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許多中國人,是通過2010年的電影《海洋天堂》,才第一次對孤獨癥有了真切的認識和體會。
電影中的父親20多年來無微不至地守護著自己的孤獨癥兒子,當?shù)弥约阂咽前┌Y晚期,便想盡方法安排兒子未來的生活。因為他知道,離開了自己,無法融入社會的兒子甚至無法生存下去。他曾想過帶著兒子一起去死,但最終還是傾盡自己最后的心力,教兒子“上班”。這個過程一點也不簡單,從坐公交車,到擦地,這些對于普通人來說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對于孤獨癥患者來說,都極為艱難。
在電影里,兒子最終學會了在他曾經(jīng)工作的海洋館上班,父親安心地離世。
現(xiàn)實卻要殘酷得多。
2016年1月,湖北一位孤獨癥兒童的父親,因不堪生活重負和巨大的心理壓力,千里返鄉(xiāng)親手勒死了自己的兒子。
生活雖不至于總這么殘酷,但是,中國的孤獨癥家庭的常態(tài)卻是,孩子生活在堅不可摧、與世隔絕的圍墻中,而父母就生活在這圈圍墻的陰影里。
孩子是孤獨的。父母們卻更孤獨——他們無法在那個世界中自得其樂,也無法在這個世界中自得其樂,他們要承受的,是這兩個世界的不相容。
在中國,這樣的孤獨癥患者大約有1000萬,其中有200萬兒童。而他們影響的,是超過2000萬的家庭成員。
在中國,孤獨癥是絕癥——這個意義并不僅指全世界范圍內(nèi)尚無一例孤獨癥治愈的案例。
與美國孤獨癥篩查已提前到嬰兒期相比,由于落后的診斷技術及匱乏的專業(yè)人才,中國的孤獨癥兒童通常要到兩歲才能確診。事實上,越早干預越有益于孤獨癥患者適應社會。
確診之后的治療或康復訓練,則令孤獨癥家庭無所適從。2011~2014年全國共建立了135家省級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機構,但這只能滿足約5.5萬名孤獨癥兒童的需求,還不足整個群體的3%。巨大的空白只能由民營機構來填補。而監(jiān)管、標準、技術的不完善,又給了不良機構虛假宣傳、亂收費、不規(guī)范操作的空間,讓孤獨癥家庭更添絕望。
當孩子成長到學齡,教育又會成為繞不過去的一道坎。盡管政府文件再三申明,要對包括孤獨癥患者在內(nèi)的殘疾兒童入學“零拒絕”,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現(xiàn)實的無奈與殘酷并不鮮見。即便在家長的刻意隱瞞下,孩子進入了幼兒園,也會被不明就里且不具備專業(yè)知識的老師當作不聽話、不守規(guī)矩的異類而受到不當對待。其結果是,孩子不但未能融入社會,反而加重了孤獨。
4月2日是世界孤獨癥日。
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