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娜
(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 100872)
近30年來有關中國女性與基督教研究述評*
劉文娜
(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 100872)
女性;基督教;教會組織;女傳教士
通過對近30年來國內(nèi)有關女性與基督教文獻內(nèi)容進行系統(tǒng)研究,可將已有研究內(nèi)容按類型劃分為基督教女性觀研究、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和女性研究、基督教女性教會組織研究、女督徒研究及比較研究五大專題。在系統(tǒng)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文章也指出了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
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xiàn)實社會中,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易傾心于宗教,宗教場所中也總是離不開女性群體的存在。顯然,女性與宗教存在著千絲萬縷的互動關系。然而由于中國宗教學、女性學等學科發(fā)展起步較晚,直至20世紀80年代以降才陸續(xù)有學者開始關注基督教與近代中國女性的關系。歷經(jīng)30余年的發(fā)展,中國女性與基督教的研究已蔚然成風。先前也有學者就基督教與近代中國女性進行綜述研究,但主要以英文學術著作為文獻資料,從西方史學視角探究基督教在近代中國傳播過程中與女性的互動研究[1](PP271-292)。據(jù)筆者目力所及,目前女性與基督教的研究主題已遠不局限于此。本文通過綜合整理近30年國內(nèi)有關女性與基督教研究的相關文獻,并依據(jù)研究主題類型化原則,將其分為下述五個專題進行討論。
從概念層面來講,女性觀指人們對女性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占據(jù)何種地位以及與此相一致的身份、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的總看法[2]。所謂基督教女性觀,是指基督教對女性所秉持的態(tài)度。具體到國內(nèi)有關基督教女性觀的研究,則主要是從西方基督教教義出發(fā)截面式或歷時性地對基督教發(fā)展歷程中女性的宗教地位進行考察,側面反映出基督教女性觀的變遷。
《論耶穌的女性觀》[3]和《〈圣經(jīng)〉論女性》[4]均以《圣經(jīng)》新舊約中有關女性敘述的章節(jié)為索引文獻,前文闡釋了耶穌本人的女性觀,認為無論是在兩性婚姻抑或是救贖方面均體現(xiàn)了耶穌有關男女地位平等的思想;后文則從《圣經(jīng)》中人類社會的起源著手,從女性的宗教儀式參與、言行規(guī)范塑造以及基督教律法等方面認為女性是社會的第二性,均處于從屬的被動地位。《西方婦女史》部分章節(jié)詳盡講述了古羅馬婦女在婚姻及宗教行為等方面擁有相對平等的權利并對早期基督教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指出早期基督教對待羅馬婦女的態(tài)度伴隨著當時社會文化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5](PP125-136)?!对缙诨浇探髁x的興起及對女性的影響》從禁欲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本質(zhì)談起,著重探討了禁欲主義對早期女基督徒的影響,認為此種影響不僅迫使大批女子禁欲修行并造成修女的盛行,同時也為貶低女性的社會地位提供了教義依據(jù)[6]?!对缙诨浇躺駥W人類學中的男尊女卑觀念》指出奧古斯丁和阿奎那認為人是理性靈魂與肉體的結合體,女性受造于男性,理應處于一種從屬地位[7]。二者有關女性的神學思想極大地影響了之后女性在教會中的地位。
上述研究表明,早期基督教無視女性的發(fā)言權,使之被動接受教會所界定的女性觀。但不同研究者對基督教女性觀持有或積極或消極的差異性理解。隨著近代西方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對自身的性別批判延伸到了教會領域,從而影響著基督教女性觀的重塑?!督曛袊P于宗教婦女觀與婦女地位研究述評》從比較宗教學的角度對比考察了早期、中世紀和宗教變革時期伊斯蘭教、基督教及佛教三大宗教中婦女地位的變遷與各自宗教婦女觀的緊密聯(lián)系。文章提出在基督教發(fā)展歷程中,早期女性對以往基督教女性觀的被動接受逐漸轉(zhuǎn)變?yōu)榻砸庾R崛起后她們對基督教女性觀的批判與重塑[8]。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女性在教會中的地位也隨著基督教女性觀的改變而發(fā)生著變化。
