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和之道:《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jīng)》思想研究

2016-04-13 08:29:33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7期

王 玲 霞

(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210023)

中和之道:《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jīng)》思想研究

王 玲 霞

(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210023)

摘要:“中和”作為中國哲學的核心范疇是儒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短隙葱`寶中和經(jīng)》是《道藏》內(nèi)唯一一部以“中和”命名的道經(jīng),它在繼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對“中和”思想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以中和之道作為理論根基,通過中和之德的表現(xiàn)形式,將其所蘊涵的“中和”思想運用于道教的神仙信仰、宗教修行,并把“中和”由形上存在轉(zhuǎn)而通過具體的修行科戒來實現(xiàn)對中和之道的追求。

關(guān)鍵詞:《中和經(jīng)》;中和之道;中和之德;中和之科

一、《中和經(jīng)》創(chuàng)作時間及出處問題

《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jīng)》簡稱《中和經(jīng)》,撰人不詳,創(chuàng)作時間不確定。現(xiàn)存于《正統(tǒng)道藏》太平部(1988年版第24冊第694—697頁)。從經(jīng)名看與《太上洞玄靈寶升玄內(nèi)教經(jīng)》(簡稱《升玄經(jīng)》)中卷七《中和品》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此經(jīng)在《正統(tǒng)道藏》中已佚,僅存有《太上靈寶升玄內(nèi)教經(jīng)中和品述義疏》(簡稱《述義疏》)一卷。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及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認為,《中和經(jīng)》摭取自《太上洞玄靈寶升玄內(nèi)教經(jīng)》(簡稱《升玄經(jīng)》)第7至8卷《中和品》,屬于靈寶系諸經(jīng),出于六朝;《述義疏》則應出于唐代。

筆者在對《中和經(jīng)》及《述義疏》的文本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中和經(jīng)》文字古樸,內(nèi)容純粹,保持著早期道教典籍的特點;《述義疏》中所謂“夫《中和經(jīng)》者,蓋是登真之妙訣,入道之要方;理貫重玄,義該雙遣”[1]706,所強調(diào)的“重玄”、“雙遣”之旨在《中和經(jīng)》中并未體現(xiàn)。目前,學界關(guān)于《中和經(jīng)》與《中和品》關(guān)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觀點:朱越利認為《中和經(jīng)》為《中和品》的一部分,即先品而后經(jīng)[2]42。盧國龍《中國重玄學》則認為《中和經(jīng)》出世前,而《升玄經(jīng)》之《中和品》是編造者取其文為一卷而成[3]。王宗昱在《〈道教義樞〉研究》中認為“《中和品》的淵源可遠溯至《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jīng)》(簡稱《戒科經(jīng)》),后者先是演變?yōu)槟壳按嬗凇墩y(tǒng)道藏》中的《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jīng)》,然后再演變?yōu)椤渡?nèi)教經(jīng)·中和品》,并將《中和經(jīng)》歸于天師道而非靈寶經(jīng)教”[4]162-166。劉屹則對《戒科經(jīng)》《中和經(jīng)》《中和品》的文本內(nèi)容進行了詳細對照,進一步指出:《中和經(jīng)》乃是《中和品》所依據(jù)的底本,而非《戒科經(jīng)》;《中和經(jīng)》的創(chuàng)作時間當定位于《戒科經(jīng)》和《中和品》之間,大約在南北朝后期,6世紀后半期,早于《升玄經(jīng)》;《中和經(jīng)》僅從名稱上象征著天師道與靈寶教法的融合的開始,《中和品》則將這種融合從內(nèi)容上大大地推進。[5]148-167

另外,通過南朝陸修靜所修的道經(jīng)目錄,亦可對《中和經(jīng)》的創(chuàng)作時間進行推估。他在公元437年和471年所撰《靈寶經(jīng)目序》、《三洞經(jīng)書目錄》中的靈寶經(jīng)目錄部分均未提及《中和經(jīng)》,也不見于南朝梁550—559年成書的《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誡儀范》中的《靈寶中盟經(jīng)目》。由此可見,《中和經(jīng)》不屬于“古靈寶經(jīng)”系列,其創(chuàng)作時間應在公元550年之后。依據(jù)《中和經(jīng)》創(chuàng)作時間早于《升玄經(jīng)》的結(jié)論,結(jié)合學界考定《升玄經(jīng)》創(chuàng)作時間為公元570—579年,故可將《中和經(jīng)》的創(chuàng)作時間推估至公元550至570年之間。

