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榮,伍偵萍
(湖南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湖南長沙410205)
移民安置中社會不適應性及社工介入的思考
——以江華瑤族自治縣涔天河水庫務江鄉(xiāng)移民為例
黃帝榮,伍偵萍
(湖南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湖南長沙410205)
涔天河水庫移民是國家水利工程建設移民中的個案。調查顯示該移民在安置中存在諸多社會不適應。如心里不適應、社會關系不適應、生產與生活不適應等。社工介入成為解決其矛盾的必然選擇,社工介入移民安置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與功能:加強政策宣傳、鏈接內外資源、幫助移民法律維權、提供心理疏導、就業(yè)幫扶、實現(xiàn)社區(qū)融入等。但要充分發(fā)揮社工在移民安置服務中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轉換政府職能,實現(xiàn)政社分離,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提高社工服務水平等。
移民安置;社會不適應;社工介入
水庫移民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現(xiàn)象,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人口遷移安置過程,也不單純是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過程。從社會學的視角看,它更重要的是一種復雜社會過程,即一種在外力的作用下,移民社會經濟系統(tǒng)內部的社會、文化、經濟以及社會心理變遷的過程。這種變遷必然引發(fā)移民心理上、社會關系上、生產和生活方式上的種種不適應,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否則會影響整個移民安置的效果和社會穩(wěn)定。如何有效消除移民的社會不適應,使其盡快融入當?shù)丨h(huán)境,實現(xiàn)對移民的妥善安置,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難題。
涔天河水庫位于湘江一級支流瀟水河上游的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境內,壩址控制流域面積2466平方公里,占整個瀟水流域面積的20%。因水庫庫容小,調節(jié)能力低,1990年湖南省確定為瀟水流域梯級開發(fā)龍頭水庫,建設成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fā)電、供水、放木、航運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工程預計淹沒涉及江華瑤族自治縣東田鎮(zhèn)、務江鄉(xiāng)、花江鄉(xiāng)、水口鎮(zhèn)、貝江鄉(xiāng)等9個鄉(xiāng)鎮(zhèn)場50個村(居)委會,影響人口23566人。移民安置工作必須于2012年9月10日無條件完成,2016年底完成所有居民搬遷。水庫中的移民大都屬于貧困群體,不僅經濟困難,而且文化層次低,自我發(fā)展能力差,長期身居大山之中,社會見識少,移民搬遷無異于一場大地震,將改變他們當前生活的一切,必將造成他們多方面的不適應。
(一)心理方面不適應
1.少數(shù)民族對故土的強烈依戀
江華縣城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整座城市51萬人,瑤族人口就占了百分之60有余。瑤族人對生養(yǎng)自己的大山抱有深厚的感情。隨機采訪的移民中,尤其是老人的依戀情緒更為突出。一位李爺爺說:“我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了,死了也要埋到我們大瑤山里面?!碑攩柤笆欠裨敢庾叱龃笊?,他表現(xiàn)出明顯的抵抗,“我才不要出去,這里什么都好,山好水好吃得好,沱江(縣城)有什么比得上?”有些人的思慮更為長遠,他們擔心生于山林的文化離開土地就會斷層?,幾逵姓Z言沒有文字,往往是靠老一輩瑤胞以口相傳。離開大瑤山擔憂祖祖輩輩傳承的瑤族文化有可能毀于一旦。一位當?shù)氐恼Z言保護工作者說:“現(xiàn)在大部分年輕人已經不會說瑤話,尤其是那些年幼時就外出求學和務工的?!遍g接顯示了語言文化傳承的沒落,離開故土害怕斷根也是情有可原。
2.對外界的恐懼和迷茫
一方面,移民區(qū)移民生活方式比較單一,他們身體力行著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堅持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勞動方式。舊有生活方式根深蒂固,“除了種田,不知道還能干什么”的思想觀念已然深入人心。一橋路邊的居民自嘲道,“我們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出去了我們就是餓死的命,哪里有人管,政府才不會管你叻?!绷硪环矫嬗捎诠逃姓J知影響,對外界生活存在抵抗性。在一些瑤胞的認知中,山外的人狡猾,自己外出會受到欺負,欺負的范圍可以從雞毛蒜皮、坑蒙拐騙上升到人命攸關。事實上,移民的認為的欺負多是基于一些口角糾葛和雞毛蒜皮的利益糾葛。例如,移民外出縣城去賣菜賣糧,因為不善言辭,往往會受到城鎮(zhèn)居民的價格打壓等。總而言之,人們對城鎮(zhèn)生活存在陌生感,主觀上、客觀上都不愿主動適應外界生活,對政府依賴性較大。