此外,一些學者從宏觀的史學角度探討了女性在與宗教互動的過程中教會地位的變遷以及對基督教發(fā)展的影響?!蹲诮膛c婦女的悖相關系》從“剝奪-補償”的理論視角概括性地解釋了有關基督教自誕生到發(fā)展至今對女性的歧視以及女性對基督教的虔信這一悖論,從而顯現(xiàn)了女性與基督教的特殊互動關系及在教會中的邊緣化地位[9]。《上帝與女性——傳統(tǒng)基督教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女性》則歷時性地考察了女性在基督教發(fā)展歷程中的影響作用,詳細勾勒出女性是基督教變遷過程中一股重要的推動力量這一歷史圖景[10](PP1-23)。這些研究在反觀基督教女性觀及其女性宗教地位的變遷過程中發(fā)現(xiàn),長久以來女性在基督教發(fā)展歷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然而吊詭的是,雖然女性在教會中積極地參與卻不能得到教會應有的地位認可。換言之,女性雖作為教會的重要參與者,在教會中卻時常被邊緣化。因此現(xiàn)有對基督教女性觀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進一步厘清基督教對待女性的態(tài)度以及女性對基督教發(fā)展的深遠影響。
在近代中國社會,女性仍長期恪守“男公女私”“女不言外”的性別隔離傳統(tǒng),她們的日常活動范圍也往往局限于家庭這一私領域?;浇虃魅胫袊螅瑐鹘淌亢芸煺莆樟诉@一特殊的社會性別建構制度,并堅持認為中國女性的轉(zhuǎn)信將不僅是基督教得以在此長存的捷徑,同時也是潛在基督徒產(chǎn)生的可能途徑[11](P11)。在此背景下,來華女傳教士對近代中國女性的影響尤為不可忽視。故早期有關中國女性與基督教的研究多以女傳教士研究為中心,并由此進一步探討基督教對近代中國女性社會的影響。
(一)在華女傳教士
從哲學意義上講,一個群體被刻意凸顯本身便可證明它是被忽視的。女傳教士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長期以來她們的身份存在不被重視。由于中國近代社會固有的性別區(qū)隔建構,男性傳教士難以甚至無法接觸到中國女性,這一情境造就了在華女傳教士不可忽視的傳教事業(yè)。有關在華女傳教士的研究,是中國女性與基督教研究較早的一個主題,學者們從不同視角討論在華女傳教士對近代中國社會及中國女性的雙重影響。
《清末民初美國女傳教士在華的傳教活動及影響》從中觀層面詳細考察來華女傳教士的組成,包括她們的社會階層、職業(yè)及宗教信仰熱忱度等因素,進而論述在華女傳教士的傳教對象、傳教方式并認為女傳教士對中國社會與女性有著利弊雙重影響。就正面影響而言,女傳教士較早創(chuàng)辦了女子教育事業(yè)、支持中國女性反封建壓迫等;就負面影響而言,女傳教士的文化中心主義與保守思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女性進一步追求自身的解放[12]。此外仍有部分文章運用歷時性與區(qū)域性相結合的考察思路較詳盡地探討了女傳教士來華的社會影響。一些文章從基督教女傳教士來華背景、傳教動機、傳教內(nèi)容及特點等視角切入闡述了她們在中國近代山東[13]、四川[14]、蘇州[15]、澳門[16]等地的影響及其貢獻?!督巧J同:19世紀美國基督新教來華女傳教士研究——以慕拉蒂(Lottie Moon)為中心的考察》[17]與《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干事陸慕德研究》[18]則以女傳教士個案為研究對象,前文指出女傳教士性別認同、角色認同的形成對她們在華傳教的策略及內(nèi)容等具有切實影響;后文則考察了女傳教士長期在傳教過程中受異文化影響而轉(zhuǎn)信的研究。同時,文章也從側面證實了中國社會文化對來華女傳教士個人信仰選擇的影響。
近年來來華女傳教士的研究有了新的研究視角,即從來華女傳教士在中國社會公共領域的涉入反觀女性信仰空間的生成及其影響?!秼D女與差傳:19世紀美國圣公會女傳教士在華差傳研究》[19](PP9-18,PP63-67)利用詳盡的差會檔案資料對近代史上美國圣公會來華女傳教士進行廣泛研究,同時結合個案研究深入考察部分美國圣公會在華女傳教士對婦女差傳事業(yè)發(fā)展及對中國女性的影響,通過選用跨文化的研究視角嘗試性地構建了一個“性別-文化-宗教”的三維理論框架,運用純正婦女意識這一解釋概念并依據(jù)女傳教士的在華動機、傳教表現(xiàn)將她們的傳教性別意識分為保守、調(diào)和及純正三種,最后得出女傳教士所持有的傳教性別意識對中國女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與啟發(f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婦女性別空間”這一概念并認為女傳教士在華興辦的教會女學、教會醫(yī)療等社會事業(yè)為中國女性營造了一個跨文化的婦女宗教對話網(wǎng)絡并在客觀意義上促進了近代中國女性的思想解放?!