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代地域性文體研究的開拓與新創(chuàng)
—評路海洋《社會·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研究》

2016-04-13 05:01:34邢蕊杰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駢文清代古文

邢蕊杰(紹興文理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

清代地域性文體研究的開拓與新創(chuàng)
—評路海洋《社會·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研究》

邢蕊杰
(紹興文理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摘要:路海洋博士的學術新著《社會·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研究》,是一部特色鮮明、具有學術創(chuàng)新意識的清代常州文綜合性研究之作。該著將社會、地域、家族視為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演進相互關聯(lián)、三位一體的大文化背景,認為清代常州文體發(fā)展與該地獨特的人文精神、學術氛圍緊密關聯(lián),家族聯(lián)姻形成的人才宗親關系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師友關系,構(gòu)成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創(chuàng)作群體的集合形式。在三位一體的理論視野內(nèi),作者重點探究了清代常州古文大家的家族文化背景及其創(chuàng)作成就的關系、清代常州駢文興盛的地域人文因素、清代常州駢文群體的風格特征等問題,對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觀照。

關鍵詞:清代;常州;古文;駢文

引文格式:邢蕊杰.清代地域性文體研究的開拓與新創(chuàng)[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3(3):70-73,83.

關于“文學常州”,清人已有比較自足的認識。龔自珍“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1]的感嘆,以及袁枚“常州星象聚文昌,洪顧孫楊各擅長”[2]596的稱贊,都清晰地揭示出清代常州文學人才團聚、文學能量深厚的重要特征。

清代常州詩、詞、文,都有著與眾不同之處。但就實際研究狀況而言,常州文的研究與詩、詞相較,明顯薄弱。既有的清代常州文的研究成果,多以某一文體為著眼點,古文偏盛,駢文的相關論述則較為零散,不夠深入。如《陽湖文派研究》(中華書局1996年)重點探究了清代常州“陽湖派”古文代表作家的理論主張及創(chuàng)作風格等,《清代常州駢文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對清代初期、中期和晚期的常州駢文創(chuàng)作及相關問題進行了有選擇的論析。與之相較,路海洋博士的《社會·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研究》(以下簡稱“路著”)則兼顧古文與駢文,全面而系統(tǒng)地探究了清代常州文的興盛因素、表現(xiàn)特征及其藝術成就,是一部關于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綜合性研究之作。

路著的研究特色,首先體現(xiàn)在有意將古文與駢文作為一個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整體來觀照,并且積極嘗試文學與人文地理學、社會人類學交叉互滲的學術探索,從探究文學與其外部環(huán)境關系切入,綜合審視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的發(fā)展演變,呈現(xiàn)清代地域性文體的主體面貌和鮮明特征。該著在文學研究方法論上具有創(chuàng)新性,其對清代常州散文作家、作品的探討,明顯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文學“本體論—風格論”“作家論—作品論”式分析,而是將作家的理論主張、創(chuàng)作特征、作品藝術風格等與地域人文、及作家的家世、家風、家學等緊密勾聯(lián),開辟了地域性文體研究新的思維空間。

縱觀路著綱目,研究思路清晰而縝密,問題意識鮮明而突出。其清晰性體現(xiàn)于章節(jié)的設置、安排上。全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六章。第一章、第二章致力于理論框架的建構(gòu);第三章、第四章專論常州古文的主要成就;第五章、第六章則重點論述常州駢文的主要成就。各章內(nèi)容明確,環(huán)環(huán)相扣,體現(xiàn)了以理論闡釋為前提進行實證分析的學術思維特征。第三章與第五章的第一節(jié),分別是“清代常州古文創(chuàng)作的總體局面”“清代常州駢文之興盛及其原因”,宏觀分析清代常州古文、駢文創(chuàng)作的整體特征,可視為文體實證研究的小“緒論”,為后文進行個案式文體創(chuàng)作研究建立必要的話語背景,是作者學術思維縝密性的重要體現(xiàn)。路著的余論部分,在結(jié)束對若干清代古文、駢文個案的微觀分析之后,再次回升至宏觀視野,從文體發(fā)展史的角度,討論清代常州古文、駢文的文學史地位及其再研究的學術空間,亦是其構(gòu)思縝密的重要佐證。

