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摘 要:現(xiàn)代文學大師沈從文的《邊城》是一部審美意蘊極其豐厚的經(jīng)典之作。本文分為幾個部分來說明。首先奠定總的基調(diào)的是作者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態(tài)度。再分別敘述湘西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沉寂高亢的悲劇美,象征意蘊。這也完好地踐行了沈從文的審美理想。
關鍵詞:城鄉(xiāng)二元對立;地域;風土人情;悲??;象征
一、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態(tài)度
沈從文是京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京派”盛行于三十年代的一個比較大的文學流派,由一群自由主義作家組成的,多數(shù)是學院派,代表人物比如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他們贊揚了人情美,人性美。沈從文的小說作為京派文學的代表和經(jīng)典,他的小說有詩意,又具有散文的韻味,即便寫實也帶著象征主義的意蘊。
對沈從文的認識,多數(shù)定格于一幅依山傍水的“湘西”畫面,以及他筆下那些具有時代印記的人物。沈從文“身上流著苗、漢和土家各族的血液,還有特殊的軍人身份,這給他帶來特殊的氣質(zhì),那就是他常以‘鄉(xiāng)下人的眼光去看中華民族在長期受欺壓的歷史中積淀的沉憂傷痛,和中國的變化。”
他寫的這種變化常常是以鄉(xiāng)村和城市為對比寫的。在寫鄉(xiāng)村的時候,往往是刻畫美的風景和形象。我們可以看出沈從文是想倡導一種鄉(xiāng)村文明,一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以此來豐富鄉(xiāng)村文化。
這也與它的派別有關,京派小說用簡單質(zhì)樸的語言文字,水仿佛是一個永遠不斷的線索,貫穿在整個故事中。老船夫和翠翠家旁邊的水,淺而清,吊腳樓旁邊的水,深而廣,賽龍舟的水喜而鬧,這些優(yōu)美的景色如水墨畫般涌動著。但沈從文也有隱憂之處。在《邊城》中白塔的倒塌,碾房的物質(zhì)誘惑,以及老船夫的渴望,都表現(xiàn)出在鄉(xiāng)村中城市的侵入。
而沈從文筆下的城市,是與鄉(xiāng)村景象不同的。在沈從文筆下的城市是繁華的但又是虛假的。如在《八駿圖》中”八駿,指的是八位教授,他們有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史漢學家、六朝文學專家等。作品中說他們外表上老實厚道,總探討著與他們身份相符的事,但這些與他們心中真實的想法沖突著。作者通過教授們之間的對話,揭示了他們滿口道德的虛偽。在第八個教授周達士給妻子的信中寫了那些教授們的病態(tài),批判其他教授的虛偽,但最后自己卻被一位女子的圖畫迷住,給未婚妻的信中說,自己生病了,要過幾天回去。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在這些方面,流露出在當時導致城市生命力欠缺的“閹寺”性。沈從文這樣解釋道“寺宦觀念”,“都市的智者用有‘文明制造的種種繩索無形地捆綁住自己,束縛與壓抑自己,以至于失態(tài),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輪回圈中?!?/p>
沈從文不站在政黨的角度,商業(yè)文化的角度去寫鄉(xiāng)村或批判都市,而是站在人性的立場。
這種對待都市的態(tài)度,對比起源于上海19世紀30年代的流派可以看出差異。30年代的海派也就是“新感覺派”,主要以描寫都市文明為主,揭示都市的病態(tài)。他們一邊是恐懼,一邊卻為了滿足心中的好奇心主動的迎合。有效仿日本的新感覺派的痕跡,日本的新感覺派以衡光利一為代表,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感覺,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邊城》中鮮明的地域性
首先,《邊城》中的獨特的湘西自然風光是像水一樣時而安靜時而靈動的。像在《邊城》中寫到“深譚中為白日所照應,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的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里?!边@樣池邊綠樹的場景讓人不由得想起“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與城市的喧鬧形成對比。也可以看出沈從文對古典文學的借鑒,語言文字是文白交錯的。
另一方面是對風土人情的描繪。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人情。湘西中的人是開朗熱情、純樸善良的。如在老船夫渡別人過河時,別人給他錢,他不要,但為了讓他們安心,他就“托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將茶峒上等的煙草,一扎一扎掛在自己的腰帶邊”這樣的舉動,讓讀者感到很生活化,并且有一種濃濃的地域特色。后邊緊接著寫到“茶葉則在六月里放進大缸去,用開水泡好,給過路人隨意解渴”首先看到“缸”這一詞,會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平常我們喝茶,不會用缸來作為容器,這樣就寫出了鄉(xiāng)村人的豪爽,但一點都不失大雅。這正是都市里所沒有的現(xiàn)象。
再次,是湘西的巫術之風和敬鬼神的風俗,在順順給他兩個兒子取名中體現(xiàn)?!耙驗樵趦蓚€兒子很小時,就明白大兒子的一切與自己相似,卻稍稍見得溺愛第二個兒子。由于這點不自覺的私心,他把長子取名天保,次子取名儺送。天保的人事上或不免有齷齪處,至于儺神所送來的,照當?shù)亓暁?,人便不能稍加輕視了?!?/p>
《邊城》中的鄉(xiāng)村,由于端午節(jié)而變得熱鬧,這也引出了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微妙關系。
“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蓬蓬鐺鐺把鑼很簡單地敲起來”這便是第一次端午節(jié),也是引出翠翠和二老初次見面的一個背景。兩人初次見面,翠翠內(nèi)心已經(jīng)有了一些涌動,既羞澀,又有強烈自尊心。
