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 要:講了“練”應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以練促教學,同時也講了在練習時應特別注意的幾個方面。
關(guān)鍵詞:練習;量;次數(sh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為學生進行必要的講解分析之外,同時更要采取多練的教學手段來加強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轉(zhuǎn)化吸收。只要方法運用得當,“多練”也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當前一些教師不敢或不愿多練。不敢是因為在現(xiàn)在這樣一個大力提倡學習減負的時代,多練也是一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行為;而不愿多練是因為多練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也讓教師自己的工作負擔增加了不少。這樣看來,多練既沒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又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似乎是不可取的。其實這是因為一些教師并沒有真正科學有效地掌握“練”的尺度和方法。筆者認為“練”應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以練促教學,只是我們在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練習時應特別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一、練習的量
在每次練習中,設(shè)定的練習量不宜多,題目一定要少而精,有代表性。只有學生愿意做,練習效果才會好;練習量增大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極易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使他們在做練習時只一心圖快,而不求甚解。練習,貴在使學生在練中學到方法,悟出道理。
二、練習的次數(shù)
多練,并不意味著頻繁不停地練習,練習次數(shù)的多少,也應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知識的難易不同程度來進行合理調(diào)整。既不能太過,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適當?shù)木毩曔^程,也是學生將知識梳理運用的過程。通過練習,使學生對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
三、練習時間
練習最好有固定的時間,每星期練習幾次,每天練習幾次都要有安排,如上午小自習課上,下午兩節(jié)課后,每次練習少則三五分鐘,多則七八分鐘。
四、練習題的來源與形式
練習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突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所以,練習題應以自己編為主,以利于有針對性地出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化,以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練習不只是動筆做,還應該包括動口讀、動腦思、動口答等,甚至可以把游戲形式穿插其中。
五、練習和興趣
有了興趣就有了動力。“多樣化”可以提高學生對練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在練習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讓他們各抒己見,讓他們感到練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動腦的游戲。
總之,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只要潛心進行教材教法的研究,精心設(shè)計練習的內(nèi)容和方法,一定能使教學質(zhì)量大幅提高。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