丁凹冋燥L范”與來華新教女傳教士的職能定位》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論述這種女性空間的形成。文章認為來華女傳教士為適應基督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對“純正女性風范”①純正女性風范指涉有關教會女性的四個德行參數(shù)指標,分別為虔誠、貞潔、溫順和齊家。這一西方基督教女性觀進行了修正。這種修正使得在華女傳教士與女信徒通過參與教會活動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性別空間,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近代來華女傳教士的社會影響力[20]。
(二)基督教對近代中國女性的影響
就現(xiàn)有研究而言,基督教對近代中國女性的影響主要分為思想觀念和社會實踐兩個層面。從思想觀念層面來看,基督教對近代中國女性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來華傳教士通過對近代中國婦女問題的關注為基督教對中國女性現(xiàn)實處境的改變鳴鑼開道;再從社會實踐層面來看,基督教在傳教過程中通過興辦教育、醫(yī)療社會事業(yè)、倡導婦女解放運動等實踐方式,促進了中國女性性別意識的崛起及社會地位的改變。
基督教對近代中國婦女思想觀念層面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面向女性基督徒的報刊展示對中國女性問題的關注。因此,已有研究主要是利用報刊文獻所做的考察?!督鷣砣A傳教士報刊與中國女性觀念啟蒙》[21]較全面地解釋了來華傳教士關注中國婦女問題的原因,傳教士報刊宣傳女性觀念的焦點問題、主要內(nèi)容、特點,認為基督教思想對中國女性性別意識觀念啟蒙具有不可忽視的跨文化傳播意義?!蹲诮?、家庭、社會:面向女性基督徒的宣教——以〈女鐸〉〈女星〉〈女青年報〉〈婦女〉為中心》[22](PP22-67)同時介紹了四份面向女性基督徒報刊的創(chuàng)辦主旨、內(nèi)容特點及社會影響等,從而表明了女性基督教報刊旨在通過喚醒女性的性別意識來改變女性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及角色。《近代新教傳教士對中國婦女問題認識——以〈the Chinese Recorder〉(1867-1941)為中心進行探討》[23],從傳教士自身的視角切入,思考他(她)們對中國婦女問題的關注點及其現(xiàn)實表征。《1912-1922年〈女鐸〉文本與婦女運動的關系》[24]則是從《女鐸》文本出發(fā),探討該刊物的作者群、讀者群以及刊載的主要內(nèi)容等,闡明《女鐸》依靠傳遞強烈的女性性別意識與角色觀念,成為婦女運動得以發(fā)展的有力思想宣傳工具。《1920年代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男女平權思想探悉——以〈女青年〉為中心》則探討了女性通過基督教信仰對自身地位處境的警醒以及對男女平權思想的追求[25](PP273-290)。
基督教在社會實踐層面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教會女學教育、醫(yī)療服務實現(xiàn)。就女子教育而言,教會女學的創(chuàng)辦可謂近代中國女子教育的發(fā)軔。女校招收對象和授課內(nèi)容,也展現(xiàn)了教會女校對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女性的影響。一些文章分別以基督教女子中學教育[26](PP395-415)、教會女子大學教育[27][28]、女子留學生教育[29]、醫(yī)學教育[30]、神學教育[31]、體育教育[32]以及女工夜校教育[33]等為研究對象,從不同視角考察了基督教女學教育在社會變遷中的局限性,闡述了基督教對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的積極影響及意義。換言之,基督教恰是通過利用教育醫(yī)療社會事業(yè)間接傳教的舉措,促進了中國女子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動搖了長久以來女性在傳統(tǒng)性別制度建構下的封建思想觀念。諸如傳教士在華創(chuàng)立的女子醫(yī)學教育成為婦女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一個新出口,為一些具有優(yōu)秀表現(xiàn)的女性提供了職業(yè)機會。她們通過醫(yī)療服務重新認識自我,努力提高與改變自身的社會地位。