問題意識的鮮明性,則體現(xiàn)在作者對研究視角的選擇與分析上。這部論著雖是對清代常州文的綜合性觀照與系統(tǒng)研究,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是要寫作清代近三百年的常州古文與駢文史,因此在緒論部分,作者明確界定了研究的時間范疇、空間范疇、創(chuàng)作主體范疇、文學本體范疇。在宏觀辨析學者對于清代常州文發(fā)展態(tài)勢的各種論述、研究之后,作者敏銳地發(fā)現(xiàn),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清代“陽湖派”的探討,論者多言常州古文的代表作家、常州古文作家群體風格特征,卻較少涉及常州古文家的駢文創(chuàng)作。雖然有學者注意到常州文與地域文化緊密關聯(lián),但缺乏明確而深入的關于清代常州地理人文、家族文化與古文、駢文創(chuàng)作內(nèi)在關聯(lián)的研究。因此,路著努力聚焦于清中期的常州古文與駢文,在社會、地域、家族交叉立體的理論視野中,對特定區(qū)域內(nèi)特定文體發(fā)展的諸種特征進行全方位的透視與探究。

緒論部分的第三節(jié),分別闡述社會、地域、家族三個維度的內(nèi)涵特征,體現(xiàn)了作者的理論自覺性。對這三個參照系—社會、地域、家族,雖然《陽湖文派研究》《清代常州駢文研究》有所關涉,“但尚不夠明確、系統(tǒng),自然更沒有將三者視為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衍進相互關聯(lián)、三位一體的大文化背景,并進而對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進行全方位的透視、觀照”[3]11。作者并沒有將三者簡單視為文體發(fā)展過程中彼此獨立、互相平行的背景因素,而是認為社會經(jīng)濟、政治狀況落實于一定的地域之中,即表現(xiàn)為地域人文精神或?qū)W術氛圍等,地方性學術文化最終承載者則是從屬于一定社會與一定地域的文化家族。作者敏銳地把握住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因何而變的本質(zhì)命題,將所要進行的文體研究置于社會學學術話語體系中,進行了獨到的學術思考。作者認為:“家族是某一地域以至整個社會文化的承載者,地域是家族文化的空間規(guī)定性,社會風氣由以家族為構(gòu)成單位的地域文化風氣交互輻射、共同汰擇孕育而成。而文學創(chuàng)作正是在這樣錯綜復雜的網(wǎng)絡中、立體的坐標中生發(fā)、展開?!保?]14這些觀點,為清代文體地域性研究理論視野的構(gòu)建,提供了清晰明確的思維模式。

作者在后記中曾言,書稿的寫作是“要爬過史志家乘的崇山峻嶺,穿過古文與駢文典故、意蘊的層層迷障,一步一步地接近難以確定的‘重點’;要尋針覓線、穿針引線,進而編織一張與人相異且經(jīng)得起小風微雨吹淋的學術之網(wǎng)”[3]282。過程總是艱辛的,甘苦自知。所幸的是,作者沉積于歲月中的學術努力與探索都透過文字呈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

基于對清代常州文學事實的個性化認知,在研究路徑的具體展開過程中,作者以“地域”“家族”為重,而將“社會”對文體發(fā)展演變的影響融入二者之中,如將社會政治環(huán)境與常州地域人文精神相聯(lián)系,將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與常州文化及常州家族文化相聯(lián)系。以“地域”“家族”為縱橫坐標,探究其對清代常州古文、駢文發(fā)展的影響,是因為地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空間規(guī)定性,地域的自然生態(tài)、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學術氛圍等與文學發(fā)展緊密關聯(lián),這在常州古文與駢文演進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體現(xiàn)得頗為充分。而由常州府文化家族間聯(lián)姻形成的宗親關系,以及因姻親衍生而來的師友關系,則構(gòu)成了常州古文與駢文創(chuàng)作群體的集合形式。以上對三個理論維度的邏輯推演分析,有效地建立了清代常州古文、駢文發(fā)展演變與社會、地域、家族的理論關系,不僅令讀者信服,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其所設定的三個理論維度的充分認知。

