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瑜
連綴,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密鑰*
□林瑜
針對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設計單一、探究不足、教學抽象等問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從縱向的角度選擇議題連綴詩詞,引領深度思考;以橫向連綴的方式抓住語用點,使群文閱讀指向表達;以故事連綴的形式,化深奧抽象為生動有趣。如此內(nèi)外勾連,在古詩詞群文閱讀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幫助學生找到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密鑰。
古詩詞 群文閱讀 縱向 橫向 連綴
古詩詞因為篇幅短小,易于操作,甚至不需要課前輔助,往往在課內(nèi)就可以一次性完成三五首古詩詞的學習,因此,這類文章比較適合實施群文閱讀教學。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出現(xiàn)方案設計單一、探究流于形式、教學過于抽象、學生熱情不足等問題。筆者以為,主要原因是在于文本與文本、文本與學生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勾連。對此,可運用“多向連綴”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建交互共生的閱讀學習共同體,從而提升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品質,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古詩詞群文閱讀的目的當然不只是多讀多背幾首詩詞那么簡單,要引導學生閱讀、比較、分析、探究,學會求同或辨異。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議題的設置至關重要,有它統(tǒng)攬全局,閱讀才得以深入、升華,而選擇怎樣一組詩詞直接關乎議題的設定。筆者發(fā)現(xiàn),教師在選文并設計議題時,大多著眼于橫向角度。比如“送別詩群文閱讀”,以李叔同的《送別》引入,然后學習組詩《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贈汪倫》……學生多元感受送別詩的特點固然好,但比較閱讀方面卻往往無法深入,學生匯報來匯報去,形不成一個新的認知。再比如“山水詩群文閱讀”,安排了《鳥鳴澗》《竹里館》《山居秋暝》……這些詩文雖然都描寫山水,卻也難以形成一個主旨明晰、相對系統(tǒng)的學習場。每首詩獨立的味道更濃,詩與詩之間缺乏內(nèi)在的緊密聯(lián)系,在促進深入交流與思維延展上顯得力不從心。
筆者以為,既然群文閱讀教學核心是強化思維方式,那么,古詩詞群文閱讀就可以嘗試以縱向的角度將能夠產(chǎn)生某種關聯(lián)并引起學生深度思考的詩詞連綴起來。如筆者設計的“田園詩情——辛棄疾組詞教學”課內(nèi)群文閱讀課,以縱向連綴的方式選擇了辛棄疾三首不同時期的詞——《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前兩首寫“喜”,后一首寫“憂”。我們知道辛棄疾有兩種詞特別突出,一種是豪放沉郁的愛國詞,一種是清新明麗的田園詞。這兩類詞貫穿了他的一生,極具代表性,選擇這三首詞以“辛棄疾的田園夢”為議題,不僅能夠借此了解辛棄疾詞作的特點,更可借助這一“喜”一“憂”的矛盾沖突設計一個探究性的問題,并以此為抓手,幫助學生深入研究辛棄疾的生平軌跡,引發(fā)他們課外大量閱讀辛棄疾詩詞的興趣。
在品味前兩首詞的詞眼“最喜小兒亡賴”的“喜”和“稻花香里說豐年”的“香”(辛棄疾聞到“稻花香”心生喜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香”也是“喜”)之后,教師設疑:無論是低小的茅檐、兒子勞動的場面,還是夜里聽到蟬鳴、聞到稻花香,在我們看來這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作者為什么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欣喜呢?課堂沉靜下來,學生感到困惑,開始靜靜地思考。此時教師要求學生誦讀《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進一步引導:此時此刻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都被金兵占領,憂國憂民的辛棄疾本應內(nèi)心凄苦,為什么反倒“喜”呢?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受到啟發(fā)。通過不斷地對比閱讀,他們漸漸形成共識,發(fā)現(xiàn)辛棄疾“喜”的緣由是目睹過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所以當他看到雖低小卻祥和的茅草屋,聞到這陣陣稻花香,怎能不情不自禁地欣喜呢?辛棄疾多么希望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夠擁有一間這樣的茅屋,都能安居樂業(yè)……這樣,學生的思維隨著辛棄疾不同階段詩詞的出現(xiàn)而層層遞進,不斷走向深入。學生不僅學習了三首詞,透過三首詞了解了辛棄疾的一生,還激起了閱讀更多辛棄疾詩詞的興趣。
知詩人、解詩題、品字詞、想畫面、悟情感,這些是我們教學單篇古詩詞常用的手法,如果在指導古詩詞群文閱讀時依然使用這樣的“武器”,壓縮其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把群文閱讀變成單篇閱讀教學的機械累加,那就無異于南轅北轍。筆者以為,群文閱讀應著眼于大局,而不是各自為政。在議題統(tǒng)領下閱讀教學的走向應指向語言運用,提煉這一組詩詞的語用點并以此橫向連綴,引導學生去探究發(fā)現(xiàn)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的密鑰,領悟寫法,有效遷移。比如“田園詩情——辛棄疾組詞教學”中的三首詞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都是既寫見聞,又寫感受。教學時可以用這樣一個語用訓練線來貫穿整個學習:在學習第一首《清平樂·村居》時引導學生思考詞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是什么,提煉出學法,再運用這種方法來學習其他兩首詞。學生通過學習討論得知,作者在日觀“村居”時看到了低小的茅屋、恩愛的老夫妻和勤勞可愛的孩子,聽到老夫妻好聽的吳音細語,感受到了村居的祥和。在夜行“黃沙道”時看到明月、驚鵲,聽到蟬鳴、蛙聲,聞到稻花香,感受到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在“郁孤臺上”看到行人淚和遮住長安的崇山峻嶺,聽到“鷓鴣”的啼叫,感受到了百姓的流離失所。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是吟誦,當學生感悟到了詞的“所見、所聞、所感”之后,教師又可以利用這一訓練點設計一個勾連整組詞的環(huán)節(jié)。如下:
師:這些地方百姓的生活原來是什么樣子的?