“四只朱色長船在潭中滑著,龍船在水剛剛漲過,河中水皆豆綠色”。這是第二次描寫賽龍舟的情形。也是翠翠對二老注意的開始。在這個事情上翠翠是很有自尊的,她不希望別人對她有什么行為。這與她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有關,她沒有朋友,身邊只有疼愛她的爺爺和一條小黃狗。所以,他面對二老有點驚慌失措。她與《三三》中的三三有所不同。三三雖然是一個沒有父親的女孩,但讀她的故事時沒有像翠翠那樣悲傷,三三從小跟著母親在碾房中,碾房中有來往磨米的人,因此三三接觸的人也多了。
“到了十五晚上城中舞龍耍獅子的兵士,還各自赤裸的肩膀,往各處歡迎炮仗煙火”。這是第三個端午節(jié)場面。在這個端午節(jié),翠翠內(nèi)心想著是見到二老,在與爺爺一同前往的時候,她問了一句“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翠翠問這句話是無意識的,因為二老在青浪灘。所以由此可見,翠翠還是對二老有好感。但當老船夫問起關于這件事時,她卻又否認,心里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樣。
第四個端午節(jié)的熱鬧場面沒有描寫,只是一筆代過。這也與人物之間的關系相關。因為經(jīng)過幾次的見面,大老二老和翠翠都已經(jīng)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翠翠也已經(jīng)長大,老船夫在考慮翠翠的婚事,大老二老也在想如何提親,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endprint
最后想說的是,地域特色所體現(xiàn)出的文化。在我看來,作者借寫端午節(jié)的意圖,來傳播一種文化,一種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文化。他“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的血液注入到老態(tài)龍鐘,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興奮起來,年青起來,好在20世紀舞臺上與別個民族爭生存的權利?!蔽幕?,一個區(qū)別于政治經(jīng)濟的抽象的概念,沈從文把個抽象的概念具體成白塔碾坊,更好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
三、悲劇美
悲劇淵源于古希臘。悲劇中,人們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但其合理的意愿、理想、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
《邊城 》中的結局,是悲劇,但不凄慘。書中的每個人物也沒有誰好誰壞之分。
這里想探討的是小說的結尾。小說的最后一句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是一個以悲劇結尾的小說,導致這個悲劇的發(fā)生是什么因素?
首先大老的死讓二老漸漸疏遠翠翠。因為二老覺得大老的死與老船夫有關,所以二老沒有像以前那樣對翠翠一家人熱情,不會再為了讓翠翠去看賽龍舟,而去請別人來守渡船。
第二與老船夫也有一定的關系。老船夫在小說的前半部分給人的印象是大方樸實,尤其在他渡船時的表現(xiàn)。而且在翠翠的事情上,也是為翠翠著想。但是從這個悲劇的產(chǎn)生來看,老船夫也有一定的影響。在翠翠的感情事情上,老船夫總是想把翠翠介紹給大老。從“順順是個大好人,大老爺也好”,“假若大老讓你做媳婦,請人來說媒,你愿不愿意?”。這些意向也暗示了二老與翠翠在一起的可能性很小。在端午過后,老船夫還經(jīng)常到順順家去打探大老的意思,這都表明了老船夫?qū)Υ罄系南矏邸?/p>
在大老死了以后,二老乘坐老船夫的船。心理活動和以前明顯不一樣。他想“只是老的為人彎彎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這一心理描寫,寫出了二老責怪老船夫,也注定了結局。
老船夫?qū)δ敕缓茉谝猓恍南氲榷险乒芰四敕恢笕ナ啬敕?,讓二老對他很反感。也促使了悲劇的發(fā)生。
四、象征主義的手法
若一個事物,或現(xiàn)象不容易刻畫描繪時,就要換另外一種與之內(nèi)涵相符的事物或現(xiàn)象來替代,替代的事物稱之為意象?!哆叧恰分小澳敕弧彼坪醢抵付际形拿鞯娜肭郑鞍姿卑抵膏l(xiāng)村文化。
說到碾坊,還需要提到老船夫。老船夫在整個小說中是很在意這個碾坊的。文中的爺爺已經(jīng)漸漸的受到了都市的誘惑。在文中“老船夫?qū)τ谒胱釉瓉砭蜆O有興趣的”說明了老船夫心里的渴望。老船夫心中的希望,凸顯出碾坊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真實的事物存在,而是隱隱約約的成為一種從外來傳入的物質(zhì)誘惑的象征,這個意象的出現(xiàn)說明了,這樣碧水青山的鄉(xiāng)村慢慢受到了城市文明的入侵。
而白塔的出現(xiàn),是一種精神象征,是鄉(xiāng)村純樸的象征。篇頭描寫的白塔是矗立在山上的,顯眼奪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白塔坍塌了,其背后坍塌的是一種精神,一個鄉(xiāng)村的純樸。同時作者的隱憂也隨之而出現(xiàn),一種具有區(qū)域性的風俗,人民淳樸的精神會隨之而去。在隱憂的同時,作者出現(xiàn)了一種期盼,期盼那座白塔可以回到原來。
鄉(xiāng)村的人們,不像先開始的時候,內(nèi)心像白塔的顏色一樣,純潔而美好。但白塔倒塌,難免會粘上一些不可避免的灰塵,讓人心中有介懷。 畢竟,寫錯的只是一小部分,還可以改正。如同白塔一樣,人們后來去重建白塔。他們一定會想:還好,幸好根基沒有損壞。這樣人們心中原來那份美好也重新回來了。
總之,一支湘西曲,看盡《邊城》美。一座茶峒山,盡顯鄉(xiāng)村美。水過池邊樹,帶動地域美。身處其中景,風土人情美。寄牽掛與遠方,心愁悲,杳不清那人何時歸,卻畫悲劇美。寄期盼與未來,獨思量,想不明那景何時還,卻道意象美。
參考文獻:
[1]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沈從文.邊城[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