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嬌
摘 要:夏洛特·史密斯是18 世紀英國多產(chǎn)的女性作家,她的第一部小說《埃米琳》描寫了以美麗的孤兒埃米琳對抗權(quán)威,用智慧與父權(quán)制社會抗爭為主線,不同婦女的生存現(xiàn)狀及女性意識為次要情節(jié)的故事。小說中女主人公已不是早起小說中的天真無知女性形象,而是具有智慧與勇氣的成熟女性,這也是夏洛特對英國小說的重大貢獻。
關(guān)鍵詞:埃米琳;成熟;智慧;女性意識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3--01
夏洛特·史密斯(Charlotte Smith)(1748-1806)是十八世紀英國“藍襪子”女作家之一。出身在富裕的士紳家庭并早年受過良好教育。在她嫁給富商之子后,開始了悲慘的婚姻生活。史密斯的早期小說主要關(guān)注家庭問題,尤其是關(guān)注其中對權(quán)威的服從、強烈情感的控制、家長責任、行為的合適性以及婚姻遭到破壞的原因等。她的首部小說《艾米琳》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這部作品主要刻畫了以埃米琳為主的三個女性形象及她們不同程度的抗爭。
一、勇于與命運抗爭的智慧女性形象
埃米琳·毛伯雷出身名門,從小受過良好教育,但不幸父母早逝,自己又被家族疑為私生女而遭遺棄,家產(chǎn)也被叔父蒙特利維爾霸占。她的堂兄德拉米爾糾纏不休地要與她私奔。而他的父母百般阻撓,并威脅埃米琳如果不服從與他們,便不再對她經(jīng)濟救助。埃米琳也并不愛自己的堂兄,在這種兩難境地,她只有虛以應對。她一方面答應嫁給堂兄,同時又向叔父發(fā)誓沒有他的認可就絕不和德拉米爾訂婚。她以自己的智慧為自己贏得足夠時間尋找意中人,并保證自己的經(jīng)濟來源。其實追求埃米琳的人并不少,但他們不是因為她的美貌就是她的財產(chǎn)。埃米琳很有主見,拒絕了一個又一個求婚者。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她不像傳統(tǒng)女性那樣唯命是從,而是敢于與命運抗爭,追求自己的幸福。埃米琳也是一個樂于助人、講義氣的女性。她的好友阿德里娜在與情人發(fā)生關(guān)系后懷孕,只好四處躲避丈夫與情人。埃米琳不顧自己的聲譽而給予她深切同情和實際的幫助。碰巧德拉米爾發(fā)現(xiàn)埃米琳懷抱嬰兒與阿德里娜在一起,便誤認為是埃米琳的私生子,憤怒解除婚約。埃米琳不作任何解釋,一方面是為了保護阿德里娜的名譽,同時也看不起德拉米爾對自己的不信任。等到德拉米爾意識到自己所犯錯誤時,埃米琳已嫁給阿德里娜的哥哥戈多爾芬,一個穩(wěn)重可靠、值得托付終身的男人。她最終用自己的智慧,在朋友幫助下證明了自己父母的合法婚姻,爭回了自己的財產(chǎn)與名分。
埃米琳是最早出現(xiàn)在英國小說里的成熟女性,精于謀劃,老于世故,充分利用自身的優(yōu)越條件,巧妙地周旋在父權(quán)制社會里,為自己獲取最大利益。她的形象不同于早期小說中那些不諳世事的女性主人公、天真無知、膽小謹慎,只有在保護人和年長女性指導和幫助下再能了解并進入社會。埃米琳不像那些早期小說女性那樣脆弱,容易被摧殘,她堅強剛毅。這些品質(zhì)是女性爭取自己權(quán)益所必備的。
二、女性意識半覺醒的女性形象
阿德里娜是埃米琳的朋友,她的丈夫酗酒成性,并沒有盡到做丈夫的職責。愛德華趁虛而入,細心地照顧并幫助她,她感激他,最終愛上他。阿黛琳娜完全拋棄了一個已婚婦女應有的婦道,與愛德華同居。對當時的社會來說,一個有婚外情的已婚女子是要遭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譴責和懲罰的。史密斯顛覆了這種傳統(tǒng),給阿黛琳娜安排了一個不同的結(jié)局:經(jīng)過癲狂和懺悔,阿黛琳娜在丈夫死后,成功地與愛德華結(jié)婚。阿德里娜的出軌其實也是她女性意識覺醒的一刻。她勇于拋棄父權(quán)社會強加給她的道德觀,但她沒有艾琳娜大膽智慧,善于謀劃。要不是丈夫的死去,她也不可能成功。作者公然藐視了女性婚外情后是墮落的“怪物”的觀念,而給予婚外情的女性以寬容和理解。斯坦福夫人15歲奉命成婚,根本認識不到丈夫的嚴重問題。等她成年,完全了解丈夫德行后,卻要為他遮羞護短以保全名聲。斯坦福夫人對阿黛琳娜的幫助以及與艾米琳的友誼都表明她的女性意識已經(jīng)覺醒。她與阿黛琳娜都是半覺醒的女性,但是她已完全被壓制,無力反擊,只能默默忍受著婚姻的不幸。不過在當時社會,女性能有這樣的覺悟已很難得。
面對婚姻的不幸,作為受害者的女性該如何去應對并從不幸中解脫出來是眾多女性小說家面臨的共同難題。隨著18世紀經(jīng)濟的發(fā)展,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婦女勞動作用的提高,一些中產(chǎn)階級婦女接受過教育,這些女性意識到了男性在權(quán)利體系和語言體系中對她們的壓迫,或者說是歧視和排擠,所以向男權(quán)社會的權(quán)利構(gòu)建、價值常規(guī)和言語方式提出挑戰(zhàn)?!栋C琢铡穼嶋H上是作者為找到女性擺脫父權(quán)制桎梏的途徑的探索。斯坦福夫人雖然女性意識覺醒,但比較保守,沒有足夠勇氣抗爭。像阿德琳娜那樣沖動的方式是不靠譜的,她獲得的幸福只能歸于她的幸運。作者要展示給讀者的新女性形象是像艾琳娜那樣的聰慧、堅強及勇敢的女性。但埃米琳與早期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差別很大。她不再是依附于男性的“灰姑娘”,而是自己有主見的女性。她敢于對父權(quán)制社會說“不”,拒絕一個又一個求婚者,拒絕叔父給她包辦的婚姻。她靠自己的聰穎,擺脫了重重困難,得到該有的幸福,為后來的女性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Charlotte Smith. Emmeline: The Orphan of the Castle[M].London: N. Bruce 84, Farringdon-street, 1844.
[2]龔明園.夏洛特·史密斯的《艾米琳》中不均衡的“禮物交換”[J].海外英語,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