作者在對清代常州社會歷史、地域環(huán)境、家族文化進行綜合而全面的研究過程中,既能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能結(jié)合自身的研究視角有所突破,積極致力于建立新的理論體系,開辟新的研究境界。如作者對“家族”維度的理論闡發(fā),以扎實的文獻為基礎,又充分吸取“文學家族學”相關理論,概括總結(jié)了清代常州文化家族的諸種特征。作者把常州地域內(nèi)家族林立、家族內(nèi)人才團聚視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將家族間的各種社會關系闡釋為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發(fā)展的家族文化助力[3]61。由此,作者認為,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的演進史,即是一個江南家族文化與文學互動推進的典型樣本。

尤其令人稱道的是,路著“常州學術”與“常州散文”理論關系的建構(gòu),剝繭抽絲,翔實而新穎。作者先結(jié)合“社會”與“地域”兩個維度進行探究,分析了常州地理生態(tài)、物產(chǎn)狀況,進而探討歷史文化積淀對常州人文群體性格的滲透,將之提煉概括為“浸潤了經(jīng)世意蘊的憨直,一種交織著立德與立功底蘊的常州之風”[3]23,并以“錢一本上疏”“洪亮吉言事”等歷史個案為例,論證了清代常州文人特有的個性與氣質(zhì)。不僅如此,作者特意設立專節(jié)評述清代常州古文家、駢文家在經(jīng)學、史學、算學、經(jīng)濟之學、醫(yī)學等方面的具體成就,并進一步深入探究了清代常州各種學術造詣對古文、駢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關于這一問題,很多清代常州文學研究學者,多論及清代常州經(jīng)學與文學的關系,而較少將之與其他學術造詣結(jié)合加以綜合觀照,進而論析其對文學的影響。路著不僅對清代常州學術如何影響古文取材、立意、用典有較為深入細致的闡發(fā),而且還進一步提出,清代常州各種學術造詣的精神意蘊對文體風格的形成亦有深層滲潤[1]40,而這一點恰是學界已有初步認識但尚未深入闡發(fā)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論題。作者認為,清代常州學術的風格底蘊從整體上而言,表現(xiàn)為兩大特征,“一曰‘實事求是,不偏主一家’;二曰‘致天下之用’”[3]41。這兩種意蘊滲達于文學,則使常州古文與駢文具有博通沉實之格、溫潤雅正之氣、深摯沉麗之風,且因作家性情不同、趣味不同,這三種風格在各家文中又各具特色。本書對學術精神與文學創(chuàng)作關系的探討,不僅深化了人們對清代常州學術與文學創(chuàng)作關系的理性認識,而且也為此類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研究模式。

路著理論意識明確而自覺,理論構(gòu)架邏輯清晰,理論體系自成一家,體現(xiàn)了作者學術研究的創(chuàng)新意識,對清代文體地域性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開拓性。三位一體理論視野的構(gòu)建,完成了對“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為何如此發(fā)展”這一復雜命題的學術論證,是對清代常州散文與其外部環(huán)境關系所進行的系統(tǒng)探研,這一理論結(jié)構(gòu)方式和闡釋策略,也必將對古典文學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路著對清代常州古文的研究方法與研究重點,明顯有別于常州古文“陽湖派”的研究專著《陽湖文派研究》。作者另辟蹊徑,更注重深入挖掘常州的地理人文背景與“陽湖派”的關系,“陽湖派”諸代表作家的家族文化背景與他們古文創(chuàng)作的關系,他們的文學思想與古文創(chuàng)作實績等問題,進一步深化已有論述,突破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路著對清代常州古文宏觀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文學史研究中頗有爭議的“陽湖”是否成派的論題,從文學理論主張、作家群體規(guī)模及其創(chuàng)作實績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辨析,并得出了明確結(jié)論;二是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重點分析清代常州古文家共同的理論主張,并以此為依據(jù)厘清了“陽湖派”與“桐城派”的關系。