3.對政府補償心存疑慮
一方面是實物補償。實物補償安置為當?shù)刂饕陌仓梅绞剑鶕?jù)核定的年畝產稻谷重量,按照淹多少補多少的原則計算,對工程淹沒影響土地權屬人進行逐年實物補償。除長效實物補償機制外,移民享有每年600(為期20年)的后扶資金(2010年定)。但移民反映多年未調整的移民后扶資金,而且指標只減不增(死亡核減,新增人口不加),沒有達到他們心目中對基本生活補償?shù)淖畹偷拙€,而其底線自身也沒有明確的標準,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越多越好,起碼要和周圍城市拆遷的費用一樣?!倍泼窀刹恳裁鞔_表示,某些移民叫囂得厲害,其實自己心里也沒有標準。而“越多越好”的說法也只是笑話,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換言之,政府依據(jù)國家標準對工程移民發(fā)放補貼,勤儉緊湊,總體水平不高。例如,田地淹沒中的稻谷補償采用國家收購價,低于當?shù)禺敿炯Z食零售價格。
另一方面房產的補償以人均價值是否超過17250元作為能否享受國家建房補助的依據(jù)也不合理。這樣的補償標準將會導致原來房屋面積小、房屋材質差、人口多的家庭在購置縣城商品房時反而可以多得國家補償;而原房屋面積大、房屋材質較好、人口少的在縣城購置商品房時少得或得不到國家補償,客觀上產生不公平現(xiàn)象,從而導致人們產生心理落差。
4.對移民安置政策不太信任
在對村民的采訪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村民對涔天河水庫拆遷懷有不滿情緒,這種不滿情緒源于他們的參與權和知情權沒有得到應有尊重。自工程實施以來,下發(fā)的政策缺乏一定的嚴肅性和穩(wěn)定性是不爭的事實。一是安置點及安置規(guī)劃多次更改。涔天河水庫由于移民數(shù)量龐大,在選址和征求民眾意見時耗時較長,原先定下的安置點在確定之前變動性大。如務江鄉(xiāng)漕灘村原安置到沱江鎮(zhèn)白泉村,有宅基地安排,后更改到四聯(lián)則無宅基地安排。東田安置點原在東田鎮(zhèn)排樓村附近,現(xiàn)規(guī)劃到東田鎮(zhèn)蔣家寨村。四聯(lián)安置點原規(guī)劃在沱江鎮(zhèn)為人小學后面,現(xiàn)延伸至白泉村附近。二是各項移民政策,朝令夕改。如享受建房困難補助方面,開始宣傳是“以房換房”,即:以正房換安置房,不足部分政府補齊;爾后又出臺《政策解答二》,如享受建房困難補助的,則不能購買25平方/人均超出面積;現(xiàn)在又出臺《補充解釋》,基本恢復原來的政策。三是政府在未出臺和完善相關政策的情況下,突然出臺禁伐政策,切斷了林農的主要經濟來源,特別是部分購買了山林的移民,更是損失慘重,而這些變更一定程度上傷害了移民的利益,從而助推移民的消極情緒。
(二)社會關系方面不適應
1.安置點分散,社會關系網絡需重構
江華瑤族自治縣此次移民安置共設置水口安置點、小圩安置點、碼市安置點、四聯(lián)安置點、東田安置點、花江安置點等6大集中安置點,每個安置點均存在一定的實際距離。例如,水口和四聯(lián)安置點相距一百多公里,自駕也需要兩個小時。由于安置點的容納度和自我選擇的不同,一個村的居民往往分散到各個安置點,集中在一個安置點的移民彼此間多是陌生人關系。一個移民說:“以前我們吃完飯就可以搬把椅子在谷場聊天,現(xiàn)在出門誰也不認識誰,就在屋里看看電視咯?!卑徇w后移民原先的關系網絡被破壞,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遠,因而移民在進入安置點后面對的不僅僅是陌生的生活環(huán)境,還有陌生的鄰居、陌生的人際關系,建立這些人際關系網絡將會耗費較大的人際成本,至于個人是否能承擔這份成本,往往不被相關部門所考慮。
2.安置區(qū)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人們的歸屬感較差
2015年各鄉(xiāng)鎮(zhèn)移民一次性按規(guī)劃建設安置房工作中,委托建房申請全縣合計任務數(shù)3735,實際完成2733,完成比例73%。貸款申請完成2736。繳款進程完成661戶,完成金額7756093.2。截至2015年11月11日,水口安置點、小圩安置點、碼市安置點、四聯(lián)安置點、東田安置點、花江安置點等安置點房建任務數(shù)尚未達到預期結果。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進程慢,依舊存在混凝土供應、輔助材料不足、各工種施工人員配比失衡導致窩工嚴重,質量、安全監(jiān)管仍然存在死角等方面的問題。原先承諾的生活環(huán)境建設,除了住房建成,醫(yī)療、教育、休閑娛樂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尚未建成。由于機能、資金有限,社區(qū)公共服務中心也沒有建設,移民進入安置點后服務提供者暫未確定。移民在進入安置點后,生活單調,情緒無處安放,和想象中完備的城市社區(qū)不一致。在這里既找不到相熟的社會關系,也沒有融入城鎮(zhèn)的推動力,人們對移民小區(qū)缺乏歸屬感,不愿意留在移民區(qū)內生活。