客觀而言,基督教在華傳教士面向中國女性所開辦的社會事業(yè)仍是一種迂回的傳教方式,目的在于將“福音”帶給更廣范圍的女性。他/她們認為,基督教須拯救中國女性。如此一來,基督教不僅可以將女信徒作為基督教堂在中國長期存在的一個保障,而且有望下一代潛在基督徒的產(chǎn)生[11](P11)。在這種傳教背景下,開辦社會事業(yè)對中國女性的影響不得不說是一種客觀的甚至是一種意外的影響。這一傳教本質(zhì)的認識在《中國近代社會轉(zhuǎn)型與女子教育的發(fā)展》[34]與《中國基督教近代女子高等醫(yī)學教育的創(chuàng)立:富馬利醫(yī)生及夏葛女子醫(yī)學院》[35](PP319-353)中便有客觀的分析。文章認為,教育、醫(yī)療是傳教士傳教的手段,其本質(zhì)目的仍是利用社會事業(yè)間接傳道。如基督教在對近代中國婦女運動這一影響上,對兩性婚姻自由、倡導一夫一妻、反對納妾、廢除纏足等社會風俗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總之,正是“女傳教士”這一特殊社會群體的介入,基督教與中國女性社會之間能夠在較廣范圍內(nèi)建立一種“傳與被傳”的聯(lián)系。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聯(lián)系的存在深刻地影響了近代中國女性社會的方方面面,女性顯然受到了某種精神鼓動而萌發(fā)了一種主體性別意識,從教育到醫(yī)療,從廢除陋習到解放思想等等,從此開始著手改變著她們的傳統(tǒng)命運。傳教士并非為傳播西方女性運動思潮而來,對女性傳統(tǒng)角色的強調(diào)與基督教教義以及適應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有關。
有關基督教女性教會組織的研究主要針對女青年會。女青年會作為一個專為女性提供宗教服務的組織,自19世紀后期傳入中國,已有100余年的歷史。就女青年會教會組織自身發(fā)展而言,經(jīng)歷了一個從早期的“西方移植”到逐漸本土化的歷程。期間中國女性從早期的性別意識萌醒到后來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實現(xiàn)自身價值這一轉(zhuǎn)變恰恰表明,正是由于類似女青年會等女性宗教服務團體組織的存在,使得基督教對中國女性的影響從私人領域逐漸邁向社會的公共領域。
從對女青年會的歷史研究來看,《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中西干事比較研究——以20世紀20年代為中心》[36](PP21-225)與《裂開的圖景: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形象轉(zhuǎn)換——以1920-1940年代為中心》[37]從組織發(fā)展歷史角度連續(xù)考察了早期女青年會的發(fā)展變遷圖景。文章認為,中西干事領導者的更替是女青年會組織服務對象、工作中心等轉(zhuǎn)變的本質(zhì)原因。這種變遷尤為體現(xiàn)了女青年會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在本土化融入過程中的變遷發(fā)展?!痘浇膛嗄陼c中國近代婦女運動——以基督教女青年會鄉(xiāng)村服務事業(yè)的考察(1926-1937)》[38]、《廣州基督教女青年會的社會活動研究(1912-1949)》[39]對女青年會參與區(qū)域社會服務事業(yè)進行研究。前文通過對女青年會在煙臺農(nóng)村開展的服務事業(yè)的考察,了解當時中國鄉(xiāng)村婦女的生活狀況,指出女青年會如何推動當?shù)貗D女運動的發(fā)展;后文則是對廣州基督教女青年會組織的發(fā)展變遷做出了脈絡式的梳理?!督袊拿癖妶F體與城市女工——以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勞工事業(yè)為例》論述了近代以來女青年會組織以民眾團體的身份對城市女工現(xiàn)實處境的積極影響[40]。
從女青年會的現(xiàn)實考察來看,《從公益團體到宗教團體——20世紀50-60年代的上?;浇膛嗄陼罚?1](PP210-233)一文是承上啟下的研究。文章歷時性地講述了自女青年會傳入中國之初至20世紀60年代的發(fā)展變遷,并認為社會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對女青年會有著深刻影響。文章尤其表明了女青年會的歷史發(fā)展是一個由具有基督教色彩的女性團體組織轉(zhuǎn)變?yōu)樽诮虄?nèi)部的宗教團體?!吨袊浇膛嗄陼c當代公益事業(yè)》[42]與《非政府組織與社會服務——以中國基督教女青年會為例(20世紀80年代至今)》[43]認為,女青年教會組織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參與到社會公益事業(yè)當中。這一有效參與不僅幫助婦女實現(xiàn)了自身價值,而且還適應了處于轉(zhuǎn)型期的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就已有的研究而言,有關女性宗教組織的研究相對較少,且主要集中在對女青年會的社會影響進行史學考察。雖然女青年會作為中國女性宗教活動的重要組織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但今后的研究也不應忽視對其他女性教會組織[44]的詳盡考察。
