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 俐
聽,這樣的課堂多和諧
文/岳俐
傾聽是什么?翻開詞典,“傾”是“用盡力量”的意思。傾聽,指的是細心地聽。傾聽的過程是投入了積極情感態(tài)度、調動了各種感官并通過了思維活動的過程。何為傾聽教育?馮衛(wèi)東老師說:“‘傾聽教育’是指在課堂、課外等情境中,通過一定的學校行為使全體人員(含管理者、教師和學生、還包括學生家長)學會傾聽、善于傾聽、樂于傾聽并由此得到較大化、較優(yōu)化教學效益、人生成長、生命體驗等的一種教育愿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傾聽教育’的實踐場域中,每一個人都是傾聽者,也都是言語的言說者或表達者;亦即,他既是客體,又是主體,在主客體交互作用中,營造彼此尊重、相互理解、雙(多)項溝通、共同促進的氛圍,進而趨向或達成和諧教育或教育和諧的境界?!?/p>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經常隨堂觀摩聽課。在感受到課程改革給我們的課堂帶來蓬勃生機的同時,也深深感覺到,我們的課堂還時有不和諧的現(xiàn)象發(fā)生——在課堂熱烈的氛圍下,學生不善于聽取老師、同學們的發(fā)言,只顧自說自話,課堂交流難以深入;教師對學生與自己預設相左的發(fā)言,也缺乏耐心,武斷結論,打擊了學生學習的激情。
反觀自己的課堂,我也常常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別的同學起來發(fā)言,還未說完,有的同學的小手就舉得老高,而當他自己起來發(fā)言時,又不能暢快地表達;別的同學發(fā)言后,老師已經做出點評,可是當同學自己站起來回答時,說出的答案卻還和剛才答過的同學答案相同;小組討論時,個別學生的聲音特別大,回答特別積極,而別的學生“見縫插不了針”,甚至有的學力弱一點的學生根本沒有機會發(fā)言。
作為教師,當學生在我一再點撥下,還不能找到正確答案的時候,也常常操之過急,時有“把真理奉送給學生”(第斯多惠語)的情形——傾聽的缺失直接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師生、生生視界難以融合,課堂生態(tài)難以和諧。
我理解的“傾聽”是我們探索真理和自我認知的途徑。因而,學會傾聽、踐行傾聽不僅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必需,也是營造課堂和諧氛圍、創(chuàng)造學校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從更長遠來看,它不僅是學生當下學習、生活的必需,也是使其終身受益,為人生奠基、鑄“人格長城”(陶行知語)的有效舉措。
如何讓師生都學會傾聽、善于傾聽、樂于傾聽呢?帶著這樣的困惑,我在英語組的教研活動上交流了我的想法。誰知,原來很多老師都面對過類似的情形,并且總結出許多她們自己的辦法。經驗豐富的老師對待英語起始三年級的學生的做法是,給孩子們立規(guī)矩,通過特定的指令性語言提醒不注意傾聽的學生;充滿活力的年輕老師的做法是,設計吸引學生的活動,盡量延長學生傾聽的持久度;智慧機敏的老師的做法是讓學生豎起耳朵,充當小老師,細心聽取別的同學的發(fā)言,從中找出錯誤……
我開始在我的課堂上努力踐行“傾聽”的理念,并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傾聽模式。
孩子們活潑熱情,喜歡上英語課,當爭著發(fā)言時,難免出現(xiàn)秩序混亂。于是,我將構建課堂有序發(fā)言的想法和學生們商量,并讓他們想出可行的做法。孩子們小組討論將他們的結論匯總到我這兒,最后我們共同訂立了三條課堂規(guī)則:一是前后排同學同時要求發(fā)言,前排優(yōu)先(因為前排看不見后排);二是男女同學同時要求發(fā)言,女同學優(yōu)先;三是發(fā)言多的同學與發(fā)言少的同學同時要求發(fā)言,發(fā)言少的同學優(yōu)先。同時還要求:同學表達時,別的同學認真聽取,并做好記錄,必要時給出評價。對于小組討論發(fā)言的秩序規(guī)則是:小組成員必須每人輪流簡要發(fā)言,由善于速記和書寫的同學記錄,由表達清楚、聲音響亮的同學匯報;小組成員展示時,別的小組必須認真聽取、記錄,必要時給予糾正、補充。
