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賢淑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自覺學習的潛在動力,也是決定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重要因素。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中,一個教師如果想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要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對于小學生來說,師者無疑是他們心中的一個“偶像”。這種“偶像”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同時也是深遠持久的。教師的每個舉動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到學生的眼里。因而,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時,教師也要身體力行。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保持自身對學生的傾聽,并在學生回答問題后及時做出評價。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要讓學生也能夠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學會尊重別人。在學生發(fā)言之前,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使學生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好品質(zhì)。在學生發(fā)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的思路,為學生思維的空白點進行補充講解。對于學生較完整的回答,教師可以讓在座的學生進行復(fù)述,一來要求學生能夠認真聽其他同學的回答,養(yǎng)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二來間接提醒一些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同學,使他們注意聽課。
讀書,是語文課堂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所以一個好的讀書習慣對于學生來說至關(guān)重要。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讀書的時候,要注意學生讀書的姿勢,一定要讓學生身體坐正,雙手握住書的兩側(cè),使學生能夠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學生在朗讀時,教師可以分三步讓學生朗讀,即第一遍先讓學生通讀全文,找出生字生詞,讀熟;第二遍讓學生對課文分出自然段,劃分課文層次。第三遍,讓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邊讀邊畫出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優(yōu)美形象的句子。通過這三步讀書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好習慣。
習慣的好壞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好的習慣會使人受益一輩子,而壞的習慣不僅限制人的發(fā)展,還很難改正。學生學習語文課文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文好的段落內(nèi)容進行背誦和積累,這也是學生在語文課當中必須建立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積累語文素材這一良好習慣時,教師首先要向?qū)W生講明什么樣的詞句是好的,背誦過后,要善于將積累的詞句內(nèi)容運用到寫作當中,學以致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作為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素質(zhì)修養(yǎng),才能在自身影響下不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些好習慣一經(jīng)養(yǎng)成,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時就能養(yǎng)成屬于自己的一套學習習慣,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chǔ),并且在成長過程中也能受益匪淺。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