二、 “中和”及《中和經(jīng)》的“中和”之義

(一)早期道家道教之“中和”

“‘中和’是認識和講究關(guān)于天地人協(xié)調(diào)和諧的、含意廣泛豐湛的哲學思想范疇,也是取得主客觀理想境界、狀態(tài)的一種標志?!盵6]“中和”是中國哲學的核心范疇,中和思想是儒家和道家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的“中和”思想從仁義角度強調(diào)“持中”和“節(jié)度”的自我克制:“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即通過心性來認識和對待客觀事物,站在社會倫理的立場上,從內(nèi)在情感和外在行為兩方面追求不偏不倚的適度而正確的中間范疇,以達到“無可無不可”的理想狀態(tài)。

道家在先秦時期已有關(guān)于“中”與“和”的論見,主要表現(xiàn)為萬物與“道”之間的關(guān)系?!暗馈笔堑兰业澜痰睦碚摶A(chǔ),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42章,以下引用只標注章數(shù))。從本體上看,道是天地人萬物得以存在的本源,是一切有形之體的無形存在;同時又表現(xiàn)為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独献印吩唬骸疤斓刂g,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數(shù)言窮,不如守中?!?第5章)“守中”意為持守中虛,即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tài), 象征著對虛靜無為之道的持守。所以,“守中”即是守道。《老子》又強調(diào)道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51章),它生成萬物,存在于萬物之中卻不主宰、不占有萬物,任其自然地生長發(fā)展?!笆刂小眲t進一步體現(xiàn)為尊重萬物存在之多樣性,持守其自然而然的本然狀態(tài),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的原則。王弼注釋為“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7]66。在王弼看來,“道法自然”則意味著不違背萬物之本然狀態(tài),這樣即為“守道”,持守道之本性,即老子所言之“守中”。道教的“中和”思想就是以“法自然”為內(nèi)核的,崇尚“中和”便是以“順應自然”“無為虛靜”為節(jié)度和準則,以達到修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與道合真的美妙境界。在《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中,河上公對老子關(guān)于“守中”內(nèi)涵的詮釋已從“道”的形上層面下延至修身、治國的原則。例如,“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河上公注為:“甚謂貪淫聲色,奢謂服飾飲食,泰謂宮室臺榭。去此三者,處中和,行無為,則天下自化?!盵8]119修身應該對行為有所節(jié)制和限度,治國應愛惜民財?!痘茨献印ぬ┳逵枴吩唬骸肮蚀笕苏撸c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故圣人懷天氣,抱天心,執(zhí)中含和,不下廟堂而衍四海,變習易俗,民化而遷善,若性諸己,能以神化也?!盵9]1378可見,《淮南子》不僅認為“中和”是天地萬物產(chǎn)生的根據(jù),而且已將“中和”作為社會生存、個人命運及行為的準則。

道教創(chuàng)立之初即將“中和”作為思想之要,是早期道教神學理論的組成部分。在早期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老子想爾注》中均有關(guān)于“中和”思想的論述?!短浇?jīng)》在道氣論的基礎(chǔ)上將 “中和”視為由陰、陽之氣合和而成的氣的存在,成為共同生養(yǎng)萬物的三氣之一?!瓣庩栂嗟茫欢鵀楹?,與中和氣三合,共養(yǎng)凡物,三氣相愛相通,無復有害者?!盵10]148并將此思想貫通到天地人萬物之中,使“日月星”、“山川平地”、“父母子”、“君臣民”等都蘊涵“中和”之意?!瓣庩栒?,要在中和。中和氣得,萬物滋生,人民和調(diào),王治太平?!盵9]20道教認為從宇宙萬物到社會倫理皆強調(diào)通過“中和”以達“太平”之世,并將作為存在的第三種融合陰陽的“氣”——“中和”視為萬物得以運化施生的關(guān)鍵之所在。故“在《太平經(jīng)》里,‘中和’可以理解為一種方法、因素和原則,致使天、地、人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相通的關(guān)系;而《太平經(jīng)》所關(guān)注的就是如何建立這種‘中和’的理想狀態(tài),從而建立起‘太平’和‘太和’的時代”[11]。《老子想爾注》不僅繼承了《太平經(jīng)》的“中和”思想,而且有所發(fā)展?!独献酉霠栕ⅰ吩唬骸暗蕾F中和,當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違道誡……道也。人行道,不違誡,淵深似道?!盵12]7“不如學生,守中和之道?!盵12] 8將“中和”發(fā)展為合于道的體現(xiàn)和準則,并納入早期道教的戒律之中?!独献酉霠栕ⅰ氛J為不守“中和”即是違道而行,是對道教戒律的違背,是對宗教修行的阻礙,從而將形上的“道”通過宗教化,使戒律充滿神圣性而被敬畏和遵從。