基督教教會中“泛女性化”這一顯著特征成為近年來中國女基督徒研究的現(xiàn)實依據(jù)和旨趣。學術界主要從歷史和現(xiàn)實兩個層面考察女基督徒皈信的深層動因、基督教信仰對女基督徒世俗生活的影響以及女基督徒性別意識和在教會組織中的地位等。
首先從歷史層面看,女基督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女基督徒的皈信原因。《中國女性與基督教(1860-1927)》[45]最早從歷史的角度將處于邊緣化的女基督徒群體作為主要考察對象。文章從女性基督教信仰的歸因機制、歷史現(xiàn)狀等方面詳盡闡述了女基督徒對中國基督教本土化的積極影響?!督袊鴭D女與社會》[46]專辟章節(jié)對近代中國女基督徒皈信原因以及對她們世俗生活的影響作了考察,并認為女性加入基督教的動因主要是受惠于教會所創(chuàng)辦的社會事業(yè)抑或是世俗的需要?;浇绦叛霾粌H從思想觀念上影響了女基督徒的世俗生活,而且也推動了一部分女性積極參與社會事業(yè)。同時,《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47](PP56-57)也佐證了女基督徒的宗教信仰成為她們脫離傳統(tǒng)生活軌道的起點,甚至成為部分女基督徒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公共領域的精神支撐?!蹲诮膛c婦女的心理需求》[48](PP30-39)也從女基督徒的皈信動因補充說明了長久以來女性的心理需求是女性信仰基督教的深層動機,同時也是女性與基督教發(fā)生關聯(lián)的本質(zhì)原因。
除了對近代中國女基督徒的考察之外,近年來對女性基督教信仰的現(xiàn)狀也有涉及。王再興[49]、王葆苓[50]、李鵬[51]、李華偉[52]等文對處于轉(zhuǎn)型期間中國女性基督徒的信仰原因及女基督徒的人口學特征進行了探討?!短K魯交界農(nóng)村地區(qū)信仰基督教女性的婚育意愿研究》[53]從人口學的視角探討了基督教信仰對女信徒世俗社會的婚戀、生育意愿、生育年齡等的顯著影響?!吨袊鴭D女基督徒女性意識的覺醒》[54]、《民國女性基督徒的社會責任與文化精神——以中華國內(nèi)布道會在云南的活動為例》[55]從女性性別意識的角度探討女基督徒在婦女運動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及其社會影響?!痘浇绦叛鲋械纳鐣詣e構建——以怒江娃底傈僳人為例》[56]認為基督教信仰使女基督徒獲得了一種較為明確的性別意識,不僅有助于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提升自主性,也在客觀層面重構了基督教信仰中的社會性別制度?!稄慕V莼浇虝磁磐降慕虝匚弧罚?7]則對近代福州基督教教會中女信徒的群體地位進行了社會學研究,認為女基督徒性別意識的覺醒是她們在教會組織中地位提高的重要原因。
在以往有關教會參與者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模糊或是有意將女基督徒作“缺場”處理。究其緣由,主要是因為女性話語在基督教研究過程中的缺失。然而隨著近年來中國基督教教會場所逐漸顯現(xiàn)出的“女性化”特征,很多學者從女性視角出發(fā),展開了以女基督徒為中心的研究。這些研究不僅彌補了有關女性與基督教研究的匱乏,同時有助于從新的視角探討基督教影響下中國女信徒的生存和發(fā)展現(xiàn)狀。
目前有關女性與基督教這一主題的比較研究較少。《佛教與基督教在近代中國女性中影響之比較》[58]從中國多宗教并存的宗教現(xiàn)狀出發(fā),逐一比較佛教與基督教女信徒的皈信原因以及宗教信仰對女信徒社會生活的影響,指出基督教在華傳播的廣泛影響以及佛教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不足之處。與上文相似,《女性宗教文化的中國化——清真女學與清末民初基督教會女校之比較》[59],則以宗教教育為主要研究內(nèi)容,考察了兩種外來宗教傳入中國后對中國女性所產(chǎn)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除此之外,《基督教和近代中韓婦女運動》[60](PP312-320)、《基督教與近代中韓婦女習俗變革》[61](PP294-310)則從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了基督教傳入中國和韓國后對女性造成一些影響。
通過上述對中國國內(nèi)女性與基督教這一研究主題的文獻綜述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從近30年來的研究歷程而觀,仍顯露出一些不足。