路著對清代常州古文大家的個案研究,重點闡釋了學界論析相對較少的作家。雖然都統(tǒng)貫于三位一體的理論視野內(nèi),但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側(cè)重。如本書對惲敬和李兆洛的研究,雖然都是從家族文化切入,但對惲氏的研究,依次探討了惲氏家族淵源及其文化成就、惲氏家族傳統(tǒng)對惲敬的影響,進而再言惲敬的古文觀與古文成就;而對李兆洛的探討,則主要分析了其身份特征與性格特征,李兆洛文論的核心及其古文創(chuàng)作的主要成績。再如對清代常州古文宗匠張惠言、張惠言弟張琦的探討,詳言二人寒門身世及生平境遇對其道德、文章的影響,將其作為出自寒族微門的作家代表,與如惲氏一般的右族盛門共同構(gòu)成社會、家族雙重視域中的綜合研究。此外,張琦相較惲敬、李兆洛、張惠言等人而言,論者鮮有涉筆,本書從地域、家族文化角度切入,論析了張氏一門風雅及張琦學術、文藝成就對其古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還借助張琦的史論總結(jié)概括出他的古文主張。諸如此類的常州古文個案式探究,都試圖在廣闊視野中復現(xiàn)作家的創(chuàng)作活動,揭示其文學意義,強化完善學界研究的薄弱之處。

路著作者對清代常州駢文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研究,又構(gòu)成了本書的一大亮點,不但彌補了學界對于清代常州駢文總體研究的不足,而且也從文體角度,對清代地域文學興盛和發(fā)展的狀況,作出了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描繪。具體而言,首先,路著對清代常州駢文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總體觀照,揭示了清代常州駢文的重要研究意義。作者將清代常州駢文興盛局面分為前后兩期,即乾嘉時期與嘉道時期,強調(diào)并指出,駢散融通乃是常州駢文發(fā)展流變過程中的一條主線[3]178。路著還進一步從外部語境的影響、陽湖諸子的理論支撐、地域文化優(yōu)勢及常州文人的宗親、師友交游四個方面,系統(tǒng)深入地分析了常州駢文興盛的原因。針對已有的論述都是對常州駢文代表作家洪亮吉、孫星衍、劉嗣綰等人的印象式、不成系統(tǒng)的評論,作者特辟專節(jié),系統(tǒng)詳論以上駢文大家的創(chuàng)作理論主張與駢文藝術成就,總結(jié)其文學意義,深化了我們對清代常州駢文地位的認識與理解。其次,路著對清代常州駢文大家創(chuàng)作成就的論析,敢于突破傳統(tǒng),提出己見,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與認識清代駢文巨子的定位問題。如洪亮吉專論,作者認為,過去的文學史常常把汪中視為清代駢文的第一大家,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帶先入之見地對汪中和洪亮吉的駢文進行藝術對比的話,那么清代駢文“汪中第一”論是很難站得住腳的。[3]185再次,路著對清代常州駢文的研究,還注意到了一些家族性駢文家群體,如第六章第二節(jié)所論的董基誠與董祐誠兄弟,及第六章第四節(jié)所論的張惠言、張成孫父子等,揭示了清代常州駢文創(chuàng)作主體多樣化的特征。第四,路著對各家駢文藝術成就的論析,不僅考量駢文構(gòu)成要素,如用典、對仗、聲律等,還論及作品篇章結(jié)構(gòu)的安排、抒情議論的展開、文情意境的蘊生等,將作者的出身環(huán)境、生平行跡、理論主張融入對其創(chuàng)作藝術風格的探論中,不僅展示了駢文的形式美,而且還挖掘出了駢文的情感美。作者還將各家的共通之處概括提煉為清代“常州體”駢文的主要風格特征,并以此對清代常州文人駢文創(chuàng)作的文學史地位進行定位。