(二)《中和經(jīng)》的“中和”之義

南北朝前期,佛道兩教之間已有圍繞華夷問題開展的論爭,到了南北朝后期,此現(xiàn)象仍時有發(fā)生,并產(chǎn)生了一些著作,如顧歡的《夷夏論》、道安的《二教論》、甑鸞的《笑道書》等。據(jù)《古今佛道論衡》記載,道教在論辯之中常常處于劣勢,這就刺激了教內(nèi)人士借鑒吸收佛教思想來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因此,南北朝后期到隋唐之際,道教經(jīng)籍的理論性和思辨性有顯著提高,試圖通過對道性的探討,為得道成仙尋找內(nèi)在的依據(jù)。而大致出于同時期的《中和經(jīng)》卻顯得不同,它強調(diào)通過中和之德修中和之科以達中和之道的思想,更多地表現(xiàn)為對《太平經(jīng)》和《老子想爾注》等經(jīng)典中蘊涵的“中和”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中和經(jīng)》的“中和”思想是建立在“道”的基礎(chǔ)之上的?!暗乐氪螅斓?,變化神炁,布散八極之外,內(nèi)潛毫毛之中,生育萬物,制御諸天,統(tǒng)攝百億,大無不覆,小無不入。清虛無為,故能長存;含濁茹穢,故為萬物之母”[1] 697?!暗馈笔怯钪嫒f物的本體,具有無為虛靜之性;它是無限的、恒久的,起到生化萬物的功用。同時,它進一步將“道”作為說經(jīng)戒者加以人格化、神圣化:“大道至尊,高而無上,周圓無外,包含天地,制御眾神”[1] 696, 從而使由本體論角度論述的“道”成為人格化、神性化的道教主神。 另外,將“道”蘊涵的公平性與修道相關(guān)聯(lián),指出:“道之無親,唯與善人。善人者,以致神仙,此非富貴者求而得之,非貧賤者鄙而不達?!盵1] 697“道之無親,唯與善人”是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的繼承和發(fā)展,將道的順任自然、不偏私、不干涉的無為思想與修道成仙相結(jié)合。

《中和經(jīng)》的“中和”思想與其“道”之內(nèi)涵有著緊密聯(lián)系?!爸泻汀笔紫缺憩F(xiàn)為對老子“中和”的繼承,以持守無為虛靜為要旨。其次,吸收了《太平經(jīng)》中和之氣的理論,即將道論與氣論相結(jié)合,從而發(fā)展出自己的中和觀,表達了其特有的“中和”之義?!吨泻徒?jīng)》中講道:“道出自然,先天地而生,名曰無上、玄老、太上,三炁混沌為無上正真之道?!盵1]697據(jù)《云笈七簽》,此三炁由上三氣、中三氣、下三氣分別經(jīng)過“三合成德”而化生,分別稱為無上、玄老、太上[13] 18?!叭铣傻隆斌w現(xiàn)了道與炁之間的關(guān)系。按照《中和經(jīng)》思想中“道以中和為德”的主旨而言,正是經(jīng)過道與炁的“中和”才最終形成無上、玄老、太上三炁的。而“道出自然”中的“自然”即自然而然、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混沌狀態(tài),它承自老子的“道法自然”(第25章)。道就是“自然”,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道由混沌的自然狀態(tài)生出無上、玄老、太上三炁,“三炁混沌”指無上、玄老、太上三炁對自然而然之道的復歸,可謂之“無上正真之道”。這里的中和之氣雖未像《淮南子》《太平經(jīng)》所強調(diào)的作為三氣之一的中和之氣對于化生萬物、天地人、日月星、君臣民等的絕對重要性,但仍強調(diào)“中和”對道與炁之關(guān)系。最后,它還吸收《老子想爾注》提出的“中和之行,不諱道之中和”的修道思想,由此而為其所倡行的中和之德和中和之科奠定理論基礎(chǔ)。

