想深入地了解所表達的情緒,必須完全地投入其中,想象著兩人愛情的發(fā)展過程,體會兩人那種相愛卻不能相守的悲涼,相知卻不能相伴的哀愁。前文提到過,主題的慢板處理部分,首先要體現(xiàn)哀愁,把兩人愛情中的甜蜜和美好表現(xiàn)出來,而最后的主題再現(xiàn)部分,則要更多表現(xiàn)出無奈和痛苦,更要把“思念”的情緒凸顯出來??彀鍎t要側重那種大軍壓下,緊張、壓迫和危機感。最重要的是華彩部分,那是一種酣暢淋漓的抒發(fā)內心情感的表述,甚至在彈奏時可以表現(xiàn)出其“夸張性”。最后的結尾,則要給人一種抽空的感覺,讓人有種萬般無奈下的“仰天長嘯空悲切”的情感抒發(fā)??傊?,無論如何,都要深入其境,細心體會里面的每一個“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這樣才能整體地把握好曲子的意境。
古箏,是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它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傳承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是燦爛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在古箏的發(fā)展中,陜西箏派有著獨具特色的功底和文化底蘊,許多的陜西箏曲也廣為流傳,影響頗深。
本文以《云裳訴》為例,對作品的作曲家及創(chuàng)作背景、主要音樂材料分析,在對陜西箏曲的“碗碗腔”的韻律表達上和曲子內容的情感把握方面有一些粗淺的見解,以小視角淺談陜西箏曲的獨特音樂風格,希望為以后學習陜西風格的箏曲的箏友們盡一些綿薄之力。
注釋:
①出自李斯《諫逐客書》中“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p>
②《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為唐玄宗在印度的《婆羅門曲》曲調之上改編而成。
③出自白居易:《長恨歌》。
參考文獻:
[1]趙曼琴.陜西箏曲演奏音律問題微探[J].秦箏,2008,1.
[2]姚艷紅.論古箏曲〈云裳訴〉的音樂創(chuàng)作[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2.
[3]張維.云想印上花想容——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探析[J].黃河之聲,2011,3.
[4]孫清.以〈云裳訴〉〈望秦川〉為例解讀當代陜西箏曲的藝術感染力[D].西安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1.
[5]張蓓.古箏曲〈云裳訴〉藝術技巧和藝術表現(xiàn)力[J].黃河之聲,2015,8.
作者簡介:張卉(1992.3-),女,吉林省長春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學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J643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