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傲?張阿維?童培浩
斗拱是我國建筑特有的一種結構,一般總是出現在較大型建筑物上, 充分體現了建筑受力構件與裝飾藝術的完美結合,它的產生和發(fā)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斗拱演變的歷史中傳達出的藝術思想與現代的工業(yè)設計理念有著相結合點,深入的探究斗拱文化的深層思想,并且與工業(yè)設計相結合,從而賦予工業(yè)設計更強生命力。
漫步在城市街頭,各式各樣的建筑映入眼簾。越來越多的仿西式建筑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中國建筑元素慢慢在人們視野中淡化。而中國建筑特有的一種元素——斗拱,它所投射與傳達的傳統(tǒng)思想與如今的工業(yè)設計現代化思想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斗拱在中國木架建筑結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已經可以看到斗拱的形象。下面大概介紹一下從漢代到清代斗拱樣式的變化:漢代,漢代斗拱形式豐富,但大多造型簡單,拱碩大,與柱高比可達到1:2。漢代以后開始在柱間用斗拱,最初是一種在如今稱為人字拱的斗拱,漢代斗拱主要特點是造型結構簡單,比例碩大,功能性強,是建筑結構忠誠直接的表現。
唐宋時期,唐代斗拱有平衡、支撐和出簷的作用,這個時期斗拱的主要特點在于柱頭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結在一起,順屋身左右橫出的拱也和井干狀的柱頭枋交搭在一起。宋代《營造法式》中所記載的各種殿堂構架的斗拱與梁架結合,已經不如唐代緊密,但是仍然相似。宋朝時期,斗拱數量增多,形式復雜,體積減小,屋深越來越高,屋頂越來越陡,斗拱的結構作用逐漸變弱,其造型精美,裝飾作用相對加重。
明清時期,自明代開始,柱頭間使用大、小額枋和隨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斷縮小,間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樣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壓在斗拱最上一挑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發(fā)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代大為減少,明清斗拱突出了梁、柱、檁的直接結合,減少了斗拱中間層次,成了在柱網和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簡化結構,節(jié)省木材,達到了取得更大建筑空間的效果
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各個朝代的建筑的斗拱樣式也不盡相同,雖然其種類繁多,復雜度各異,但每一個都有著兩個最基本的元素——斗和拱。什么是斗和拱呢?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萬變不離其宗,正是這兩個最基本的元素構成了豐富多變的斗拱形象。這種對基礎元素的利用也可以用于工業(yè)產品設計中。
產品設計是以實用功能為核心的文化價值傳達,同時也包括審美功能,設計的目的是將造型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如實地傳達給消費者。在產品設計中,設計元素的運用對于整個設計是至關重要的,設計元素即設計的基礎符號,產品設計的基礎元素就是點線面體。而造型就是將這些基本元素基本行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進行。很多初學者,在進行設計時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這時候不妨將想設計的產品進行一個解構,將其分解為最基本的元素。
斗拱被譽為中國古建筑的靈魂,由此可見其重要的作用,斗拱的主要作用是對建筑的承托作用,它將建筑屋頂隨著建筑的發(fā)展慢慢轉化為裝飾作用,任何產品設計不也是相同的嗎?
所有基礎元素構成的產品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功能性,在功能性滿足的條件下,這個產品的元素會成為其藝術性的表現。工業(yè)設計的發(fā)展經歷了好幾個階段,說到底是產品工業(yè)化與審美化之間的角逐,我們知道一件好的產品設計也需要的是功能上的滿足與情感上的體驗相統(tǒng)一,當功能需求滿足時,產品的情感需求也是判斷產品是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對于不同的產品,設計本身對功能與外觀上側重比例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客觀了解不同產品各自特點,整體判斷,設計出符合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完美結合的產品。
總結
隨著智能化,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普及,我們的生活也越發(fā)便利,在進行設計時,設計師可以參考依賴的工具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條件下,有時反而會無從下手,這時候不如想想斗拱文化,想想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智慧精髓,將其運用到現代工業(yè)設計中,賦予工業(yè)設計更強的生命力。
(第一、第二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第三作者單位: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
作者簡介:王詩傲(1990-),女,浙江省義烏人,2014級工業(yè)設計工程研究生,研究方向:產品設計與人機關系研究;
張阿維 (1964-),女,陜西省涇陽人,教授,西安工程大學,工業(yè)設計工程研究生導師;童培浩(1990-),男,陜西省西安市,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