三、《中和經(jīng)》的中和之德

道作為形而上的宇宙之道和人身體驗之道,在創(chuàng)生活動中內(nèi)化為形下萬物的自然屬性,就是德。我們一般把《老子》思想中道與德的關(guān)系看做道是體,德是用;道是本,德是末; 同時又反復強調(diào)結(jié)合中國哲學體用一如、本末不二的關(guān)系來對道與德進行認識?!吨泻徒?jīng)》從中和之道發(fā)展而來的中和之德、中和之科可以看做道在不同層面的不同言說,不論是中和之道、中和之德還是中和之科,都是以道為本體的,是道之體現(xiàn)。

正如胡孚琛、呂錫琛所說的,道學中的德,就是以“中和”為特征的。[14] 69《中和經(jīng)》開篇就提出“道以中和為德,以不和相剋”[1] 694的思想主旨,認為中和之德對天地萬物及人類的影響是至關(guān)重要的,并從天地、國家、室家三方面進行論述:“是以天地合和,萬物萌芽,華果熟成;國家合和,天下太平,萬物安寧;室家合和,父慈子孝,天垂福慶。賢者深思念之,豈可不和。天地不和,陰陽失度,冬雷夏霜,水旱不調(diào),萬物乖性,華英焦枯;國家不和,群臣相詐,強弱相凌,夷狄侵境,兵刃交錯,天下擾攘,民不安居;室家不和,父不慈愛,子無孝心,大小忿爭,更相怨望,積怨含毒,鬼神錯亂,家致敗傷。此三者之殃,由不和故也。”[1] 694“合和”即中和,是形上之道內(nèi)化為萬物生成、家室和睦、國家安平的“德”,源自于中和之道。它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包括宇宙萬物、國家治平及社會倫理等方面?!吨泻徒?jīng)》認為,天與地、國與家、父與子之間的關(guān)系只有合于道才能達到中和之德,而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是人們修行善念的內(nèi)在力量,是建立在“道論”的哲學基礎(chǔ)之上的?!吨泻徒?jīng)》指出,若能做到致中和,也就是德合道,即可“體定神安,喜怒不介于心,惡言不發(fā)于口,丑聽不聞于耳,色利不視于目,貪欲不專于心”[1] 694。并且詳細描述了修道之人達到中和之德的要求?!吨泻徒?jīng)》指出:“奉道不可不勤,事師不可不恭,事親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己身不可不寶,教戒不可不從,同志不可不親,外行不可不改,虛實不可不明,言語不可不慎,禍不可不防,明者不可不問,愚者不可不教,仁義不可不行,施惠不可不作,孤弱不可不恤,貧賤不可不濟,厄者不可不度,惡事不可不避,色欲不可不絕,財利不可不遠,惡人不可不化?!盵1] 694-695也就是說勤奉道、恭事師、孝事親、忠事君、寶己身、從教戒、親同志、改外行、明虛實、慎言語、防災禍、問明者、教愚者、行仁義、作施惠、恤孤弱、濟貧賤、度厄者、避惡事、絕色欲、遠財利、化惡人等是《中和經(jīng)》提出的奉道修行者是否達到中和之德的評判準則,強調(diào)人應將“道”之意志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信念,在內(nèi)心樹立中和之德的意識,通過科戒的形式使之成為指導修道的外在表現(xiàn),成為外在的約束力量。

賢者對“道”的信仰敬畏、對修道的追求、對“功能自立,身與天通,福流子孫”[1] 695的期盼,是修道者實現(xiàn)中和之德的動力和追求。中和之德主要是通過對“道”的歸復來實現(xiàn),即持中守靜,順任自然。冥合于道方能實現(xiàn)中和之德,反之則被視為“不知應合于道”的愚者。因此,《中和經(jīng)》才會反復出現(xiàn)“學者當勉力勤行也”[1]696的警告,守道、具備中和之德才是賢者當為之事。故此,《中和經(jīng)》通過具體的科戒條目來告訴修道者應如何履行才能達于中和之德。

