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麥香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些比較敏感、脆弱、獨立性不強的人,如婦女和兒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長期遭受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會對人的生活產(chǎn)生惡劣的影響。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這些給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如父母或老師。
烏鴉嘴害人不淺
在家庭教育中,許多家長不注意自己說話的內(nèi)容和方式,不經(jīng)意間充當了“烏鴉嘴”的角色,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這不是夸大其詞,下面這個有名的案例頗能說明問題。
一位母親帶著一個八九歲的男孩來看心理醫(yī)生。這位母親說:“我生這孩子的時候不順利,醫(yī)生給他吸了氧,還告訴我,這孩子以后可能會出現(xiàn)智力問題。這不,這孩子9歲了,和別的孩子確實不大一樣。因為先天不足,他反應慢,學習有困難,成績一直在班里排名倒數(shù),我真擔心他會有智力低下的問題?!蹦赣H越說越激動,“我?guī)ミ^幾家醫(yī)院,做了很多檢查,可都沒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腦子肯定有問題,這是我生他的時候落下的病根?!蹦赣H一直在反復強調(diào)。
與心理醫(yī)生交談時,孩子不假思索地說:“我腦子有問題,所以學習不好。”
孩子母親又插嘴說:“每次看病我都將他腦子受過傷,影響學習的事情告訴大夫。”
經(jīng)測定,孩子的智力水平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問題。他的學習成績之所以不好,完全是母親發(fā)出的不良心理暗示的結(jié)果。當然,母親也是接受了當年醫(yī)生“這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智力問題”的暗示。這些潛移默化的負面心理暗示,造成了孩子學習和生活上的種種困擾。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壞孩子是罵出來的。在所有罵人的嘴當中,烏鴉嘴最毒,也最靈驗。烏鴉嘴很少說出好聽話,即使說出來也不見得能實現(xiàn),但是,壞話從它的嘴里吐出來,往往都會變成現(xiàn)實,所以特別令人厭惡。奇怪的是,許多家長和老師恰恰長著一張可怕的烏鴉嘴。比如,有的媽媽經(jīng)常當著孩子的面對別人說:“這孩子太淘氣,無法無天,誰也拿他沒辦法?!边@其實是在暗示孩子無惡不作,橫行霸道。有的老師也用烏鴉嘴批評學生:“你好笨啊,這么簡單的問題你都答不出來,你長的是豬腦子,還是肩膀上扛著塊磚頭?”這樣的話從老師嘴里說出來,既傷孩子自尊,又暗示孩子繼續(xù)笨下去。一張張不負責任的烏鴉嘴,在不經(jīng)意間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與父母、老師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馳。
心理暗示威力大
烏鴉嘴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威力?因為它是一種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對某些人的行為有異乎尋常的影響力。讓我們來看兩個相反的例子。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開學,校長對兩位教師說:“根據(jù)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表現(xiàn),你們是本校最好的教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學校特地挑選了一些最聰明的學生給你們教。記住,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校長再三叮嚀,要像平常一樣教他們,不要讓孩子和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這兩位教師非常高興,更加努力教學了。一年之后,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最優(yōu)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shù)值高出好幾倍。知道結(jié)果后,校長不好意思地告訴這兩位教師真相:他們所教的這些學生智商并不比別的學生高。這兩位教師哪里會料到事情是這樣的,只得慶幸是自己教得好了。隨后,校長又告訴他們另一個真相:他們兩個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師,而是在教師中隨機抽出來的。兩位老師目瞪口呆。
羅森塔爾解釋道,正是學校對教師的期待,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才使教師和學生都產(chǎn)生了動力。這個動力促使教師和學生各自努力,在各個方面想辦法進步、提高。這種表現(xiàn)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期待效應”。每個人都是有潛質(zhì)的,但是能否將潛質(zhì)發(fā)揮出來,獲得成功,取決于周圍的人能不能用對待成功人士的態(tài)度去鼓勵他、教育他、看待他。
在波蘭華沙,一群兒童在嬉戲。一個吉卜賽女巫托起一個小姑娘的手,看了看說:“你將會世界聞名!”多年以后,預言應驗了,這個小姑娘就是后來的居里夫人。女巫真的有預測未來的能力嗎?不,沒有人能預言未來,女巫只不過運用了心理暗示的技巧,給了居里夫人積極的心理暗示,即一種成功的信念。
