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抗戰(zhàn)時期沈從文對云南文壇的貢獻
——以“私交”為核心

2016-04-13 20:14:41
昭通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文學青年抗戰(zhàn)時期文壇

王 佳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 北京 100875; 云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傳媒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論抗戰(zhàn)時期沈從文對云南文壇的貢獻
——以“私交”為核心

王 佳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 北京 100875; 云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傳媒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沈從文以“私交”的方式對抗戰(zhàn)時期的云南文壇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與云南文學青年交往,相關訪問記和話劇觀后感對云南抗戰(zhàn)劇運起到了鼓勵作用;他以書信的方式對戰(zhàn)時云南文學青年提供獨特的文學教育;他對云南回族作家白平階的扶植與作品推介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抗戰(zhàn)時期云南文學的現(xiàn)代轉型。

沈從文; 云南文學; 私交

抗戰(zhàn)期間,從1938年4月底到1946年7月,沈從文一直居留于云南昆明。這段時期,他起初是和楊振聲等人一起為教育部編寫國文教科書,1939年下半年開始到西南聯(lián)大任教直至離開昆明,就職業(yè)范疇而言與云南文壇打交道并不多。若論與云南文壇的“對公”——與機構、組織或部門——的交往,沈從文表現(xiàn)得似乎還有些隔膜:1938年秋文協(xié)云南分會成立的時候,老舍寫信讓他擔任第一任主席,他拒絕了這一邀請,后來雖然還是加入了該組織,但據(jù)現(xiàn)有資料來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還是有限。從上述兩個方面來看,沈從文與抗戰(zhàn)時期的云南文壇交往并不密切,直接貢獻也因此不夠顯著,是故以往研究只涉及作為地域的云南對沈從文創(chuàng)作產生的影響,并未探究沈從文對云南文壇的影響乃至貢獻。但是,如果調整目光,注視沈從文與云南文壇中個人的交往,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種“私交”關系中顯現(xiàn)出的熱心、單純、活躍,才是沈從文的本來面目、自然狀態(tài)。同時,這種私交的過程及其所產生的效果和影響也構成了沈從文對抗戰(zhàn)時期云南文壇的具體貢獻。

一、訪問記與觀后感:對云南抗戰(zhàn)劇運的肯定和鼓勵

1938年沈從文到昆明的消息傳出后,熱愛文學的云南青年們都為此感到興奮。云南地處偏遠,向來與中原文化中心隔絕,五四之后的新文化信息也只能通過有限的刊物書籍間接傳遞。如今文化名人親身來到昆明,伴隨而來的是新文化信息的直接傳遞與現(xiàn)代文學氛圍的現(xiàn)場傳播,小城中的文學青年們怎能不為此激動?此時恰好是云南抗戰(zhàn)劇運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很多話劇劇目都在上演。于是,借為金馬劇社公演話劇《飛將軍》送參觀券的契機,活躍于昆明的文學青年周輅①主動拜訪了沈從文,嗣后寫成《沈從文先生會見記》發(fā)表于1938年7月3日《云南日報·南風》第745期,與云南文學界分享會見沈從文的興奮與收獲。

依據(jù)這篇訪問記所營造的“現(xiàn)場”,我們可以看到作為文學名人的沈從文,不僅待敬重欽慕自己的文壇小輩“和藹可親”、毫無倨傲,還在愉快交談的過程中主動了解云南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的各種情況,表示云南“民眾教育施行得很好”、長沙的劇運沒有這里的“蓬勃”和“熱鬧”——以文學中心北京熏陶出的“鑒別”眼光肯定了此時云南抗戰(zhàn)劇運所取得的成績。這種親切的態(tài)度和熱情的肯定,對此時正積極從事抗戰(zhàn)文學宣傳活動、又一向信賴和仰慕沈從文的云南文學青年當是一種極具價值的鼓勵。這種鼓勵不僅針對周輅個人,也擴展到正在積極投入抗戰(zhàn)劇運的云南學生群體:在觀看了1938年7月由周輅所在的“藝師”演出的《雷雨》后,沈從文把對這場演出的贊賞主動告訴云南學者徐嘉瑞,說“想不到云南學生表演的技術,會有這樣的熟練”[1],徐嘉瑞又把沈從文此番言論轉述出來,在云南本地報紙中最有名的《云南日報》發(fā)表,從而進一步擴大了沈從文此番鼓勵對云南抗戰(zhàn)劇運的影響。