(三)生產和生活方式不適應
1.農轉非后移民的生存發(fā)生困難
移民前通過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承包林場或打漁、外出務工、本地小規(guī)模創(chuàng)業(yè)等手段保證基本生活,遷移后由于對周邊環(huán)境的陌生造成融入困難、求職困難、外出務工團體解散等原因,移民的就業(yè)狀態(tài)多不理想,農轉非農的過程并不順利。搬遷前,移民在家鄉(xiāng)有著豐富的“庭院經濟”和大量林場,附帶資源豐富。移民日常的飲食基本上可以實現(xiàn)自我供給,對外界食糧的需求性小,表現(xiàn)為從不外購村外的蔬菜瓜果。同時,大多移民家庭除了糧食種植之外,還從事多種經營,如種植業(yè)、林果業(yè)、家庭養(yǎng)殖業(yè)、漁業(yè)等。搬遷使移民的勞動生產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讓部分移民失去了土地和土地上所附著的土地經濟。移民來到安置點后,面臨的是需要付出精力和成本的重新就業(yè)、擇業(yè),甚至失業(yè),并且由于和先前的生產方式存在巨大的不同,謀生模式發(fā)生了變化,很多農民需要從零開始學習新的生存技能。個人接受度的有限也會大大影響移民的未來職業(yè),用一些移民的話說:“我種了一輩子的地,也只會種地?,F(xiàn)在年齡這么大了還要去外面給別個打工,真的是造了孽了。”
2.移民后不適應市民生活
在原住地的生活中,移民們奉行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農村的三餐一般吃的比較晚,農民們習慣早起做完農活后再享用早餐。他們一般早上五六點起床,早餐時間在9點,午餐時間更是延續(xù)到下午2點左右,吃飯、勞作都是慢悠悠的。來到城鎮(zhèn)后,他們要適應新的職業(yè)下的時間安排,一般是比較緊張忙碌的,如固定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每天固定時間吃飯,和先前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區(qū)別。一位在縣城已經找到工作的移民說:“說實話現(xiàn)在的工作比在家里農活是要輕松點,但是每天就算沒得事也要在單位待那么久,一點都不自由?!痹谂f的居住地,刨去一定時間的農務勞動后,移民們擁有多種的休閑娛樂生活。如飯后搬張板凳坐在屋前閑聊,隔壁鄰居呼朋喚友去村廣場跳舞,三幾個人聚在路邊打牌或者來一場泥地游戲。而在搬遷出來后,由于現(xiàn)有人際關系網尚未建立,原有的很多休閑娛樂方式不能采用,另外一些娛樂方式,如唱KTV、社區(qū)廣場舞需要耗費一些金錢,生活成本發(fā)生提高。
3.交通不便,移民回鄉(xiāng)管業(yè)困難。
主要表現(xiàn)在耕地零散,且距離較遠,移民耕作很不方便,增加了交通費用。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務江鄉(xiāng)未淹沒的山場、田地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移民搬遷出去后戶口歸屬地不變,依舊需要回鄉(xiāng)管理自己未淹沒的山場及田地。而移民安置點和移民個人產業(yè)區(qū)大部分都有有幾十公里的距離,遠的相距上百公里。移民若是要回鄉(xiāng)管業(yè),需要采用自駕或者搭乘大巴的方式再次進入林區(qū)。況且,原有道路被淹沒,現(xiàn)建道路還處于未完成狀態(tài),移民回鄉(xiāng)管理個人產業(yè)有時候乘坐交通工具并不能直達,還需要轉車或步行一定距離,存在很多不方便。
地方政府移民安置政策及服務存在的缺陷、移民安置矛盾的有效化解、移民需求的個性化與多元化,催生呼喚社工的介入,迫切要求實現(xiàn)救助服務的職業(yè)化與專門化,社工介入移民安置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1.有利于化解移民矛盾,實現(xiàn)和諧安置
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自2012年正式開工,到2016年底完工。其中需要完成兩萬余人的拆遷與安置。移民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模式,必然造成他們在心里和生活上的不適應。社工介入移民安置服務,可以提升服務質量,有效緩解安置中的矛盾和避免矛盾的產生。社工以第三者的身份即非贏利者角色介入,能站在公平、公正立場上與政府、開發(fā)商進行談判協(xié)商,促使政府補償公平合理,從而保護移民的利益。社工介入不僅可以為移民安置群體鏈接物質資源,提供物質援助,還可以提供精神慰藉。社工通過與移民群體進行零距離的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為他們營造“愛”的環(huán)境,消除戀舊心里,彌補政府服務存在的“人文關懷”不足。社工運用專業(yè)工作方法,如個案方法、小組工作方法、社區(qū)工作方法,通過做家訪、個案咨詢與輔導,了解案主的基本情況,針對每個案主的愿望與需要,設計解決問題的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個性化的專業(yè)服務,實現(xiàn)為移民困難群體排憂解難,有效化解安置中的矛盾。
2.有利于政府轉換職能,擺正自己的角色位置