四、《中和經(jīng)》的中和之科

道教通過“致中和”曉諭立德和明道的途徑,以達到對道的回歸?!吨泻徒?jīng)》中主要通過闡述修道者應遵守“道言”的科戒內(nèi)容即中和之科來作為致中和的途徑?!吨泻徒?jīng)》提出奉行教戒的得道品位共三種,即“凡受教戒,奉而行之,上得神仙,中得倍壽,下得延年,而不橫夭”[1] 695。值得注意的是,《中和經(jīng)》明確指出:“賢者何不修善以反長生乎?雖不及中德,當修下德,治身世間,斷絕愛欲,反俗所行,則與道合?!盵1] 695它雖肯定修道成仙是可以實現(xiàn)的,但對于一般的賢者而言,成仙和長生是遙不可及的,奉守科戒修三品中的下德則是人人可得的?!吨泻徒?jīng)》中提到的修道品階說與劉宋時《陸先生道門科略》(簡稱《道門科略》)的說法大體一致,不同的是在《道門科略》中得三品所強調(diào)的是“首過”[1] 779-780,而《中和經(jīng)》進一步具體化地將科戒作為中和之科的主要內(nèi)容和“中和”的主要途徑。

首先,針對所有修道奉戒者提出修中和之科的具體要求,即“五戒”。具體內(nèi)容為:“一不得淫泆不止,志意邪念,勞神損精,魂魄不守,正去邪前,疾病害人。二不得縱情喜怒,積怨發(fā)憤,揚聲罵詈,誓盟無端……。三不得妄含毒害,嫉妒于人,常懷惡心。心為五藏之主而專憂喜事。此一神不安,諸神皆怒,怒則相剋,最不可犯。犯之不止,其殃害己。四不得穢身長濁,飲酒迷亂,變易常性,任情無防,不知官禁為惡,不知君父為尊,罵詈無端,反逆不順。故天降其殃,身受禍患。五不得貪求財貨。財貨糞土,隨時而用……”[1] 695淫泆不止、縱情喜怒、妄含毒害、穢身長濁和貪求財貨等是違背中和之德的行為方式,因此《中和經(jīng)》認為,若不服從“五戒”,則會“有履冰之險,蹈空之危,大命傾矣”[1] 695?!拔褰洹笔恰爸泻椭馈痹诳平浞矫娴谋憩F(xiàn),是神圣化的存在。想要達到中和之德,需做到服從“五戒”?!吨泻徒?jīng)》以此判定賢者是否具備中和之德,是否能夠與道不二,歸于道。另外,《中和經(jīng)》明確指出:“險敗而欲悔,定罪而稱善,過以滿積,天道不救”[1] 695。對于立志修道的賢者而言,“五戒”是必須遵守的戒條,應時時保持警醒。這里通過強調(diào)“五戒”的不可違背性,突顯中和之科作為宗教科戒的神圣性和敬畏感。

其次,正心守念,在事勤修。《中和經(jīng)》指明人與道的關(guān)系:“人不念道,道不念人。人之如魚,得水而生,失水而死。道之去人,何望久生乎?”[1] 696以此形象譬喻人與道的關(guān)系,人若想延年無禍,應保持合道守中的心念,方能不違道。但現(xiàn)實之中卻存在著“雖知道尊,而欲奉之,其所施行,與俗不別”[1] 696的現(xiàn)象,并指出“諸如此輩雖系名奉道,望道擁護,道不救也”。不能做到正其修道之心,守其修道意念,僅是功利性地奉名行道,則不可能達到合于道的境界。這樣,中和之科的性質(zhì)得到進一步延伸,它從外在的行為要求引申至內(nèi)在心性的守護即正心守念上來。

