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磊, 梁波, 韓寧, 侯玉寶, 高學斌*, David S MELVILLE
(1. 陜西省動物研究所,西安710032;2. 渭南鹵陽湖國家濕地公園,陜西渭南715509;3. Dovedale R.D. 2 Wakefield Nelson,New Zealand)
陜西省鳥類新紀錄
——紅頸瓣蹼鷸和尖尾濱鷸
2012—2015年在對陜西省蒲城鹵陽湖國家濕地公園(109°23′24″~109°35′09″E,34°47′41″~34°50′07″N)進行鳥類調查期間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些陜西省新分布鳥類,其中有2種于2014年8月23日和2015年8月11日拍攝到了清晰的照片,根據(jù)其外部形態(tài)特征,經查閱《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馬敬能等,2000)和《中國鳥類志》(趙正階,2001),分別確定為紅頸瓣蹼鷸Phalaropuslobatus和尖尾濱鷸Calidrisacuminata。據(jù)《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二版)》(鄭光美,2011)以及相關文獻,并檢索中國觀鳥記錄中心2002—2015年關于紅頸瓣蹼鷸的137次觀測記錄和尖尾濱鷸的493次觀測記錄,得知它們在陜西省尚未記述,因此本次發(fā)現(xiàn)為陜西省鳥類新紀錄。
觀察到該鳥的時間均為南遷時期,其主要特征為:頭頂及眼周黑色;背、肩部有近白色縱帶;頸側有淺淡的栗紅色,并往上延伸至眼后;喉部、胸部及其余下體均為白色。嘴細而尖,為黑色;腿及腳黑色,趾具瓣蹼。
紅頸瓣蹼鷸隸屬于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鷸科Scolopacidae。繁殖期棲息于北極苔原和森林苔原地帶的內陸淡水湖泊和水塘岸邊及沼澤地上。非繁殖期多在近海的淺水處棲息和活動,亦出現(xiàn)在大的內陸湖泊、河流、水庫、沼澤及河口地帶(趙正階,2001)。在鹵陽湖發(fā)現(xiàn)時其于曬堿池濕地中游泳、覓食。在我國主要為旅鳥,數(shù)量稀少,遷徙時經過我國新疆天山、西藏南部、青海湖、黑龍江齊齊哈爾、山東、江蘇、福建、廣東、臺灣和海南島,部分可能在我國廣東、海南島和臺灣越冬,近期也偶有在內陸省份江西、四川和河南的記錄(鐘平華等,2009;廖穎等,2012;韓雪梅等,2015)。國外越冬于非洲、南亞、東南亞、澳大利亞、南美西部和智利。
觀察到該鳥的時間為其遷徙期,主要特征為:頭頂棕色且具細的黑色縱紋,眉紋白色;頭側、枕和頸部羽色較淡且具細的黑色縱紋;胸皮黃色具黑褐色斑點,兩脅具棕黑色的“V”形斑,腹部白色;上體黑褐色具棕紅色和白色羽緣;飛行時尾中央黑色,兩側白色。嘴黑色,腿和腳綠黃色。其與相似種長趾濱鷸C.subminuta的主要區(qū)別為個體明顯較大,與相似種斑胸濱鷸C.melanotos的主要區(qū)別為:個體稍小,嘴部顏色全黑,且腿部顏色更偏綠。
尖尾濱鷸隸屬于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鷸科Scolopacidae。繁殖期棲息于西伯利亞的湖泊、水塘、溪流岸邊和附近沼澤地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河口及其附近的低草地和農田地帶。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也常與其他鷸類混群活動和覓食(趙正階,2001)。鹵陽湖是其遷徙停歇地,發(fā)現(xiàn)時在曬堿池濕地中覓食。在我國主要為旅鳥,部分為冬候鳥,遷徙時主要經過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河北,往南至廣東、福建、香港、臺灣和海南島,部分留在海南島和臺灣越冬,偶有在西部甘肅、青海、新疆的記錄(文志敏等,2010)。國外主要越冬于澳大利亞(Pringle,1987;趙正階,2001)。
紅頸瓣蹼鷸Phalaropus lobatus(左)和尖尾濱鷸Calidris acuminata(右)
羅磊1, 梁波2, 韓寧1, 侯玉寶1, 高學斌1*, David S MELVILLE3
(1. 陜西省動物研究所,西安710032;2. 渭南鹵陽湖國家濕地公園,陜西渭南715509;3. Dovedale R.D. 2 Wakefield Nelson,New Zealand)
*通信作者, E-mail:gaoxb63@163.com
致謝:調查工作得到了亞洲開發(fā)銀行項目“陜西渭南鹽堿土地綜合管理技術援助項目(批準號:44037)”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