對云南抗戰(zhàn)劇運,沈從文不僅鼓勵,還切實地提供建議。看完《雷雨》之后,他在《云南日報》上發(fā)表文章《看雷雨》②,文中先盛贊《雷雨》的演出,認為“演員的認真,和觀眾的熱誠,使我對于云南的話劇前途,覺得十分樂觀”,繼而又提出建議,認為云南抗戰(zhàn)劇運的蓬勃發(fā)展應該有相應的物質基礎,“最好是大家從各方面想法,來實現(xiàn)一個小劇院,每月能公演兩三次,必可使話劇在云南發(fā)生影響!”[2]。沈從文的觀后感既熱情肯定了云南抗戰(zhàn)劇運的成績,又切實指出了抗戰(zhàn)劇運在實踐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克服的辦法。這種積極肯定并獻計獻策的熱忱對云南抗戰(zhàn)時期的戲劇宣傳運動無疑起到了很大的鼓勵作用。

二、個人書信:抗戰(zhàn)時期獨特的文學教育

沈從文是一個愛寫信的作家??箲?zhàn)時期由于交通不便,他與很多故友新知的交往都依靠寫信來完成。他到昆明后,也常有相識或不相識的云南青年文學愛好者寫信向其求教,由此沈從文寫了不少回信,向這些青年談論寫作的方法和文學的意義,也談論讀書做人相關的種種問題。通過這些信件,沈從文對抗戰(zhàn)時期急需啟發(fā)與引導的邊疆文學青年提供了獨特的文學“教育”。這些信件多數(shù)由沈從文自己以《續(xù)廢郵存底》為總題發(fā)表。本文所要談論的,則是沒有由沈從文發(fā)表、《沈從文全集》中也沒有收錄、因此被外界所知不多的兩封信。

1937年秋,從北平中國大學文學系畢業(yè)的云南麗江石鼓鎮(zhèn)人、納西族青年李寒谷回到昆明,與周輅等人共同創(chuàng)辦純文藝刊物《文藝季刊》,在創(chuàng)刊號上刊登了沈從文的一封來信。李寒谷在北平求學時就與沈從文結識,沈從文幫助他發(fā)表過不少作品,還幫他取了“寒轂”的筆名。李寒谷回到家鄉(xiāng)后,沈從文則通過信件對他所關心的這個云南青年繼續(xù)進行著文學教育。李寒谷將其信發(fā)表,則將這種教育的受教面由一己之身擴廣至云南文學青年群體。

在這封信中,沈從文針對此時文學青年們最為關心的、如何寫好作品的問題作了真正意義上的經驗之談。他認為寫作首先是“剪裁”,“寫文章如畫一個圈圈,在圈圈里不能伸入幾支亂腳來,若有亂腳伸入,不惜拿快刀斬斷”;其次是要“多寫多看”,“起碼要寫一百萬言以上的文章,要讀兩三百本以上的翻譯小說,才能有點譜氣”;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寫出人類的愛與憎”的基礎上“寫出中國人的美德”,如同“我的邊城,也有這個意義”。信中又鼓勵李寒谷,說他小說寫作的“題材到極新鮮”,技巧方面則要多寫,“寫得多,手法就會高,手法一高,技巧自然好了”,以“我們要終身忠實于寫作,努力于寫作”[3]共勉。信件寫得真摯坦誠,于此可見沈從文對這個同自己一樣擅長“邊民”題材的文學后輩的殷切期望。

其后,應李寒谷的“特約”,沈從文又在《文藝季刊》1卷3期(1938年9月7日出版)中發(fā)表《談進步》一文,在文中告誡邊疆的文學青年們中國“真正進步的希望”正寄托于“文字”上,并認為“當前的掙扎求生,和明日的建國,文字所能盡的力,實在占據(jù)一個極重要的位置”。沈從文如此突出抗戰(zhàn)時期文學的意義,實在是對此時正艱難從事文學工作的邊疆青年們一種極大的鼓勵。