路著對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的研究,力求從新的理論視野與研究路徑中發(fā)現(xiàn)別開生面的文學風景。作者對“社會”“地域”“家族”與“文體”內(nèi)在關聯(lián)的理論闡釋,雖新穎別致,細致深入,但“社會”維度的運用,對文體發(fā)展演變的綜合性研究必有所制約,規(guī)定其在某個特定的具體時段展開?!暗赜颉本S度的考察也因此而無法歷時性縱而覽之,對地域文體發(fā)展演變史的建構(gòu)亦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地域與文學的研究中,地域文學傳統(tǒng)的歷史性考察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本書的研究而言,雖然作者在緒論中對研究范疇有明確闡釋,但不可回避的文學事實是,就清代常州文的發(fā)展而言,清中期雖為極盛,但清初陳維崧等一代作家,家族文化淵源深厚,兼擅古文與駢文,對后世必有或多或少的影響,而本書卻受條件所限,未能涉及。此外,道光以后常州駢文家數(shù)量不少,但如何統(tǒng)貫于“社會”“地域”“家族”三位一體的視野之中?這也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此外,雖然作者的研究重點是要呈現(xiàn)常州這一特定區(qū)域中特定文體發(fā)展的主體面貌和鮮明特征,這一“面貌”與“特征”顯然是整個清代古文與駢文發(fā)展演變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從文體史的角度而言,清代古文、駢文創(chuàng)作如何影響常州古文、駢文創(chuàng)作?路著雖有一定程度的涉及,但尚未深入展開。

學術研究的要義是求新求知而非求全求穩(wěn),是要探索未知的領域以啟示后人,從這個角度而言,路海洋博士的這部力作《社會·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研究》,研究方法新穎獨特,研究思路清晰嚴密,充滿創(chuàng)新意識與開拓精神,是近年來清代文體地域性研究中一個值得重視的、頗有分量的新成果。路著不少章節(jié)的內(nèi)容已發(fā)表于一些重要的學術刊物,引起了較好的反響,可視為其影響力的重要佐證。路著余論部分,對清代常州古文、駢文研究未能深入和沒有涉及的方面進行了歸納和展望,這足以見得作者對這一課題學術把握的深度與廣度。

參考文獻:

[1]龔自珍.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士履恒[M]//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94.

[2]袁枚.仿元遺山論詩[M]//袁枚全集:第一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3]路海洋.社會·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研究[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劉中文)

The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Regional Stylistic Studiesin the Qing Dynasty: A Review of Lu Haiyang's Society, Region and Family: A Research of Changzhou Ancient Proses and Parallel Proses in the Qing Dynasty

XING Ruijie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 China)

Abstract:Dr. Lu Haiyang's recent academic work of Society, Region and Family: A Research of Changzhou Ancient Proses and Parallel Proses in the Qing Dynasty, is a distinctive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book with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e book puts society, region, and family into a whole cultural background,whic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zhou ancient proses and parallel prose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author's opinion is that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hangzhou region aff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zhou proses.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zhou cultural families provided the power for the creation groups of Changzhou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author main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hangzhou proses' creative achievements, the reason for Changzhou proses' prosperity, and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zhou ancient proses and parallel proses.

Key words:Qing Dynasty; Changzhou; ancient prose; parallel prose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7931(2016)03-0070-04

DOI:10.16217/j.cnki.szxbsk.2016.03.010

收稿日期:2016-01-19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CZW043)

作者簡介:邢蕊杰(1980—),女,山西太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唐宋元明清詩文、地域與家族文學。

猜你喜歡
駢文清代古文
北魏新貴族的形成與駢文的新變
天中學刊(2022年5期)2022-11-08 08:18:47
畢沅幕府與清中葉駢文復興
天中學刊(2022年5期)2022-10-26 00:06:06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國學(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論明清之際駢文的經(jīng)典化
論明清之際駢文的經(jīng)典化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學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稱象
讀《隸定古文疏證》札記
啟事一則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人民論壇(2016年32期)2016-12-14 19:41:06
建水县| 宜章县| 镇巴县| 巴彦淖尔市| 横峰县| 扎鲁特旗| 庆城县| 濮阳县| 松江区| 赤水市| 固始县| 金平| 河北省| 磐安县| 广水市| 绥德县| 中西区| 深泽县| 九江市| 伊金霍洛旗| 和顺县| 罗城| 炉霍县| 桂平市| 大悟县| 西乌珠穆沁旗| 旌德县| 浮山县| 刚察县| 福海县| 金阳县| 东乌珠穆沁旗| 高台县| 鄂伦春自治旗| 峨边| 无极县| 东至县| 敦化市| 鹤山市| 内江市|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