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帆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北宋詩人王安石傳誦千年的名句,仿佛就是為眼前這條波光粼粼,蘆塘彼連,緩緩西流的河道而作。
這條河道,現(xiàn)在幾乎辨認不出任何人工開鑿的痕跡,但它確實是古人建造的一項偉大的工程。
這就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頗為有名的古桂柳運河。
古桂柳運河開鑿于盛唐時期的長壽元年,即公元69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歷史上朝廷通過西南重鎮(zhèn)桂林聯(lián)系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紐帶和軍需通道。同時,它也是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
桂柳運河,古名相思埭,也稱南陡河。由于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對應于廣西歷史上的另一項秦代建造的偉大工程——興安靈渠,所以,它又被稱為西渠?!杜R掛縣志》有這樣的記載:“北有靈渠,南有陡河”。南陡河因此也被譽為靈渠的姊妹工程,而傳為南方水利史上的佳話。
“陡”,也稱陡門,是運河上為了提升或降低水位而修建的閘門。而鮮為人們所知的是,漢語中的“陡”,是壯侗語中“tu”,也就是門的意思。語言學的這一研究成果也證明了“桂柳運河”是壯侗語民族的先民參與創(chuàng)造的偉大建筑作品。
桂柳運河與靈渠在建造方式上的區(qū)別在于,后者大部為人工開鑿,前者則因地制宜,借原有水道溝渠加以疏浚和略為開挖而成,因此河道看上去顯得自然天成,而絕少人工痕跡。歷史上沿南陡河修建的泥湖陡、磨盤陡等陡門共有24座,為灌溉這一地區(qū)的農(nóng)田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便于行人往來,運河上還修建了良豐橋、廟門橋等10余座橋。這些現(xiàn)存的陡門、石橋及碑刻原物,已為數(shù)不多,但我們還是能夠從中體會到1300年前古人高超的工藝技巧。
古桂柳運河全長不足20公里,發(fā)源于臨桂縣會仙鎮(zhèn)的獅子巖,匯人分水塘后,一條東流至桂林南郊相思江,入漓江;另一條西折于永福江、洛清江,匯柳江,使漓江和柳江得以溝通。運河四通八達,面積廣袤,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縱橫河汊,密如蛛網(wǎng),不僅造就了一派湖光山色,鷗鷺成群的秀麗風光,而且形成廣西獨一無二的“濕地”和“江南水鄉(xiāng)”。
除了靈渠和古桂柳運河,這一雙在中國運河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姊妹河外,遠在幾百公里以外的防城港市,廣西還有一條幾乎為人們所淡忘的人工運河。
這就是古潭蓬運河,也是我國唯一的一條海上運河。
潭蓬運河位于江山半島月亮灣附近的潭蓬村和潭西村之間,又稱“天威遙”、“仙人垅”。運河所經(jīng)之處的仙人坳,全是海石結構的丘陵,以唐時的施工條件,難度之大,非凡人所能及,因此后人相傳,鑿通這條運河一定有仙人相助,于是,“仙人垅”的名號就這樣傳開了。
運河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間,就是公元860年至874年,為安南節(jié)度使高駢募工所鑿。運河寬數(shù)米,長約10里,攔腰穿過江山半島,溝通了防城港和珍珠港的海路,成為中國與安南之間的交通捷徑。
海水漲潮時,通過潭蓬運河的往來船舶不必繞過江山半島而直航防城、珍珠兩港灣,不但縮短了15公里的航程,而且避開了江山半島南端白龍尾的巨浪搏擊和海盜的襲擊,使船舶安然航行。《唐書-高駢傳》說,運河通航后,往來“舟楫無滯,安南儲備不乏,至今賴之”。自公元十世紀起,當時的安南與宋朝交惡,雙邊多有沖突,海上的貨物互通大為減少。大概就在這個時期,潭蓬運河就逐漸淤塞,最終被廢棄了?,F(xiàn)在僅遺留下潭蓬水庫一段。
1982年潭蓬運河被定為自治區(qū)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舟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廣西的三條古運河,如今都已失去了航運的功能,但它風光宜人,故物滄桑,又都成為游人徜徉和憑古吊今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