如果說,沈從文給李寒谷寫信、并在其主編的刊物上發(fā)表文章,多少還帶有些“熟人相幫”的性質,則沈從文寫信給其時并不相識的云南青年作家彭桂萼,則顯示出他對文學青年一貫的熱情相助與積極扶持。彭桂萼是云南緬寧(今臨滄)人,1938年冬他在家鄉(xiāng)緬寧創(chuàng)辦《警鐘》季刊,以此堅持“文化抗戰(zhàn)”,同時也希望促進云南內地與外界的溝通。為擴大刊物的影響,彭桂萼直接聯(lián)系或托人致意向沈從文、朱自清、艾蕪、李廣田等文壇大家約稿,沈從文則以寫信的方式對其給予回應。

在這封被彭桂蕚以《談到寫作》為名公開發(fā)表于《警鐘》的信中,沈從文把彭桂萼等在抗戰(zhàn)時期積極創(chuàng)辦刊物的云南邊地青年視作對文學事業(yè)“正在努力雄心勃勃的小朋友”,并誠摯告誡這些小朋友若想在當前文學運動中“有點好成績表現(xiàn)”,“一定還得一些人,來低頭作各種試驗,并將超越流行文學觀而上,從各種方面產生些形式內容不同的作品,為二十世紀上半世紀留下些好作品,使它在社會上起新陳代謝作用,代替那些舊貨”。沈從文認為,要想做出這樣的事業(yè),眼光就應放長遠,從“出版”“成功”一類追求上跳脫出去,“肯犧牲普通所謂‘成功’好處,來在一種寂寞不過情形下努力苦干”,方能有所成就。而具體的寫作訓練,沈從文以自己“從學校教這一行經驗看來”,認為首先要用“永遠學習”的態(tài)度來從事寫作,“目的遠,理想大,不因小小成功自滿,也不因一時無出路灰心”,其次可從寫雜記、寫日記開始訓練,“總之大量的寫,來學習控制這支筆,運用這支筆”[4]。這種視寫作為超越一時一地觀念束縛的事業(yè)與理想,并強調寫作應盡量多寫多練的觀點,可謂是沈從文此時對于寫作的切身體驗與根本認識。沈從文以此體驗與認識組織他在西南聯(lián)大的寫作教學,也把這種種經驗以書信的方式與云南的文學青年們共享,這正是抗戰(zhàn)時期沈從文對邊疆文學青年所提供的獨特文學教育。解放后云南作家馬子華與彭桂蕊(彭桂蕚之弟)通信,信中談論文學時仍然以“沈從文先生說的 ‘作文’與 ‘作品’的區(qū)別”[5]作為創(chuàng)作標準,從中可見沈從文的文學觀念對昔日邊疆文學青年的影響之深。

三、對回族作家白平階的扶植與推介:促進云南文學的現(xiàn)代轉型

抗戰(zhàn)前的云南文學擅長書寫自然風物與邊地傳奇,因太著重地方特色而與外界有所隔膜,被外界所接受和認可的程度并不高??箲?zhàn)爆發(fā)之后,云南憑借其區(qū)位優(yōu)勢成為中國后方文化重鎮(zhèn),在楚圖南、穆木天等人關于認識與表現(xiàn)抗戰(zhàn)時期“新云南”的理論引導下,云南文學開始了其現(xiàn)代轉型的步伐,出現(xiàn)了一系列為外界所了解和認可的優(yōu)秀作家與作品,回族作家白平階及其作品在其中尤具代表性。

白平階是云南騰沖人,從1935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1938年,白平階以滇緬公路的修筑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小說《跨過橫斷山脈》,在香港《大公報》紀念“七七”事變一周年特輯《我們抗戰(zhàn)這一年》中登出,又由此時居留于香港的葉君健譯成英文,以《在滇緬路上》為題發(fā)表于倫敦出版的叢刊《新作品》上,向全世界展現(xiàn)了抗戰(zhàn)期間云南人的真實面貌,該作品也因此獲得了國際性的聲譽。此后,《跨過橫斷山脈》又與白平階其后幾個短篇《驛運》、《金壇子》、《風箱》、《神女》等一起結集為小說集《驛運》,收入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第七集,1942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驛運》出版后隨即在國內受到廣泛好評,評論界認為它使讀者“看見了我們這國土上另一個角落里的生活,我們也欣賞了作者那種潑辣辣的創(chuàng)造力”[6]。隨著《驛運》的成功,白平階及其作品走出了云南,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可視為云南文學在抗戰(zhàn)時期現(xiàn)代轉型的一種標志。而白平階在文壇上的“現(xiàn)身”與其作品的對外推介,都與沈從文的用心與出力密不可分。