我國不少地方的基層政府在移民安置中既扮演政策制定者,又扮演安置者的角色,政府將移民搬遷的大小事務全部包攬下來,用行政手段干預移民安置,不利于正確行使其職能,出現(xiàn)了職能“越位”或“缺位”現(xiàn)象。社工介入移民群體服務,有利于政府從具體的微觀事務中擺脫出來,以更多精力做好規(guī)劃、決策等公共事務,有利于政府實現(xiàn)抓大放小,轉換職能,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問題。
3.有利于更好地維護移民安置群體的利益
移民群體在異地安置遷過程中常常遭遇知情權、話語權被剝脫、財產權被侵犯、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亂的情況。尤其是困難移民面臨工作無技、就業(yè)無門、種田無地、保障無份的尷尬境地,他們的權利得不到保障,面臨諸多困難,需要多方面的援助。社會工作者秉持利他主義價值觀,運用專業(yè)助人方法和技能,為安置群體提供法律維權、生活救助、心理疏導、就業(yè)幫扶、重建社會關系支持系統(tǒng)等多方面的助人服務,幫助他們紓解困難,盡快融入并適應安置地環(huán)境。
4.有利于推動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化與職業(yè)化
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社工人才的培養(yǎng),都依賴于助人服務的實踐。社會工作要獲得社會的接納與服務對象的認可,也需要依靠自身驕人的工作業(yè)績。社工介入移民安置服務,具有深遠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一方面拓寬了社會工作的研究視野和工作領域,必將促進社會工作理論向深度與廣度發(fā)展。另一方面,移民安置服務實踐也使社工的助人技能得以提升,在此基礎上打造出一批從事移民安置服務的專業(yè)社工,實現(xiàn)移民安置工作的職業(yè)化與專門化。而且社工也通過自己努力擴大了影響力,增強了社會對社工的認知,必將提高對社工的認可度。
社工介入移民安置服務可以發(fā)揮多方面的作用與功能,具有其它專業(yè)無法替代的優(yōu)勢,主要有:
1.加強政策宣傳
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很多移民對于移民政策都處于一種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這和移民政策的宣傳不到位是有很大的關系的?;鶎有麄鲌蟮来蠖嗍且晕淖中麄鳛橹?,電視宣傳為輔,專題宣傳和陣地宣傳也未形成有效規(guī)模。目前的宣傳方式單一,宣傳力量較弱,宣傳的效果和影響力有待提高,宣傳意識也不夠強烈,移民政策的宣傳出現(xiàn)了斷層的局面。首先要加強下鄉(xiāng)走訪的力度和深度。在務江鄉(xiāng)出現(xiàn)了移民局知道,干部知道,但是老百姓不知道的現(xiàn)象。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政策不了解或者存在誤讀的情況向移民解釋清楚,并和鄉(xiāng)鎮(zhèn)干部商量舉辦民主評議會等。雖然政府的力量有限,但社工的介入可以系統(tǒng)地幫助政府開展政策宣傳,緩和移民緊張的情緒和抵觸的心理。例如,協(xié)助召開民主討論會,對政策有疑惑的地方相互討論,將不清楚的問題整理上交到相關部門進行集中回應。社工運用網絡、媒體、報紙等新媒體平臺多方面介紹政策,豐富政府的宣傳方式,安撫民心,從而起到良好宣傳效果。
2.鏈接內外資源
人是擁有巨大能量的生命個體。這種力量有時候是外在賦予的,例如勞動工具的出現(xiàn)標志了人的獨特性。但很多時候,人的內在力量也是不可小覷的。要想達到一個人的內外平衡,更好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功能,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使用自己身邊已有的資源。首先,社工要幫助服務對象運用內在的資源,以達到改變自身的目的。例如,以個案的方法與拒遷意識強烈的移民進行交流和溝通,了解他們拒遷的原因,緩解他們緊張的情緒,并從言語上給予正面的引導,發(fā)掘他們的內在潛力,從而在工作者的幫助下達到自我調節(jié)。社會工作者的任務是幫助服務對象對事物采取正確的分析態(tài)度和方法,從而能有效解決問題,改進服務對象扮演社會性角色的技巧,發(fā)掘他的潛能,并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其次,幫助服務對象運用現(xiàn)有的外部資源。運用外部資源的目的是將服務對象系統(tǒng)與資源系統(tǒng)連接起來以增強服務對象的社會功能。外部資源包括了正式的資源系統(tǒng)、各類服務機構和非正式的資源系統(tǒng)以及家庭、鄰居、親戚、朋友等。例如,面對離鄉(xiāng)愁緒和對未來生活擔憂的移民,工作者組織他們組成同質小組,就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困擾進行分析討論和開導,幫助他們打造新生關系網絡,盡快融入陌生的環(huán)境。另外,面對移民存在的外界壓力和不滿情緒,社工通過引導移民進行集體信訪、選派代表參與移民政策的計劃制定,或主動增強移民計劃的民主參與度等來解決問題。
3.增強移民法律維權意識