首先,從研究的學科視野來看,女性與基督教的研究仍缺乏多學科、跨學科的互動研究。早期有關女性與基督教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史學視角之上,往往拘泥于“沖擊—回應”“手段—目的”及“時間—事件”等解釋范式。隨著近年來女性學等學科的興起,不少學者開始從現(xiàn)實層面關注女性與基督教這一領域,逐漸從研究的廣度上充實著女性與基督教這一主題。然而就女性與基督教的研究方式而言,學科之間缺乏有效互動。如史學仍然以近代女傳教士、女性與教育及醫(yī)療傳教事業(yè)等為研究中心;女性學則將研究焦點置于近代女性意識的崛起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婦女解放運動之上;社會學則是從宏觀層面關注基督教信仰與女性社會公共領域參與以及女性社會地位的變遷等??偠灾?,現(xiàn)有研究仍具有一定的視野局限性,在“傳與被傳”之間缺少一種宏觀的、歷時的、互動的研究視野。倘若以基督教的歷時研究作為研究的縱線,并將多學科、跨學科的橫向交叉研究作為研究主題,便可將中國女性與基督教研究置于研究的“十字架”上,以便從更宏觀的學理層面上探討女性與基督教互動影響以及女性在基督教本土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
其次,從中國宗教國情的“五性”說②即長期性、民族性、國際性、復雜性和群眾性。參見任杰等:《中國的宗教政策——從古代到現(xiàn)代》,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78頁。及宗教信仰群體的“五多”③即老年人多、婦女多、農(nóng)民多、文化水平低的人多和老少邊窮地區(qū)的人多。參見王作安:《中國宗教狀況的新變化》,《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特征出發(fā),中國少數(shù)民族基督教信仰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在部分少數(shù)民族中,女性是基督教教會的重要參與者?;浇膛c少數(shù)民族女性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具有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就已有理論研究而觀,有關少數(shù)民族女性與基督教的研究可謂寥寥可數(shù),這一主題至今仍屬于待深入研究的“處女地”。故從性別視角把握基督教如何融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女性基督教信仰對女信徒社會生活的影響、少數(shù)民族女性與基督教本土化發(fā)展歷程的互動影響以及少數(shù)民族女性對基督教本土化發(fā)展趨向的可能影響等研究主題對女性與基督教研究也顯得極為重要。就該主題的現(xiàn)實意義而言,少數(shù)民族女性基督教信仰的研究不僅可使我們更精準地把握基督教在中國的本土化發(fā)展歷程,同時也助于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中國宗教國情。從更深遠意義上來看,對這一宗教現(xiàn)實熟知程度將直接影響到邊疆少數(shù)民族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最后,需要強調(diào)的是,基督教發(fā)展與社會變遷處于一個互構過程當中?;浇淘谥袊谋就粱l(fā)展不僅影響著地方社會及其宗教情境的建構,且地方社會的發(fā)展變遷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基督教在中國本土化的進程。就女性與基督教這一研究主題而言,以往研究過多地從現(xiàn)實層面關注基督教在本土化發(fā)展過程中對中國女性的影響,反而忽視了從理論層面探討地方化社會對女性基督教信仰的逆向影響,這也是今后研究需要重視的。
[1]戴懿華,黃薇譯.從近年英文學術著作看婦女與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的研究現(xiàn)狀[A].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清史譯叢(第四輯)[G].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楊孝容.男女同尊:佛教女性觀[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楊林聰,劉文明.論耶穌的女性觀[J].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
[4]馬月蘭.《圣經(jīng)》論女性[J].世界宗教文化,2002,(3).
