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旋
♀馮斯特
畢業(yè)于安徽建筑大學建筑系,2015年以志愿者身份參與碧山“理農館” 籌建工作,“混·Studio”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供職合肥地平線建筑設計事務所。
2015年5月1日,由碧山村廢舊公共祠堂——啟元堂改建而成的“理農館” 正式開館,這是碧山興起的又一鄉(xiāng)村公共空間。自2015年初改建工作開始起,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來到碧山,參與籌備與營建,馮斯特便是其中較早的一員。這位剛從建筑系畢業(yè)的90后主要負責“理農館”整體建筑的修復,包括前期的建筑空間整理測繪,以及空間效果圖與CAD施工圖的繪制。伴隨著“理農館”的開幕,志愿者團隊的工作也告一段落,但馮斯特卻選擇在碧山留下來,轉型為民藝從業(yè)者,做起簡易家具來。
馮斯特嘗試通過使用在地材料,手作出“從大山里走出去的全民家具”。在他看來,這樣一種小眾品牌的獨立運作與實踐,可以洞悉民藝與在地的種種微妙關系,也是以民藝新生的方式參與到活化農村。
他拉上在“理農館” 做細木活的本地木匠胡小綱,成立了“混·Studio”。碧山盛產杉木,山里家家戶戶門口路邊常擺放幾堆待處理的樹干,定期有人來收購,收購價一立方米900元左右,而縣城伐木場加工后的價格卻在一立方米2000元。由于村落地域的局限性和發(fā)展條件的制約,這些在地自然資源給當地村民帶來的回報,僅僅是最低的原材料價格而已。但是,如果用這些木材,在碧山本地加工制作,對足夠有購買力的城里人銷售,那種回報就完全不一樣了。
于是,當地人提供木材,馮斯特操刀設計,并且從選材、切割、繪圖、制作成樣到最后的打磨,每一步都與本地工匠親力親為。馮斯特的理念是:“做家具,目的就是能夠讓使用它的人生活得快樂,同時使用起來真的非常好用就夠了?!?這體現(xiàn)在“混·Studio”家具的幾個特色上:第一,絕對是手作;第二,保留質樸而環(huán)保的風格,表面不施油漆,有時也不是很平整,甚至還留著刀過的痕跡,強調一種鄉(xiāng)土出產的簡單粗放;第三,設計上符合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是一種將傳統(tǒng)進行轉化之后的設計感?!盎臁tudio”的產品在“理農館” 陳列展示,頗受游客或是前來碧山的藝文熱愛者的好評。短時間內,馮斯特便接到來自不同地方的訂單。
民藝一直在傳統(tǒng)村民日常經濟生活中占重要位置,然而隨著工業(yè)文明的來臨,作為農耕文明產物的民藝,命運也急轉直下,衰落或逐漸消失。馮斯特的“混·Studio”的思路,實際是將傳統(tǒng)的技藝進行活化,技藝還是老的技藝,然而設計卻已經對接上今天的時代與生活,這可以被視作“民藝新生”的一種全新的“體用”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