生:幸福、祥和、舒適。
師:這個地方的景色原本是怎樣的?
生:優(yōu)美、寧靜。
師:現(xiàn)在呢?
生: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師:這個地方的白天原本是——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清平樂·村居》)
師:這個地方的夜晚原來是——
生: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師:現(xiàn)在呢?
(生讀《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師:幾十年后,元朝攻占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辛棄疾筆下的“村居”還在嗎?大膽想象,它可能已經(jīng)……溪上再也看不見(生:青青的草),取而代之的是什么?翁媼呢?大兒還在鋤豆嗎呢?中兒還在織雞籠嗎?那么《清平樂·村居》可能就變成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首詞了……
(生開始填詞:茅檐破小,溪上焦黃草。夢里吳音……)
以“所見、所聞、所感”這個語用點來橫向連綴三首詞,不僅能把握這三首詞的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能引導學生體悟好的詩詞是怎么寫出來的,那就是——只要抓住典型的“所見、所聞”營造清晰意象,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通過這樣的語用訓練,學生對詩詞的寫法有了較充分的感知,以至于能改寫一兩句詞也就不足為奇了。
群文閱讀因其課堂容量大,又涉及比較、分析、探究等密集的思維活動,總給人“抽象過頭而生動不足”的感覺,操作起來很容易滑入抽象說理的窠臼。如此,難免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如果把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成類似于鑒賞分析,那么以一組詩詞的學習為“引子”帶動學生閱讀更多的相關詩詞的初衷便無從實現(xiàn)。群文閱讀如何化抽象說理為生動形象,是每個群文閱讀實踐者要思考的問題。古詩詞的群文閱讀設計要盡可能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情感,讓他們覺得有意思。用什么樣的文本組織形式才能讓學生喜歡呢?筆者以為,把詩詞內(nèi)容故事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講故事最有趣,也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再以“田園詩情——辛棄疾組詞教學”為例?!肚迤綐贰ご寰印贰段鹘隆ひ剐悬S沙道中》這兩首詞是辛棄疾被貶后隱居江西上饒一帶時寫的,而《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則是他此前任江西提點刑獄時所作。根據(jù)這樣的史實,筆者設計了以故事的形式連綴三首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導語設計如下:
有段時間辛棄疾隱居在鄉(xiāng)下,一天,他在鄉(xiāng)間行走。遠遠望去,映入眼簾的是……
走近一點,哎,有聲音!那是……
放眼四周,他看見了三個孩子,老大……老二……
最可愛的要數(shù)……(引讀《清平樂·村居》)
感受了寧靜祥和的村居氛圍后,辛棄疾繼續(xù)前行。天色漸晚,得找一個地方住宿呀,前面就是黃沙嶺,他依稀記得那里有一個客棧。想起醉里吳音相媚好的老夫婦,何不也去喝一杯呢……想到這里,辛棄疾不由得加快腳步。接下來的故事就在這首詞中……(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幾杯酒下肚,辛棄疾想起了金兵在占領區(qū)燒殺搶掠,百姓備受金兵殺戮、流離失所的慘烈場景。想到自己屢次被貶,縱有報國之志,卻報國無門,痛苦萬分,想起了寫在江西造口壁上的那一首詞……(學習《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縱向連綴引領探索,橫向連綴指向語用,故事連綴則力求化抽象為生動有趣,這樣內(nèi)勾外連,讓古詩詞的群文閱讀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生活實際建立起某種聯(lián)系,幫助學生找到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密鑰,去感受并傳承那源遠流長與令人魂牽夢縈的國學經(jīng)典。
(福建省福清市城關小學 350300)
*本文為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規(guī)劃課題“基于語用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課題編號:FZ2015GH09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