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帥領(安徽理工大學,安徽淮南232001)
?
“微時代”視域下高校工會“微服務”模式研究
樊帥領
(安徽理工大學,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微時代”的發(fā)展,為高校工會服務工作的發(fā)展帶來了挑戰(zhàn)和機遇。應通過提高“微平臺”的交互性、普及性和針對性,進一步增強高校工會服務工作的吸引力、輻射力和實效性,構建高校工會“微服務”模式。高校工會“微服務”實效性和長效性的彰顯離不開黨委領導、精品服務和技術團隊的保駕護航。
[關鍵詞]高校工會;微時代;微服務
以微博、微信等為典型傳播渠道的“微時代”,傳播活動呈“無限中心化”趨勢,每一個手持移動終端的人都是傳送或者接收的中心,信息傳播呈現(xiàn)網(wǎng)狀結構?!拔r代”給予每一個信息發(fā)起者或接收者充分的選擇權,其以強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日益深刻地影響著高校教師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價值觀念。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人民團體充分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反映群眾呼聲,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盵1]“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工會應當充分運用微博、微信等“微平臺”創(chuàng)新服務功能,持續(xù)增強服務工作的吸引力與實效性。
“微時代”是相對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而言,通過手機等移動網(wǎng)絡終端,以微博、微信、微小說、微視頻等為載體,運用數(shù)字媒體技術實現(xiàn)即時、高效互動的新型傳播時代。[2]“微時代”開啟了運用手機等“微渠道”傳遞“微元素”的“微生活”,滿足了高校教職工的信息時效性和價值多元化需求,廣泛而有力地影響著高校教職工和大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競爭和價值觀念,這對高校工會服務工作的實質(zhì)性發(fā)展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
就高校工會服務工作的實效性而言,我們不能否認高校工會的傳統(tǒng)服務在促進高校教師成長、推動高校和諧發(fā)展方面的巨大貢獻。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當下高校工會的服務模式在實效性方面還遠遠沒有達到盡如人意的程度。
在服務方式方面,高校工會主要以通知、公告、組織學習、召開會議等自上而下的方法提供普遍性的“宏觀”服務,忽視了高校教師在平等地位上的交流互動,因其遠離了“微觀”之“我”的具體需求而受到“我”的冷遇;在服務范圍方面,高校工會的傳統(tǒng)服務多局限于校園范圍,以文娛活動、分發(fā)福利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在新媒體背景下,雖然很多高校工會建立了網(wǎng)上服務平臺,但對高校工會服務工作的實質(zhì)性和有效性推動有限;在服務內(nèi)容方面,高校工會主要從社會和高校黨政工作的需要出發(fā),開展政治理論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傳達會議文件精神、促進師德建設等,這是必須的,但有些內(nèi)容忽視了與時俱進和教師需要,也就喪失了感染力和實效性。顯然,高校工會傳統(tǒng)服務工作過于強調(diào)工會的主導性而忽視了教師的主體性,過于注重服務的普遍性而忽視了不同教師需求的特殊性,過于推崇線下的灌輸性而忽視了線上的交互性,缺乏吸引力與實效性,這也是高校工會傳統(tǒng)服務模式的困境。
“微時代”開啟的“微傳播”,對高校工會的傳統(tǒng)服務造成了沖擊。“微傳播”超越了高校工會傳統(tǒng)服務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xiàn)高校工會服務的全時空覆蓋和全天候互動。豐富多彩的信息素材和線上線下的服務資源匯聚,可以滿足高校教職工的多層次、多變性、多元化、特殊化需求?!拔r代”破除了傳統(tǒng)自上而下的“被服務”模式,聚焦微觀之“我”的具體需求,充分尊重高校教師的主體地位,根據(jù)高校教師的發(fā)展需求而提供平等、即時的互動平臺,因而具有較高的用戶吸引性,有利于實現(xiàn)高校工會服務工作的低成本與高實效。在“微時代”環(huán)境下,高校工會的服務工作應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網(wǎng)絡“微平臺”開創(chuàng)“微服務”模式,持續(xù)增強高校工會服務工作的實效性和有效性。
高校工會“微服務”模式應該在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服務工作的基礎上,借助“微平臺”走進教師生活,走近教師身邊,走入教師心田,延伸服務觸角,豐富服務內(nèi)容,不斷拓展服務工作的廣度、深度和力度,進一步增強高校工會服務工作的吸引力、輻射力和實效性。
