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榮 晉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老子論管理主體的“無為”品格
葛 榮 晉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摘要:老子針對春秋末期儒家、法家和兵家的“有為而治”的弊端,提出了“無為而治”的管理之道,認為能認識自己的不足、戰(zhàn)勝自己的缺點、管理好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管理者的成功與失敗,主要決定于自己能否戰(zhàn)勝自己,能否管好自己。因此,管理主體只有通過道德修養(yǎng),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無為”品格,才能成功地實施“無為而治”的管理之道。
關(guān)鍵詞:老子;《道德經(jīng)》;無為
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jīng)》第33章)意謂能戰(zhàn)勝別人者,才是最有力量的人;能認識自己的不足、戰(zhàn)勝自己的缺點、管理好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管理者的成功與失敗,主要決定于自己能否戰(zhàn)勝自己,能否管好自己。因此,管理主體只有通過道德修養(yǎng),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無為”品格,才能成功地實施“無為而治”的管理之道。
一
老子大力提倡“無為而治”的管理之道,是針對春秋末期儒家、法家和兵家的“有為而治”的弊端提出來的。
(一)老子針對儒家“以德治國”的倒退性和混亂性,從道德層面提出了一針見血的批評,指出:“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jīng)》第18章)儒家所謂“仁義”“孝慈”“忠臣”等,都是大道廢棄、“家庭不和”、“國家混亂”的社會病態(tài)現(xiàn)象?!肮适У蓝蟮拢У露笕?,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簿,而亂之首?!?《道德經(jīng)》第38章)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德目,都是道德虛偽和社會倒退的禍源。所以,只有“絕仁棄義”,方可“民復(fù)孝慈”(《道德經(jīng)》第19章)。從政治層面,老子進一步批評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道德經(jīng)》第75章)“民之饑”、“民之難治”、“民之輕死”,都是“以其上之有為”所造成。因此,老子認為只有以“無為”代替“有為”,方可回歸于理想的“大道”社會。
(二)老子針對法家的“以法治國”的弊病,從政治層面指出:“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經(jīng)》第58章)在這里,老子不但充分肯定“其政悶悶,其民淳淳”的“以道治國”的成功,而且還深刻地揭露了法家“以法治國”的“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的社會惡果。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57章中從社會層面進一步指出:天下君主禁令越多,而民越陷于貧窮;民多銳利武器,國家越陷于混亂;人的技術(shù)越奇巧,邪物越容易滋起;法令越森嚴,盜賊就易多有。在老子看來,春秋時期出現(xiàn)的民眾貧窮、邪物滋起、盜賊多有等罪惡現(xiàn)象,都是“以法治國”所造成的社會弊病。
(三)老子針對兵家的“以智治國”的虛偽性,評論道:“智慧出,有大偽?!?《道德經(jīng)》第18章)認為人越聰明,社會虛偽就越嚴重。“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jīng)》第65章)民眾之所以難治,是因為統(tǒng)治者智巧心機太多。所以,以智巧心機治國,是國家的災(zāi)禍;不以智治國,反而是國家的幸福。因此,老子指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道德經(jīng)》第65章)古之得道之人,不是教誨民眾以智巧心機治國,而使民眾復(fù)歸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道德經(jīng)》第19章)的人生境界。
二
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在治國理念上,他們都不同于西方學者由外向內(nèi)的價值取向,而是遵循中國“內(nèi)圣外王”的管理模式。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54章中指出:“修之于身,其德乃豐;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敝挥型ㄟ^自身修養(yǎng),使管理主體具有真實高貴的“無為”道德品質(zhì),才能立足于“修身”,逐步地將道德推廣到家、鄉(xiāng)、邦、天下,對外實施王道政治。所以,老子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jīng)》第57章)這里所謂“無為”“好靜”“無事”“無欲”,都是圣人經(jīng)過自身道德修養(yǎng)而使其內(nèi)心必備的四種“無為”美德。只有管理主體具備“四無”美德,提倡“以正治國”,方可達到“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樸”的人生境界。這里所謂的“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樸”,都是由管理主體四種“無為”品格所造成的理想社會狀態(tài)。由此可見,管理主體的“無為”品格,是造就民眾“自然境界”的精神動力,也是老子所期盼的“以正治國”( 《道德經(jīng)》第57章)的管理之道。
三
管理主體的四種主要“無為”品格,現(xiàn)在分別解讀如下:
(一)“無為”一詞在《道德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過13次。有人從字面意義上看,“無為”就是“不作為”,是一種什么都不干的懶漢哲學。這顯然是誤解。在老子看來,“無為”是指管理者不任意妄為,不胡作非為,不瞎折騰,而是順著百姓的自然人性而為之?!笆ト顺o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jīng)》第49章)意思就是說不可從一己之私出發(fā),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于民眾,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jīng)》第3章)的目的。什么是“無為而治”呢?《道德經(jīng)》第2章云:“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至少有兩個主要含義:一是“處無為之事”。有道之人不恣意處事,而是順著自然人性,從旁輔助,從不強作妄為,而是以“無為”態(tài)度處事。二是“行不言之教”。由于心懷私利和主觀專斷,在人世間往往引起無休止的言辯紛爭。所以,有道之人以“不言”態(tài)度行教于世,大力提倡行重于言、稀言貴于多言,這是符合“天道”原則的 。
(二)“好靜”即是追求心靈虛靜。在《道德經(jīng)》第26章中,老子深刻地認識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的道理。在《道德經(jīng)》第61章中,他以柔雌為例,指出:“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不管是水居于天下交匯之地,還是圣人居于柔雌之位,他們之所以常以柔靜戰(zhàn)勝強雄,就在于能夠做到柔靜而謙下。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16章中指出:“致虛極,守靜篤?!北M管外界事物妄動紛紜,而最終必然返回到“動”之靜根。所以,圣人應(yīng)堅持清靜之道。在《道德經(jīng)》第45章中,老子進一步指出:“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闭驗榍屐o能克服躁動,寒冷能克服暑熱。所以,圣人必須具有清靜美德,方可“為天下正”。如何才能使人心“好靜”?《道德經(jīng)》第39章云:“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敝挥幸詿o名之樸根絕私欲,躁動的心靈方可自然虛靜,混亂的世界才會自然穩(wěn)定。
(三)“無事”即是“事無事”(《道德經(jīng)》第63章),“無事”與“無為”是同一意義的概念?!笆ト颂師o為之事”,即圣人以“無事”當做“事”?!盁o事”即是無擾攘之事。在老子看來,“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經(jīng)》第48章)“取”與“為”通,河上公釋曰:“取,治也。”治理天下,要求時常清靜不擾攘。如果“其政察察”,即政事繁苛,為政者就無資格治理天下。只有“以無事取天下”,才是“以正治國”( 《道德經(jīng)》第57章 )的道理。
(四)“無欲”即是“少私寡欲”(《道德經(jīng)》第19章)之意。《道德經(jīng)》第3章云:“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币馑际钦f不標榜賢者的聰明才能,才能使民眾不爭功名利祿;不珍貴稀有的財貨,才能使民眾不偷盜;不顯耀貪欲的事物,才能使民眾心靈不被擾亂。所以,圣人治國,使民眾“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就可以達到使“無知無欲”的“民自樸”的人生境界。老子《道德經(jīng)》第80章所描繪的“小國寡民”社會,就是“民自樸”的理想王國。
【責任編輯:高建立】
收稿日期:2016-05-12
作者簡介:葛榮晉(1935—),男,河南濟源人,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道家哲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600(2016)07-0001-03
[莊子·道家·道教研究]
[主持人按語]
炎炎夏日,政商領(lǐng)袖們最適合來欣賞葛老師這個常說常新常清涼的話題,把體驗無為無不為的妙用兌現(xiàn)為政經(jīng)效益。是啊,歸你管的人與你一樣,也是人,自由平等的人。順其自然就是尊重他人,自然實即他然。葛老師常誨人以低調(diào)做人高調(diào)做事之道,記住這一點,就算沒白來,大熱天兒的!
王玲霞和李幫、蔣波都研論道教,家是儒而鄉(xiāng)是道,家鄉(xiāng)一詞是個儒道兩家的互補。在鄉(xiāng)村熟人社會沉淀了幾千年的可大可久的中華智慧,就是儒釋道多元開放的中和之道。王玲霞對天地位而萬物育的中和之道,論之甚詳;儒家一進城就像法家的幫工,體制內(nèi)嘛!論釋道,說儒法,李幫是也。漢家名臣東方朔是個機智幽默的能人,蔣波細繹他在道教譜系中的地位,是個有趣的話題。青年才俊是大中華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從根部頑強遒勁地長,開鮮花、結(jié)碩果,不日可期也。我在秋天等你!
今天這個舞臺上的東方中華一側(cè)是葛爺爺和三位年輕學者,另一側(cè)是英國、以色到的兩位先生!
康思藤先生的賓相是郭晨。西方一神教商業(yè)文明上世紀逐漸發(fā)現(xiàn)了確定性的局限,思藤先生于是便即時在《莊子·齊物論》中發(fā)現(xiàn)了在語言與本體中大有深意的不確定性的啟迪性,且將這理解擴展到莊子的許多相關(guān)文本;若曰確定性的基礎(chǔ)是邏輯學的a=a,莊子的相對理念是“半影”。愚以為半影既非柏拉圖的觀念辯證法,亦非黑格爾的本體辯證法,而像中醫(yī)的辨正、物理學的互補,用當今經(jīng)濟創(chuàng)新的話說,便是跨界打劫。難言矣,卻深刻而準確。佩服!
加利亞-帕特-沙米爾先生由梁燕華教授引介。她以膾炙人口的莊周夢蝶為契機,引入許多莊子文本,來解讀好記性不如好忘性。通過對夢的精神分析,引導(dǎo)人們在上帝已死的虛無主義時代,重返東方莊子的渾沌不確定性智慧,這倒與康思藤先生異曲同工了。
謝謝兩位西方朋友!英國、以色列,都地處北緯文明帶,我們同此涼熱,敬祈暑安!歡迎到莊子家鄉(xiāng)來,以茶解暑也好,以熱情溫暖遠朋也罷,同住地球村,不妨多串門!
安繼民丙申年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