移民中大部分人法律素質低,維權意識淡薄,不知道如何維護和爭取自己權益。社工要做的事情首先是增強移民的法律維權意識,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有這個權利去抗議和申訴的,而不是只會待在家中怨聲載道或者與下鄉(xiāng)干部進行言語和行動沖突。其次,告知他們維權的方式。如信訪、向法院申訴、選派代表與政府談判等。
4.提供心理疏導
離鄉(xiāng)意味著離開了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圈。新的生活意味著一切需要重新出發(fā),需要尋求新的生活方式、尋求新的就業(yè)機會、新的人際關系圈。抱著對家鄉(xiāng)的不舍,對未來生活的擔憂,人們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對于移民可能出現(xiàn)的負面情緒,有關部門都應該予以重視,并進行疏導和緩解。社會工作者可以協(xié)助相關部門在鎮(zhèn)、鄉(xiāng)、村、組各個單位建設心理恢復機構,建立心理干預機制,幫助移民平復離鄉(xiāng)情愁。例如,工作者可以通過小組形式,將離鄉(xiāng)情緒較為突出的一些人群集中進行情感疏通和交流,讓他們相互扶持,形成新的朋友圈子。同時,努力幫助移民打造新型關系網絡,幫助他們重拾社會角色和社會意識,盡快融入陌生的環(huán)境。
5.落實就業(yè)援助
據(jù)了解,相關文件上并沒有明確指出移民的就業(yè)幫扶,而對于出山之后的就業(yè),移民多存在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長期生活方式的單一和對外的封閉,讓他們覺得自己出了山之后除了種田什么都不會做。社工要做的事情:首先是聯(lián)系縣城內對于求職者要求較低的一些工作職位進行統(tǒng)計,然后將就業(yè)信息反饋給政府和移民。例如,在江華縣城的工業(yè)園區(qū),由于招商引資,新建的水泥廠等廠商需要大批的工人。社工在了解基本情況之后可以反饋給政府,由政府審查后商量是否能安排集中就業(yè)。其次,社工可以聯(lián)合政府或者民間力量組織一些有就業(yè)意識的人進行培養(yǎng),開設就業(yè)技能培訓等免費課程,提升移民的就業(yè)技能,樹立積極正確的就業(yè)觀,提升對未來生活的熱情和信心。
6.增強社區(qū)融入
人一旦進入一種陌生的環(huán)境就容易產生一些緊張不安的情緒。對于從未出過大山的移民來說,這些情緒無疑被無限的放大了。因為移民不僅改變了安置居民的居住環(huán)境,更是破壞了他們原來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他們來到一個新環(huán)境,人生地不熟,很多時候感到陌生和無助,他們非常需要建立新的社會關系支持系統(tǒng),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社工需要幫助他們消除這些陌生感和隔閡感,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將會是新的社區(qū)的一分子,更好地融入社區(qū),更好地生活。為此社工可以在安置社區(qū)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如廣場舞、交誼舞等,吸引他們的參與,有效地促使他們相知相識,增進友誼和感情,增強社區(qū)歸宿感,達到融入社區(qū)的目標。
1.完善法律制度
為了避免拆遷安置中出現(xiàn)侵權行為,保護安置戶的基本權利,我們有必要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制定出臺“《征地拆遷法》、《拆遷救助法》、《拆遷安置群體保護條例》等法規(guī),以加強法律執(zhí)行的一致性、嚴謹性?!睘椴疬w安置服務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
2.轉換政府職能,實現(xiàn)政社分離
要進一步轉變政府執(zhí)政理念,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變“直接提供服務”為“購買專業(yè)服務”,著重解決“以政代社”,實行政社分離的工作模式,從工作方法上明確社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完善政府與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合作機制,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政府主要做好移民安置的宏觀管理,而具體的社會服務可以委托給社工機構,政府采取購買社會服務來使移民工作合理高效率運作。
3.完善政策制定,加大對社工建設支持力度
要加強組織領導,盡快出臺綜合性政策,加強規(guī)劃和工作指導,建立由民政部門牽頭,其他各個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例如,各級地方政府應加強對中央社會建設精神的學習和落實,積極主動了解社工知識,引進社工服務,建立健全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服務考核評估、專業(yè)督導、行業(yè)自律、繼續(xù)教育、違紀處理、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等行業(yè)規(guī)范系列配套制度。在選聘社區(qū)工作者時,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錄用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在行政工作中引入社工服務,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