規(guī)則是學生們自己訂立的,他們充分聽取了同伴的建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具有他們自己特色的規(guī)則。履行起來,自然也更到位。而我們的教室也不僅僅是“發(fā)言熱鬧的教室”,更是“用心互相傾聽的教室”。
在設計教學時,我努力收集聽力元素,將一些用耳朵感知效果更好的素材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學習“How’s the weather”(天氣)主題時,我們共同感受“轟隆隆”的雷聲、“嘩啦啦”的雨聲、“呼呼”的風聲;學習“Children of the world”(世界兒童)主題時,我們共同聆聽杰克遜的歌曲“Heal the world”,共同感受世界和平的可貴;學習詩歌主題時,我讓全班同學逐個深情朗讀他們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篇,在充滿情意的氛圍中享受詩和遠方;對于相對枯燥的語法知識的習得,我們更多的做法是將學習的內容變?yōu)閷W生喜歡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強的chant(詠唱)。全班high唱,全班high聽,既是知識的唱響,更是生命拔節(jié)的脆響。在故事單元,學生們在充分理解教材文本后的角色扮演以及最佳表演獎、最佳配音獎的評選,都是在引導和訓練學生傾聽,形成和鞏固善于傾聽的意向、能力和素養(yǎng)。
在這樣充滿尊重、理解和情意的氛圍里,學生的學習就如張楚廷先生所描述的:“學生在學習語言時,似乎是在掌握一種工具??梢饬x遠非如此,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是使自己成為人的過程,是確立自己的真實存在的過程,是讓世界呈現(xiàn)在自己面前而讓自己進入這個世界的過程?!?/p>
學生的許多習慣都能從其老師身上找到影子,要讓學生善于傾聽,教師首先要言傳身教,做一個耐心、專心、細心的傾聽者。班上的每一位學生每天學習的課后展示至少都有一位忠實聽眾,而他們的這位聽眾又擁有一個班的學生粉絲。對,這位聽眾就是我,而我的學生是我的堅強后盾和給力粉絲。孩子們會將當天學習的內容,復習消化后大聲朗讀,并將音頻通過QQ上傳到我們的班級群里。我邊聽邊做筆記,將孩子讀得好的地方和讀得不理想的地方記錄下來,再通過語音反饋給他們。雖然,這樣的做法會占用我很多的休息時間,但是及時的傾聽和溝通會將我們的心拉到很近很近。因為,我不僅僅是“聽學生發(fā)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fā)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佐藤學語)。
在同一個班級里,總有那么幾個學生,他們總是很少表達。如果僅僅是因為性格使然,那么我們應該是理解和包容的。然而,如果是因為個人或家庭的原因導致他們缺乏自信、學力不足、學習困難,那么對于他們,我們教師更應該給予更多的傾聽、陪伴和等待。他們出現(xiàn)問題歸根到底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心理問題。戈爾曼認為:許多兒童問題的形成,其根源在于長期缺少“被傾聽”的機會,其痛苦、憤怒、憂傷和希望受到壓抑和掩蓋。應該滿足他們的愿望,并向他們伸出援手。傾聽,關注的正是孩子的心靈,它能讓我試著與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的心靈建立聯(lián)系,從“面對面”到“心對心”,彼此息息相通。它能讓他們成為情感更健康,心靈更和諧的人。
通過傾聽,我和孩子們的心漸漸沉潛下來,我們能夠像佐藤學所說的那樣:讓投出差球的球手再試一次,把糾正錯誤的權利交給發(fā)言人自己。當老師或同學表達想法時或他們的想法與我們的想法的預設出現(xiàn)偏差時,我們能夠克制住自己的焦急,耐心地聽,靜靜地等,換位思考尋找溝通解決的辦法。學生們紛紛表示:他們的學習變輕松了,學習的自信增強了。而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的心變得格外寧靜和諧,我的世界也開闊了許多。我享受著我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不僅在課堂上,還在我們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我深情地想象,這應該是“更值得過的生活”吧!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