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孩子的不快活
徐志摩
你在小孩時快活不?我,不快活。至少我在回憶中想不起來。
單看我們孩子的衣著先就可笑。渾身全給裹得緊緊的,膊、脛、腿也不讓露在外面,怕著涼。怕著涼,不錯;可是褲子是開襠的,孩子一往下蹲,屁股就往外露,肚子也就連帶通風(fēng)——這倒不怕著涼了!
孩子是不能常洗澡的,洗澡又容易著涼。在我們家鄉(xiāng),終年不洗澡的孩子并不出奇,我都不知道自己小時候每年洗幾回澡。冬天不用說,因為屋子不生火,當(dāng)然不洗。夏天有時不得不洗,但只淺淺的一只小桶,水又很燙,結(jié)果孩子們也就不愛洗。
我記得孩子時候頂怕兩件事:一件是剃頭,一件是洗澡?!敖裉煳铱偟谩嚼巍麃硖觐^?!薄敖裉煳铱偟谩嚼巍麃硐丛??!蔽覌尶偸沁@么說。他們可不對我講一個一定得洗澡的理由,他們也不把洗的方法給弄適意些。這影響深極了,我到現(xiàn)在也總把洗澡看作一種必要的麻煩。
我的受業(yè)師父查桐蓀先生,因為他出世時父母怕孩子著涼沒有給他洗澡,他就把這不洗澡的習(xí)慣一直帶到棺材里去——從生到死五十幾年都沒有洗過一次身體!不刷牙,不洗頭,很少洗臉。
我們很少想到,品格、性情乃至思想上的不潔,也多半是緣于小時候父母的姑息與顢頇。一般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觀念是:愈不像孩子的孩子是愈好的孩子。
孩子得聽話,不許鬧——中國父母最得意的是孩子聽家人吩咐規(guī)規(guī)矩矩地叫人,絕對機械性地叫人——“伯伯”“媽媽”。
因為要強制孩子聽話,大人們有時就用種種哄騙恫嚇的方法。多少成人作偽與怯懦的品性是在“別哭,老虎來了”“別嚷,老太太來了”“不許吃,吃了要長瘡的”一類話下養(yǎng)成的!
不要怪孩子性情不好,或是愁他們身子不好,實際只要你們肯費一點心思,花一點工夫,認清了孩子本能的傾向,治水似的耐心地去疏導(dǎo),原來不好的地方很容易變好。
做父母的都有一個創(chuàng)作的機會,把你們的孩子養(yǎng)成一個健康、活潑、靈敏、慈愛的成人,替社會造一個有用的人才,同時也增你們自己的光,添你們的歡喜——這機會還不夠大嗎?
現(xiàn)代的成人為什么都是這么懶、這么臟(尤其在品格與思想上)、這么蠢、這么丑、這么破爛?現(xiàn)代的青年為什么這么弱、這么多愁多悲哀?這種種的不健康多是做爹娘的當(dāng)初不曾盡他們應(yīng)盡的責(zé)任,一半是愚暗,一半是懶怠。
(選自2013年第12期《讀者》,本刊有改動)
鑒賞空間
《給我的孩子們(節(jié)錄)》贊美了孩子的率真自然、天真真誠,痛惜純真人性在成長中被世俗生活所磨滅。作者不惜筆墨,用大量的細節(jié)來展現(xiàn)孩子的真率、自然與熱情,也寫出了大人對“徹底地真實而純潔”的童真的種種“摧殘”——鮮明而強烈的對比,使得文章的主旨更為突出。
徐志摩的這篇《孩子的不快活》,同樣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先從自己的切身感受出發(fā),寫出了孩子的種種“不快活”;然后生發(fā)開去,引申到一個人的“品格、性情乃至思想”,指出這些方面的“不健康多是做爹娘的當(dāng)初不曾盡他們應(yīng)盡的責(zé)任,一半是愚暗,一半是懶怠”。文章旨在告訴人們: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要“肯費一點心思,花一點工夫,認清了孩子本能的傾向,治水似的耐心地去疏導(dǎo)”。
兩篇文章都對家庭教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言辭懇切,發(fā)自肺腑。敘議結(jié)合的寫法,使得文章既有鮮活的事實的呈現(xiàn),又有鞭辟入里的思想的深度,很能發(fā)人深省。
[讀有所思]
讀了這篇文章,你覺得徐志摩反對家長怎樣教育孩子?(蔣光紅/設(shè)計)
★《臺階》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