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幅“動圖”可以喝!
松鶴延年
拜石
馬到成功
像咖啡拉花一樣利用泡沫在飲品上寫字、畫畫,不是外國人首創(chuàng)的,1000多年前,咱們的老祖宗就已經玩出潮流來了。
武夷山的茶百戲,就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藝。因為是在茶湯上“作畫”,它還有個別致的雅號——水丹青。
咖啡少了“官配”牛奶,就什么花也開不了,相比之下,茶百戲卻是全程獨角戲毫無壓力。它采用點茶法,僅用茶、水就能在茶湯表面演繹出文字和圖案,將別具一格的中國山水字畫顯現在杯盞之中,畫面縹緲,紋理自然靈動。
值得一提的是,茶百戲作品還都是會變化的“動圖”哦!在同一茶湯中,顯現的圖案會漸漸消失,再通過特殊的手法逐漸顯現新的圖案,變幻出千姿百態(tài)來,是不是很神奇呢?
這樣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你舍得喝嗎?
在宋代,斗茶是種社會時尚,內容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戲。
在章志峰手中,茶湯變幻出了千姿百態(tài)。
章志峰在演示點茶、分茶。
別具一格的圖案顯現在杯盞之中,畫面縹緲,紋理自然靈動。
在章志峰的推動下,越來越多茶文化愛好者走上了復興茶百戲之路。
早在唐代,茶百戲的雛形便屢屢見于詩文,如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被蠲撁摼褪且环伴e云繁花”的茶百戲圖。
到了宋代,茶百戲之風已然吹遍大江南北。北宋“最文藝”的皇帝宋徽宗,不僅撰《大觀茶論》論述點茶、分茶(茶百戲),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
由于皇帝、大臣、文人的大力推崇,茶百戲得到空前發(fā)展。據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夫建寧名茶所出,俗亦雅尚,無不尚分茶者。”
然而元代以后,茶百戲卻日見式微,盡管明清時期還有所流傳,但已經大不如前了,到了近現代更是未見詳細的文獻記載,這項中華茶藝絕學幾乎失傳。
為此,不少茶百戲的愛好者、研究人員,不約而同地走上了復活茶百戲之路。
生在武夷山、長在武夷山的章志峰,上世紀80年代在福建農大茶學專業(yè)就讀時,偶然結識了茶百戲。為了使家鄉(xiāng)的這項絕活重放異彩,章志峰開始了持續(xù)20多年的系統(tǒng)研究,期間曾兩度留學日本,研習日本茶道。通過不懈努力,他于2009年搶救性恢復了這一古老而珍貴的文化。2010年,在他的力促下,茶百戲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