1938年,尚在老家的白平階寫信給初到昆明的沈從文討教創(chuàng)作經驗,沈從文熱情回信,兩人從此相識。白平階來到昆明后,沈從文與其來往密切,并將他引入此時避居昆明的“外來”文學精英圈子,正主持香港《大公報》編務的蕭乾、著名戲劇表演家鳳子及其丈夫、西南聯(lián)大教師孫毓棠都是這個圈子的成員。對于白平階,這個圈子還在不斷擴大,其作品《跨過橫斷山脈》的譯者葉君健1940年8月來昆明時,沈從文又把葉君健介紹給當時在昆明商會當秘書的白平階,穆木天和其夫人彭慧也通過沈從文與白平階相識。對于此時尚為文學新人的白平階,進入這個外來文人的社交圈不僅有利于其作品發(fā)表③,對其文學視野的開拓、現(xiàn)代文學觀念的建立都無疑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942年當白平階以編輯身份參與創(chuàng)辦《昆明周報》時,沈從文又賜稿《歡迎林語堂先生》一文(發(fā)表于《昆明周報》1944年1月1日),稿件支持中正可見沈從文對這位云南青年作家一貫的鼓勵與扶持。

對于白平階,沈從文不僅提攜其人,更不遺余力的推介其文學作品。沈從文向駐昆明的英國記者處記者馬爾推薦《跨過橫斷山脈》,希望能把這個作品通過英譯進一步推向海外。1939年,白平階沿著《跨過橫斷山脈》的路子,完成了以修筑滇緬路為題材的另一篇小說《金壇子——她們怎么筑滇緬路》,沈從文則不僅把這篇小說刊登在自己負責文學稿件的《今日評論》一卷二十三期上,還附上評語,盛贊白平階“多就西南邊境取材,因之別具風格,為西南作家最值得注意者”[7]。④其后《今日評論》二卷十九期(1939年10月29日出版),沈從文又刊發(fā)了白平階另外一篇小說《風箱》。1940年暑期巴金來昆明探視在聯(lián)大讀書的女朋友陳蘊珍,沈從文又借機向巴金推薦白平階的作品并親自參與編選,這才促使白平階小說集《驛運》被列入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系列出版?!扼A運》的出版不僅擴大了白平階在國內文壇的影響,也使國內文學界反過來關注以《驛運》為代表的、具有現(xiàn)代性特征的“新云南”文學創(chuàng)作,可以看作是抗戰(zhàn)時期的云南文學謀求現(xiàn)代轉型的一次成功嘗試。

沈從文著意扶持白平階、李寒谷等云南青年作家,固然是因為扶持文學青年的一貫態(tài)度,更是因為對他們作品獨特題材的看重。李寒谷善寫故鄉(xiāng)麗江雪山腳下的村寨生活,作品聚焦古老山村在時代風云沖刷下激起的種種波瀾;白平階則與時代聯(lián)系得更為緊密,把“天末遐荒”的西南邊陲放在抗戰(zhàn)的大背景下細細審視其“變”,又在變化中折射出邊陲底層人民人性中不變的“熱力”與美好。沈從文看重這些作品,正因為這些作品以“個別”的不同側面和角度,展現(xiàn)了處于轉型期的云南文化的豐富細節(jié)。從來到云南的第一天,沈從文就認為云南“應當是個發(fā)展文化藝術最理想的環(huán)境”[8],之后也多次向學生表示云南“有的是豐富的自然環(huán)境,有的是廣大荒漢的鄉(xiāng)野,待你們去探集,發(fā)掘,研究,參考,墾植”[9]。從這個意義上說,沈從文對云南抗戰(zhàn)文學活動的鼓勵、對云南青年作家的教育與扶植以及對“新云南”文學作品的向外推介,正是基于某種“情感認同”——對云南文化既有資源的珍視和將來發(fā)展的期待,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正處于現(xiàn)代轉型期的云南文化所進行的一種積極“發(fā)掘”與辛勤“墾植”。