[5]裔昭印等.西方婦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6]劉文明.早期基督教禁欲主義的興起及對女性的影響[J].歷史教學,2000,(5)
[7]劉文明.早期基督教神學人類學中的男尊女卑觀念[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2).
[8]范若蘭.近年中國關于宗教婦女觀與婦女地位研究述評[J].世界歷史,1999,(3).
[9]楊莉.宗教與婦女的悖相關系[J].宗教學研究,1991,(S2).
[10]劉文明.上帝與女性——傳統(tǒng)基督教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女性[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11]Graham,Gael Norma.Gender,Culture,and Christianity:American Protestant Mission School in China,1880-1930[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0.
[12]段琦.清末民初美國女傳教士在華的傳教活動及影響[J].世界宗教研究,1994,(3)
[13]朱小俐.基督教女傳教士在山東活動述論(1860-1920)[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1.
[14]宋秀娟.試論基督教女傳教士在近代四川的活動[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15]陳艷.近代蘇州地區(qū)的基督教女傳教士(1880-1930)[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
[16]吳寧.早期基督新教傳教士夫人在澳門的活動[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17]曲寧寧.角色認同:十九世紀美國基督新教來華女傳教士研究——以慕拉蒂(Lottie Moon)為中心的考察[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
[18]曲寧寧.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干事陸慕德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3,(6).
[19]林美玫.婦女與差傳:19世紀美國圣公會女傳教士在華差傳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0]朱驊.“純正女性風范”與來華新教女傳教士的職能定位[J].婦女研究論叢,2014,(6)
[21]周曉玲.近代來華傳教士報刊與中國女性觀念啟蒙[D].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1.
[22]馬長林,楊紅.宗教、家庭、社會——面向女性基督徒的宣教——以《女鐸》、《女星》、《女青年報》、《婦女》為中心[A].陶飛亞主編.性別與歷史:近代中國婦女與基督教[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黃薇.近代新教傳教士對中國婦女問題認識——以《the Chinese Recorder》(1867-1941)為中心進行探討[D].上海大學碩士論文,2006.
[24]孫浩然.1912-1922年《女鐸》文本與婦女運動的關系[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25]王麗.1920年代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男女平權思想探悉——以《女青年》為中心[A].吳梓明,吳小新主編.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第三屆國際青年學者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26]鄔月清.建國前武漢地區(qū)基督教女子中學發(fā)展概述[A].吳梓明,吳小新主編.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第三屆國際青年學者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
[27]楊蘭英.教會女子大學在中國社會的歷史演變——以金陵女子大學為個案[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9.
[28]朱峰.性別、家庭與國家——從近代教會女子大學看基督教女知識分子群體的融合與沖突[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1,(1)
[29]南治國.但開風氣敢為先——基督教與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7).
[30]趙俐.近代基督教會在華女子醫(yī)學教育[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31]徐以驊.1949年前中國基督教女子神學教育初探[A].陶飛亞主編.性別與歷史:近代中國婦女與基督教[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2]邱君娜.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基督教來華女傳教士的教育活動[D].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07.
[33]趙曉陽.20世紀上半葉中國婦女的啟蒙與覺醒——以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女工夜校為對象[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0,(3).
