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飛 朱 琳
(1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2首都體育學院圖書館,北京 100191)
?
中國傳世古代文獻的守護者
——評《中國古代文獻的保護》
劉云飛1朱琳2
(1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2首都體育學院圖書館,北京 100191)
[摘要]《中國古代文獻的保護》一書涵蓋了中國傳統(tǒng)文獻保護的思想和方法,其立論嚴謹,內(nèi)容全面,為傳世古代文獻保護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又對具體的古代文獻保護實踐起到了指導作用,同時該書也存在進一步完善之處。
[關鍵詞]文獻保護古籍保護古籍
文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也是人類精神財富的重要載體。中國古代的文獻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每一部存世文獻都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遺憾的是歷經(jīng)歲月蹉跎,文獻散佚無數(shù),由于保護不善,大量的古代文獻正在遭受多種因素的侵蝕。深入研究古代文獻保護方法,探求中國古代文獻生成、加工、貯存、修復,是每一個中國圖書館學人的責任和使命。古往今來文獻保護的研究及實踐者眾多,采用的方法、思路、做法也多種多樣,但是尚未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科學且兼有實踐性的研究成果,王國強教授等人撰寫的《中國古代文獻的保護》一書的出版填補了這一空缺。該書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法及其實現(xiàn)價值”為基礎,通過多年來的研究,系統(tǒng)歸納了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法,形成以“現(xiàn)存古代文獻保護,應以傳統(tǒng)文獻保護方法和材料為主,輔之以現(xiàn)代物理方法和材料,從而達到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的辯證結合”為基本觀點的成果,它的問世成為中國古代文獻保護的力作,對于當下的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有著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下面就該書的主要內(nèi)容、特點、價值做一簡要介紹和評價。
1《中國古代文獻的保護》內(nèi)容概述
該書作為曹之教授主編的《中國圖書文化史》叢書之一,于2015年3月出版。全書共分為九章,第一章界定了相關古代文獻的概念,通過古代文獻價值的論述提出了其選題的意義,進而對古代文獻的保護及損毀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該書的寫作思路;第二章考察了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法從萌芽、發(fā)展到成熟的發(fā)展史,總結了古代文獻保護方法的時序、地域及理念特征;第三、四章從古代文獻材料的制作(包括染紙、制墨、漿糊)再到藥物防治,系統(tǒng)總結了古代文獻避蠹的方法及其價值;第五章通過對文獻的考察分析總結了前人防治文獻霉變的得失;第六章梳理文獻遭受火厄簡史,總結了前人文獻收藏中防治火厄的方法;第七、八章通過文獻的裝幀史、修復史及修復古代文獻所用的漿糊和配紙制作,探索了出一條古代文獻修復的實踐途徑;第九章以古代文獻保護理念為切入點,全面論述了前人文獻收藏中的水火、灰塵、蟲鼠、潮霉、破損及危機管理的防治措施。書后附有作者根據(jù)其研究編寫的《基于傳統(tǒng)方法的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案(草案)》及《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法資料編年》。
2《中國古代文獻的保護》的特點
2.1立論嚴謹內(nèi)容全面
作者構建了一個立論嚴謹、層次清晰的研究結構。該書立論于中國古代文獻所客觀保存的物理(載體)和精神(知識)的雙重價值凸顯了文獻的獨特價值,進而指出了古代文獻保護方法的獨特價值及對后世的參考價值,探尋分析古代文獻保護現(xiàn)狀及其損毀原因,客觀地得出了中國古代文獻保護的基本理念,即“以傳統(tǒng)(方法)保護傳統(tǒng)(存留)”[1],進而梳理古代文獻保護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及特點,分析古代文獻制作材料的防蠹性能,探討藥物方法、防霉方法、防火方法、裝幀及修復方法在文獻保護中的歷史及作用,探索修復古代文獻的配紙及漿糊的制作方法,提出了基于傳統(tǒng)文獻保護方法的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案。作者把前人的古代文獻保護實踐的正確經(jīng)驗上升到理論層次,再由理論指導文獻保護實踐,這一結構具有較高的嚴密性、層次性、科學性、實踐性。
作者指出,“作為有機物,古代文獻具有一定壽命,試圖永久地保存存世的這批古代文獻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做到盡可能地維持原件的存在,盡可能長久地維持其文化意義”[2]。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作者在本書的三至九章討論了古代文獻生成、保存、利用、修復各個方面遇到的問題,內(nèi)容全面。從古代制作文獻原材料生產(chǎn)加工方式的預防入手,著重說明了古代文獻在保存當中遇到的防蠹、防霉、防火的防治方法,研究了古代文獻的裝幀和修復方法以及文獻修復使用的漿糊、配紙的制作,最后作者探討了文獻收藏中的水害、灰塵、蟲鼠、危機管理等。
2.2腳踏實地積微成著
該書能夠出版問世,是作者多年不斷積累、潛心研究的結果。作者自1985年執(zhí)教鄭州大學圖書館學專業(yè)以來一直致力于中國古典目錄學和圖書館史研究,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資料;特別是1989年受河南省文化廳委托考察全省的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情況,直至擔任河南省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了解全國眾多機構的古代文獻保護情況,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2007年“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法及其實現(xiàn)價值”申請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作者才將多年的積累投入研究,經(jīng)過系統(tǒng)化研究,2010年當年就有四篇相關論文發(fā)表,分別是《古代文獻保護方法的現(xiàn)實價值研究綜述》(圖書與情報,2010)、《古籍裝裱中的漿糊問題研究》(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法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圖書館論壇,2010)、《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法發(fā)展史綱》(管理學刊,2010),這四篇文章為該書的完成奠定了基礎。在接續(xù)的研究中,一旦有階段性成果作者便會付諸于文章,分別是《圖書館古籍整理人才培養(yǎng)問題的思考》(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法的實現(xiàn)價值》(圖書情報工作,2012)、《中國古籍保護技術體系建設的基本路徑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13)。該項目經(jīng)專家鑒定為優(yōu)秀,但作者仍未終止關于該課題的研究思考,嗣后作者又將古代文獻的遭受火災歷史及其保護方法增補進來,以便更全面的展示古代文獻保護的歷史及方法。在該書稿提交出版社的前夜,筆者仍看到王國強教授把最近一次的研究所得進行增益、修改并逐字校對,力求精益求精,這種對學術研究嚴謹?shù)膽B(tài)度值得崇敬。