(一)提高“微平臺”的交互性,關注高校教師的多元化需求,增強高校工會“微服務”的吸引力
傳統(tǒng)的工會服務模式多提供自上而下的宏觀“被服務”,沒有充分滿足高校教師的多元化需求和交互性選擇,因而受到微觀之“我”的隔膜和冷遇。而“微平臺”則可以發(fā)揮“迷你體”強大的交互性、即時性和號召力,吸引全體教師借助手機等移動終端超時空覆蓋高校工會的服務工作,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的互動全情參與。比如,組織一次活動,在活動前,工會工作人員可以就活動內(nèi)容等事宜通過“微平臺”征求工會會員的意見和建議,結合會員們的建議,進一步完善活動計劃,進而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在活動中,以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方式通過“微平臺”直播精彩瞬間,提高工會活動的影響力和工會成員的參與熱情;在活動后,工會可以就活動的前期準備、開展情況在“微平臺”上發(fā)起討論和總結,如此既能增進工會成員間的交流,又能提高工會服務工作的吸引力。
結合教師的興趣愛好和生活需求,工會可以借助“微平臺”開設教師健身協(xié)會、排球協(xié)會、育兒心得園等滿足個性化需要的網(wǎng)上社團和交流版塊,強化高校工會的服務功能和影響力。此外,高校工會還應通過有效途徑及時反映教師的需要和呼聲,使學校黨政領導能夠及時準確地知民情、曉民意、聚民智,進而維護好、實現(xiàn)好、發(fā)展好廣大教師的利益主張。[3]如此多管齊下,拓展教師需求的實現(xiàn)路徑,增強服務工作的吸引力。
(二)借助“微媒介”的普及性,拓展移動終端服務新渠道,增強高校工會“微服務”的輻射力
手機、電腦等“微媒介”在高校教師群體中普及率極高,在具有更強大的交互性、即時性、便捷性的4G時代,“微生活”正在深刻而全面地影響著每一個教職工。但是,很多高校工會對于深受教職工歡迎的4G網(wǎng)絡卻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和充分開發(fā),高校工會傳統(tǒng)服務的時空性和實效性也就大打折扣。比如,隨著高校對人才隊伍建設的日益重視,很多教師有機會到外校交流訪問,到國外學習深造,工會對這部分成員的服務和維權普遍存在“聯(lián)系不上、組織不起、服務不到、維權不了”的現(xiàn)象。而借助十分普及、溝通便捷的手機等“微媒介”,高校工會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xiàn)對全體教職工的全天候、全時空覆蓋和全員服務。
高校工會應借助“微媒介”開展服務,工作空間由服務教師向服務師生整體轉變,由服務單一層面工作向服務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yǎng)中心工作轉變,由服務職工的福利物質(zhì)追求向自由平等精神追求轉變,[4]將高校工會的服務途徑拓展到“微平臺”,積極運用微博、QQ群、飛信、微信等“微平臺”建立網(wǎng)上職工小家,加強對網(wǎng)上服務“微平臺”的引導和管理,支持網(wǎng)上的虛擬化社團與現(xiàn)實生活的具體組織緊密聯(lián)合、共促共建,努力推動工會“微平臺”與其它非工會“微渠道”之間的資源整合,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全力打造匯聚更多資源、更高人氣、更強輻射的“微盟平臺”,既可以實現(xiàn)不同學院、不同專業(yè)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和良性互動,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傾情參與,增強工會在服務范圍、服務內(nèi)容方面的輻射力,開創(chuàng)全員全方位落實高校工會服務工作的新局面。
(三)增強“微渠道”的針對性,聚焦教師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需求,增強高校工會“微服務”的實效性
“微服務”要打破傳統(tǒng)服務范圍有限、資源不足、形式單一的束縛,充分發(fā)揮“微渠道”的平等性、即時性、開放性和號召力,以高校教師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各種“接地氣”的話題寓教于樂,將高校教師的注意力聚焦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來,增強工會服務工作的趣味性、價值性和輻射力。
高校工會要通過“微平臺”的微言微語捕捉教職工的思想動態(tài),通過線上線下的信息匯總揭示教職工的普遍化需求和特殊性需要,據(jù)此開拓滿足教職工多層次、多元化需求的“微渠道”。比如,對于心理壓力過大、精神痛苦的教職工,通過網(wǎng)絡心理輔導和思想咨詢,解惑、去痛,提高教職工的健康程度和幸福指數(shù);對于青年教師,要以提高其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競爭能力為主旨,建立由黨政領導、資深教師組成的青年教師發(fā)展后援會,構建網(wǎng)絡學習課堂,通過“微渠道”推送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各類學習材料,確保青年教師擁有全天候的移動學習平臺,切實提高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對于生育階段的女教師,建立“微渠道”育兒交流園地等。通過增強“微渠道”的針對性,高質(zhì)量、高效率地滿足教師的普遍化主張和個性化需求,切實增強高校工會“微服務”的實效性。