注釋:

①時年24歲的周輅是云南峨山人,從1935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此時正在昆明的云南昆華藝術師范學校(即“藝師”)戲劇電影科學習,是抗戰(zhàn)時期云南文壇比較活躍的青年作者。

②這篇文章在《沈從文全集》(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中沒有收錄,敘事詳備的《沈從文年譜(1902—1988)》(吳世勇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中也沒有涉及,當屬筆者發(fā)現(xiàn)的一篇沈從文佚文。

③如白平階小說《神女》發(fā)表于1939年8月12日《中央日報·平明》第57期上,而此時的“平明”正是由鳳子負責編輯的。

④《金壇子》經沈從文發(fā)表后,又被《香港南華早報》譯成英文刊出,可見沈從文的推薦之效。

[1]徐嘉瑞. 看了藝師公演《雷雨》以后[N]. 云南日報,1938-07-24(4).

[2]沈從文. 看雷雨[N]. 云南日報,1938-07-10 (4).

[3]沈從文. 沈從文的來信[J]. 文藝季刊,1937,1(1)9—10.

[4]沈從文. 談到寫作[J]. 警鐘,1941(5):3—4.

[5]馬子華. 馬子華復函[M]//張汝德, 劉紹彬. 蕚香蕊實亦芬芳——文學名家給彭氏兄弟書簡評點.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79.

[6]編者前言[J]. 世界文藝季刊,1945,1(1):1—3.

[7]本期撰者[J]. 今日評論,1939,1(23):14.

[8]沈從文. 1980年10月16日復彭荊風[M]//沈從文全集(第26卷). 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164.

[9]知魯. 沈從文先生會見記[N]. 民國日報,1939-03-10(4).

Shen Congwen’s Contributions to the Yunnan Literature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Focus on the Personal Contacts

WANG Jia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Faculty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Kunming 650500, China)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Shen Congw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 Yunnan, and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Yunnan literature with personal contacts based on feelings of identity. He associated with literary youth of Yunnan, and his interview and impressions of the drama performing which published in the Yunnan Daily encouraged these young people greatly. He made special literature education to Yunnan literary youth with letters, and he helped Hui tribe writer Bai Pingjie to publish his works and to build a literary reputation in the china. As a result, Shen Congwen promoted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Yunnan literature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Shen Congwen; Yunnan literature; personal contacts

2016-03-08

王佳(1978— ),女,云南昆明人,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I206.6

A

2095-7408(2016)04-0047-05

猜你喜歡
文學青年抗戰(zhàn)時期文壇
抗戰(zhàn)時期的“跑警報”
抗戰(zhàn)時期的周恩來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抗戰(zhàn)時期間諜劇綜論
ON THE TRAIL OF THE CHINESE HIPSTER
漢語世界(2015年2期)2015-01-18 02:44:03
論《文學青年》的作家群體
第三只眼看文壇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8:59:51
第三只眼看文壇
小說月刊(2014年3期)2014-04-23 08:58:19
第三只眼看文壇
小說月刊(2014年4期)2014-04-23 08:52:15
第三只眼看文壇
小說月刊(2014年9期)2014-04-20 08:58:02
論抗戰(zhàn)時期中美空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
軍事歷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42
丹巴县| 湖南省| 嘉黎县| 邮箱| 盈江县| 中山市| 应用必备| 安乡县| 获嘉县| 措勤县| 东山县| 班玛县| 西华县| 江陵县| 武宣县| 吐鲁番市| 乐平市| 泰和县| 高青县| 新平| 洛浦县| 东乌| 乐至县| 汤阴县| 黔江区| 含山县| 洛浦县| 得荣县| 突泉县| 长武县| 东莞市| 敦化市| 句容市| 平武县| 张家口市| 峨眉山市| 墨玉县| 乐亭县| 拜泉县| 万荣县| 满洲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