4.加強社工宣傳,擴大社會影響力
社會對社工的認同度不高是很多社工在進行服務時會遇到的問題。為了提升人們對社工服務的認同度,組織有效的社工宣傳必不可少。在工作開展初期,需要政府的幫助,利用政府擁有的資源,聯(lián)合舉辦政社合作活動,協(xié)助社區(qū)或其他服務部門開展工作。同時召開社工學習交流學術報告或者討論會,開展社工活動宣傳周等等。媒體應把社工作為一種專業(yè)、一種職業(yè)進行宣傳,多介紹社工是如何運用專業(yè)化的手段解決問題,而不僅僅單調重復社工能助人。其次,社工應該加強理論學習并善于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除了熟練掌握社工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能力之外,應加強對有關移民政策和文件的學習和了解,提高政策水平。另外還應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移民的生活狀況、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以優(yōu)質的服務提升自身形象和影響力。
[1]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移民搬遷安置文件匯編(一).
[2]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移民搬遷安置政策解答.
[3]湖南省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農村移民安置辦法,永政辦〔2012〕54號.
[4]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2014年7月份移民安置工作計劃.江涔指發(fā)〔2014〕20號.
[5]戴利朝.社會工作介入鄉(xiāng)村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
[6]李迎升,方舒,衛(wèi)小將,王婭酈,李文靜.社會工作介入社會管理研究——基于北京等地的經驗[J].民政部.2011.
(責任編輯:羅蕾)
On the Social Worker’s Intervention and the Inadaptability in the Migration Settlem ents
HUANG Di-rong,WU Zhen-ping
(Schoolof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University ofCommerce,Changsha,Hunan 410205)
The migration of inhabitants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ian-he reservoir is a case among the hydrographic engineeringmigrations.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some social inadap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migration settlements exist,such as mental inadaptability,social relation inadaptability,production and living inadaptability,etc.As such,the social worker’s intervention becomes necessary for dispute solving and problem handling.The functions of socialworker’s intervention aremulti-faced,however, the full display of the positive roles of social workers in the migrant settlements needs assistance from local government,e.g.the separation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migration settlements;social inadaptability;social worker’s intervention
D632.4
A
1008-2107(2016)06-0102-06
2016-03-01
黃帝榮,男,湖南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基層社會管理研究;伍偵萍,湖南商學院2012級社工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