高校工會“微服務”吸引力、輻射力和實效性的彰顯離不開黨委領導、精品服務和技術團隊的保駕護航。
首先,以堅持黨委領導為基礎。高校工會是在高校黨委領導下的群眾性組織,其服務工作的展開必須堅持黨委領導。一方面,堅持黨委對工會“微服務”的政治領導,堅持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旨向,營造正向積極的校園風尚。另一方面,堅持黨委對工會“微服務”的政策保障。高校工會要及時向學校黨政反映教師需求,積極維護教師正當權益。學校黨政應為工會“微服務”的有效開展與團隊發(fā)展提供堅實的政策支持和充分的資金保證,[5]從軟件和硬件上確保高校工會“微服務”的實效性和長效性。
其次,以打造精品服務為核心。高校工會以促進教師和高校健康發(fā)展為目標,這是全體高校教職工的普遍性價值訴求。高校工會要以增強工會成員的學習能力、競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為主旨,寓教于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師德培養(yǎng)融入到“微平臺”的品牌化、多樣化服務中,提高服務的質(zhì)量和層次,努力提升高校教職工的政治覺悟、價值訴求、理論素養(yǎng)和科學涵養(yǎng)。此外,不同高校教職工的需求各不相同,同一教職工在不同階段的需求會有差異,同一教職工在一定階段的需求也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次性。因此,高校工會既要服務教職工普遍性、常規(guī)性需求,也要努力打造滿足教職工特殊性、個性化需求的精品化“微服務”。同時,高校工會服務工作要堅持授人以“魚”與授之以“漁”相結合,進一步提升高校教師運用“微平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意識和技能。
第三,以完善技術團隊為根本。進一步建設高校工會自己的開發(fā)團隊和運營團隊,提高“微服務”技術團隊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堅持以教師為本,以高校教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價值需求為導向,確?!拔⑵脚_”形式創(chuàng)新和內(nèi)容革新的時效性與實效性。建立意見征集“微渠道”、民主監(jiān)督“微媒介”和網(wǎng)上投票“微平臺”,切實保證全體工會成員的參與權、建議權、監(jiān)督權、投票權和自主選擇權。同時,高校工會要加強技術團隊自身的建設與發(fā)展。技術團隊成員既要有較強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又要有對新生事物的敏銳洞察力,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充分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工會工作中不斷引入“微元素”,創(chuàng)新“微渠道”,開發(fā)“微媒介”,提升“微服務”,持續(xù)增強“微平臺”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善于在“微時代”下運用“微平臺”為高校教師提供及時、優(yōu)質(zhì)、高效服務。
參考文獻:
[1]十八大報告文件起草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
[2]陳燕紅.“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從福建部分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談起[J].中國德育, 2012,(12):50-53.
[3]王東紅.高校工會構建服務教職工長效機制的探索[J].山東工會論壇,2014,(5):15-17.
[4]馬曉紅.和諧社會視界高校工會的定位及職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1):54-56.
[5]劉暢,張澤寶.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黨建工作“微”路徑探析[J].高校輔導員,2014,(12):41-44.
(責任編輯:王友才)
【工會工作研究】
作者簡介:樊帥領(1987-),男,山東單縣人,哲學碩士,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師。
收稿日期:2015-12-21
[中圖分類號]D4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416(2016)01—0022—03
[基金項目]本文是安徽理工大學2015年度工會教代會工作研究課題“‘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工會服務實效性提升‘微’路徑探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