所謂“心理暗示”,指的是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或行為產(chǎn)生影響。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每個人都有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或態(tài)度影響的心理特點。心理暗示分為積極的心理暗示和消極的心理暗示。積極的心理暗示能給人帶來愉悅和信心,消極的心理暗示則會使人郁悶不安,苦惱萬分。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些比較敏感、脆弱、獨立性不強的人,如婦女和兒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如果長期遭受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會對人的生活產(chǎn)生惡劣的影響。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這些給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如父母或老師。長此以往,不僅會給孩子成長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礙,更有甚者會葬送孩子的一生幸福。
為人父母,為人師表,必須透徹地了解心理暗示這把雙刃劍,必須自覺避免向孩子發(fā)出消極的心理暗示,并熟練掌握積極的心理暗示這個法寶,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暗示出個好孩子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點,可塑性很強,所以,家長應善用積極暗示,避免消極暗示。家長從哪些方面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呢?積極的心理暗示一般分為語言暗示、神態(tài)暗示和行為暗示,下面分別講述:
第一,語言暗示。跟孩子說話,家長們要記住一個原則:表揚用喇叭,批評打電話。意思是說,表揚孩子的時候要大聲講出來,使好行為在孩子心中固化,而批評孩子要私下里進行,這樣可以維護孩子的自尊。你可以告訴別人:“我家孩子今天又得了一朵小紅花!”“我家孩子很懂得孝敬老人,有好吃的總是讓爺爺奶奶先吃!”等等。盡管這些話不是直接對孩子說的,但孩子聽在耳里,記在心上,他們就會在父母的這種積極的暗示下,將父母的話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做出進一步的努力。帶孩子散步時,小朋友的家長問:“你家寶寶在家會自己收拾玩具嗎?”即使您的孩子不喜歡自己收拾玩具,也要這樣回答:“我家寶寶正在學習自己收拾玩具,學得可快了,玩具收拾得越來越整齊了。”孩子聽到了,感覺很有面子,為了感謝父母,也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會越來越自覺地收拾玩具。
教育孩子時通常要曉之以理,但道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說出來不可,有時通過設喻、講故事、做游戲、角色體驗等啟發(fā)孩子,讓其從中懂得道理,達到教育目的。比如,孩子不愿意吃蔬菜,家長可以給孩子播放動畫片《大力水手》,然后自言自語:“原來蔬菜有這么大的威力啊!”故意讓孩子聽到。你會發(fā)現(xiàn),下次吃飯時,孩子對吃蔬菜就不那么反感了。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比如撒謊,家長可以給孩子播放動畫片《木偶奇遇記》,然后自言自語:“鼻子長長了真難看,怎么出門跟小朋友玩呢?”這樣比直白的說教效果要好。
第二,神態(tài)暗示。神態(tài)表情是人心靈和內(nèi)在情感的直接表現(xiàn),家長可借助神態(tài)表情給孩子積極的暗示教育。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時,給孩子贊賞、肯定的眼神,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孩子遇到挫折時,給孩子鼓勵、安慰、愛撫的目光,讓孩子感受到勇氣和力量。這些飽含情感和愛的積極暗示,能對孩子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
兩位媽媽分別帶自己的孩子在公園里玩耍。兩個孩子在奔跑時不小心摔倒了。一位媽媽趕緊跑過去,神情緊張地抱起孩子,心疼地說:“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好疼??!”另一位媽媽則站在一旁,神情泰然地對自己的孩子說:“沒關系,自己爬起來?!焙⒆尤魺o其事地爬起來,又繼續(xù)奔跑著玩去了。同樣是摔倒,為什么兩個孩子表現(xiàn)不同?原因是他們的媽媽發(fā)出了不同的暗示:前一位媽媽緊張不安的神情在暗示孩子,摔跤是疼痛的,從而在心理上增強了孩子疼痛的感覺,使孩子變得嬌氣,這是消極的暗示。而另一位媽媽淡然平靜的態(tài)度暗示孩子,摔跤沒什么大不了,自己應該勇敢地爬起來,這是積極的暗示。
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人增加力量、勇氣、信心,從而使行為結(jié)果更加完善;消極的心理暗示使人失去力量、氣餒、抑郁,導致行為結(jié)果更加不盡人意。
第三,行為暗示。平時,家長的一舉一動時刻影響著孩子,被孩子無選擇地效仿。上公交車家長自覺排隊,用行為暗示孩子,插隊的人是不受歡迎的;在公共場所不隨地亂丟果皮紙屑,也會讓孩子學會自覺把垃圾丟到垃圾桶里。家長良好的行為舉止都在無形中暗示孩子正確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場潤物無聲的細雨,悄悄滋潤著孩子稚嫩的心靈,對于培養(yǎng)孩子規(guī)范的舉止、優(yōu)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讓我們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吧。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