[34]王美秀.中國近代社會轉(zhuǎn)型與女子教育的發(fā)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
[35]彭淑敏.中國基督教近代女子高等醫(yī)學教育的創(chuàng)立:富馬利醫(yī)生及夏葛女子醫(yī)學院[A].吳梓明,吳小新主編.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第三屆國際青年學者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
[36]王麗.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中西干事比較研究——以20世紀20年代為中心[A].劉樹森編.基督教在中國:比較研究視角下的近現(xiàn)代中西文化交流[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7]王麗.裂開的圖景: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形象轉(zhuǎn)換——以1920-1940年代為中心[A].古偉瀛,趙曉陽主編.基督宗教與近代中國[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8]潘敏.基督教女青年會與中國近代婦女運動——以基督教女青年會鄉(xiāng)村服務事業(yè)的考察(1926-1937)[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0.
[39]陳建林.廣州基督教女青年會的社會活動研究(1912-1949)[D].廣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
[40]鈕圣妮.近代中國的民眾團體與城市女工——以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勞工事業(yè)為例[J].東岳論叢,2005,(3).
[41]李向平,黃海波.從公益團體到宗教團體——20世紀50-60年代的上?;浇膛嗄陼跘].陶飛亞主編.性別與歷史:近代中國婦女與基督教[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2]左芙蓉.中國基督教女青年會與當代公益事業(yè)[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2)
[43]左芙蓉.非政府組織與社會服務——以中國基督教女青年會為例(20世紀80年代至今)[J].華東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版),2006,(3).
[44]尹翼婷.近代中國婦女宣教運動研究——以東方女子教育促進會和英國圣公會女部為中心[D].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3.
[45]Kwok,Pui-lan.Chinese Women and Christianity,1860-1927[D].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Harvard University,1989.
[46]鄭永福,呂美頤.近代中國婦女與社會[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47]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8]羅偉虹.宗教與婦女的心理需求[A].徐安琪主編.社會文化變遷中的性別研究[C].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49]王再興.基督教社群中的“馬大現(xiàn)象”及其社會學根源——以四川南充地區(qū)教會為考察對象[J].宗教學研究,2003,(1)
[50]王葆苓,齊元鳳.臨沂市婦女信教情況的調(diào)查[J].中國婦運,1999,(10).
[51]李鵬.一個東北婦女的基督教選擇——以理性選擇理論為視角[J].黑龍江史志,2010,(18).
[52]李華偉.鄉(xiāng)村公共空間的變遷與民眾生活秩序的建構[J].民俗研究,2008,(4).
[53]李成亮.蘇魯交界農(nóng)村地區(qū)信仰基督教女性的婚育意愿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碩士論文,2011.
[54]彭雅倩.中國婦女基督徒女性意識的覺醒[J].金陵神學志,1996,(1).
[55]孫浩然.民國女性基督徒的社會責任與文化精神——以中華國內(nèi)布道會在云南的活動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56]盧成仁.基督教信仰中的社會性別構建——以怒江娃底傈僳人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
[57]徐炳三.從近代福州基督教會看女信徒的教會地位[J].宗教學研究,2007,(2).
[58]鄭永福,呂美頤.佛教與基督教在近代中國女性中影響之比較[J].佛學研究,1996,(1).
[59]馬燕.女性宗教文化的中國化——清真女學與清末民初基督教會女校之比較[J].回族研究,2009,(4).
[60]戴鞍鋼.基督教與近代中韓婦女習俗變革[A].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韓國研究論叢(第七輯)[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1]裔昭印.基督教和近代中韓婦女運動[A].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韓國研究論叢(第六輯)[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繪山
A Review of the Past 30 Years Research on Women and Christianity in China
LIU Wen-na
(The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women;christianity;church organizations;women missionary
Upon reviewing the past 30 years'published research on women and Christianity,this paper identifies five theme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the Christian perception of women;Christianit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studies;women's church groups;Christian women;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women and Christianity.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B979文獻標識:A
1004-2563(2016)02-0102-08
劉文娜(1986-),女,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會學。
本文為張橋貴教授任首席專家的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國少數(shù)民族基督教研究”(項目編號:13&ZD077)和云南宗教治理與民族團結進步智庫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