3《中國古代文獻的保護》的價值
3.1理論價值:總結經(jīng)驗,繼往開來
文獻保護研究肇始于秦漢,兩千多年來根據(jù)文獻的不斷發(fā)展變革,文獻保護的方法也呈現(xiàn)紛繁多樣。為客觀認識這一過程,本書系統(tǒng)研究了文獻保護方法的發(fā)展史,指出了文獻保護方法從萌芽走向成熟的歷史演變,并揭示這一發(fā)展變化的時序、地域、理念的特征。在本書中作者深入探討了文獻保護的相關因素,逐個分析了該涉及因素的處置手段、注意事項、經(jīng)驗探討、實現(xiàn)價值,繼承了歷史上正確有效的方法,指出了錯誤無效的做法,這對于文獻保護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先民給子孫留下了豐富的文獻遺產(chǎn),同時也把保護古代文獻遺產(chǎn)的責任留給了子孫”[3],很顯然該書作者積極承擔了這個責任,從對歷代文獻保護的研究歷史、方法的梳理,再到對具體問題的展示條分縷析,同時將研究古代文獻保護的心得編制成保護方案和資料編年附于書后,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治學歷程及資料線索,使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法的研究繼續(xù)下去。
3.2實踐價值:立足當下,指導實踐
作者作為河南省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在工作中目睹了古代文獻的保護及損毀現(xiàn)狀,因為經(jīng)費、收藏條件、技術人員、自然老化等因素的局限致使古代文獻酸化、霉變、鼠嚙、蟲蛀、絮化,可謂觸目驚心。該書對圖書館的古籍部門及古籍個人收藏者對于古代文獻保護具有普遍的指導作用,特別是條件有限的市縣級圖書館則更為適用,書后附錄一的《基于傳統(tǒng)方法的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案(草案)》,對古代文獻保護的保護理念、收藏環(huán)境、文獻防塵、防火防水、防治鼠蟲、防治霉潮、防治破損、裝訂修復做了詳細說明,可謂是市縣級圖書館古代文獻的管理方案、實施方案、防治方案、修復方案。書中關于各種危害的防治方法講的更為詳細,操作性強,其中很多方面是在日常的管理保護中需要注意的,但往往被忽視。如,對于收藏的古代文獻,要時常翻閱以達到防霉、防蟲之效,而今天的古代文獻收藏單位將珍貴文獻深藏起來秘不示人,以致加速了文獻的損毀速度。又如,作者總結了古人翻閱古籍時應該具有的良好的方法,即翻閱前手指要清潔,不要有汗污,幾案干凈鋪以薄褥;翻閱時,不要用手托書,而是把書放在木板上,以免折斷書脊或絲線、紙捻;翻閱后,要把文獻恢復原狀(書籍保持平整,放入夾板或函套;系上夾板或封住函套時,不要折皺書頁。書畫要依原狀輕輕卷起。)輕輕放入柜中或架上[4]。大風起于青萍之末,古代文獻的損毀常常是不經(jīng)意之間引起的,今天的古代文獻收藏單位在提供古籍閱覽時,是否教授讀者了解、掌握、使用這些方法?再如,在古代文獻修復時是否根據(jù)所修文獻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配紙、漿糊,以及配紙、漿糊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這都是值得古籍收藏單位冷靜思考的,而該書詳述了圖書館古籍保護的具體做法,對古籍保護工作具有全面的指導性。
4《中國古代文獻的保護》的不足
最近有關媒體報道圖書館古籍藏品被掉包盜竊,這表明當前圖書館的古籍文獻管理存在缺漏。中國古代有著著名的四大藏書體系,即官府藏書、書院藏書、私人藏書和宗教藏書,古代的藏書也應當有嚴密的借閱制度,而翻遍全書僅是在個別章節(jié)里有關“古代管理者在外借和歸還時逐頁核查”的簡單介紹,未形成專門的研究體系。該書第九章有關古代文獻收藏中的危機管理一節(jié),介紹了在危機到來之前通過轉(zhuǎn)移從而保護了文獻的歷史事件,該節(jié)在內(nèi)容上略顯單薄。有關古代文獻的防盜,也應當納入文獻收藏的危機管理,如能在這一節(jié)中展開研究,則該書的內(nèi)容將會將更加豐滿。
保護人類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圖書館事業(yè)的職責,先賢已經(jīng)為此項工作盡了力量,《中國古代文獻的保護》的出版是對古代文獻保護方法優(yōu)秀傳統(tǒng)成果的繼承和發(fā)展,相信該書能為當下的古籍遺產(chǎn)保護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2〕〔3〕〔4〕王國強等.中國古代文獻的保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48,3,7,215
The Guardia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Comment o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Liu YunfeiZhu Lin
[Abstract]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over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protection. With rigorous theory and comprehensive content, the book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literature protection and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specific protection practice. However, the book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Literature protection;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Ancient books
〔作者簡介〕劉云飛(1982-),男,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朱琳(1984-),女,任職于首都體育學院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6.4
[文獻標識碼]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