那么,在正心守念的基礎(chǔ)之上應該如何勤修呢?《中和經(jīng)》又根據(jù)修道群體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對于賢者而言,應該“進修后善”,在做到存思于道、精勤修善、不違正真、服從教戒的基礎(chǔ)上,還應“見人有失,轉(zhuǎn)相勸誡,相教作善”,“若見人有疾病,當相救助,急緩相恤。不得以智欺愚,先乘威縱暴,假讬神鬼,恐嚇愚人。或有小知,稱名自大,輕忽于人,更相疑訾,背向調(diào)論”[1] 696。即在遵從“五戒”的外在要求和正心守念的內(nèi)在約束的共同作用之下教人為善,救助他人;對他者不存貴賤愛憎之二心,如“道”般一視同仁,不偏愛、不僧惡。對于不曉書疏卻一心向道者而言,《中和經(jīng)》指出:“若男女不曉書疏者,專心好道,可就明者聽誦經(jīng)戒,會靜舍中;亦可堂上灑掃清潔,整飾容儀,體安神靜,精心明聽?!盵1] 696做到不嘩言逸語、不游心他念等,堅持精勤不怠,“必當受福,天官吏兵自來護之,攘卻眾殃”[1] 696,亦可延年。不論是賢者還是“不曉書疏者”,通過適合自己的修道方法和步驟,行中和之科,在事勤修,能夠做到“能專好樂,精誠思念,修身行善”[1] 697,具備中和之德,那么“則合道矣”[1] 697。

五、結(jié)語

《中和經(jīng)》以“道”論為基礎(chǔ),繼承老子持中道、守虛靜、無為自然的中和思想,并結(jié)合《太平經(jīng)》和《老子想爾注》對“中和”的發(fā)揮,最終由形上的中和之道貫通至形下的中和之科,從抽象理論發(fā)展到具體的科戒要求,用以指導信教者的修道實踐。它以中和之道為基點,發(fā)展出中和之德和中和之科兩大部分,以“道以中和為德”[1] 694表明全經(jīng)思想主旨,通過中和之科的科戒規(guī)范約束修道者的行為品性,使其具備中和之德。它是指引人處事及修行的智慧之炬,使修道者可以在陰陽不息、變動不居的“道”中領(lǐng)悟運化萬物之契機,通過“法自然”使修道行為合于道,從而得以延年。另外,《中和經(jīng)》除了強調(diào)科戒作為中和之科的重要性之外,又有所發(fā)展。它提出正心守念的思想,認為在遵從科戒的同時,應做到正心守念,精誠專道,將“行”與“心”相結(jié)合,共同作用于修身明道。這一思想與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時期道教理論由關(guān)注宇宙本體向內(nèi)在心性的轉(zhuǎn)變相契合,而到宋元之際的李道純已將“中和”拓展為融合佛儒煉養(yǎng)內(nèi)丹的重要思想。由此可知,《中和經(jīng)》的內(nèi)容雖然主要是對早期道經(jīng)的繼承,但其以中和之道發(fā)展出來的中和之德及中和之科包涵的思想內(nèi)容、修道要求以及將科戒與內(nèi)在心性相結(jié)合的修習方法,對于研究南北朝后期道教理論、科戒等的發(fā)展有一定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道藏:第24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3]盧國龍.中國重玄學[M].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4]王宗昱.《道教義樞》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劉屹.經(jīng)典與歷史——敦煌道經(jīng)研究論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李養(yǎng)正.略論道教的中和思想[J].中國道教,2009(5).

[7]老子道德經(jīng)注[M].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

[8]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華書局,1993.

[9]新編諸子集成·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0]王明.太平經(jīng)合校[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1]黎志添.《太平經(jīng)》的“中和”思想:人類對于自然疾病的責任[C]//安樂哲,主編.道教與生態(tài):宇宙景觀的內(nèi)在之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

[12]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3](宋)張君房.云笈七簽[M].北京:中華書局,2003.

[14]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高建立】

收稿日期:216-02-18

作者簡介:王玲霞(1984—),女,河南滎陽人,博士生,主要從事道教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B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600(2016)07-0004-05

宁津县| 武乡县| 伊春市| 沁水县| 宜宾市| 林口县| 乡城县| 辛集市| 都昌县| 柞水县| 顺义区| 政和县| 师宗县| 农安县| 马鞍山市| 陆河县| 当雄县| 靖州| 手机| 大方县| 曲松县| 合川市| 永康市| 赤峰市| 海盐县| 铁岭县| 阿拉善左旗| 武平县| 定兴县| 蒙山县| 孝义市| 正安县| 凉城县| 濮阳县| 敦煌市| 大安市| 横峰县| 井研县| 什邡市| 和平县| 威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