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交往”的城市
——談齊美爾、帕克、沃斯的城市交往思想

2016-04-08 15:37汪苑菁
文化與傳播 2016年5期
關鍵詞:沃斯交往帕克

汪苑菁

“交往”的城市
——談齊美爾、帕克、沃斯的城市交往思想

汪苑菁

“城市交往”這一概念屬于城市傳播學的范疇,城市傳播學研究在我國傳播學領域剛剛興起,但其理論根源要回溯到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城市社會學理論中去。城市交往對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意義重大,西方城市在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的教訓就是城市規(guī)模越來越大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范圍卻日益縮小,從而導致很多城市問題的出現(xiàn),因此對“城市交往”理論的考察,在當下是非常有現(xiàn)實意義的。本文以“城市交往”理論為考察對象,將其放在西方城市社會學發(fā)展的脈絡里,對齊美爾、帕克、沃斯三位有代表性城市社會學者的城市交往理論進行梳理,從而為城市傳播學研究的開展提供一個重要理論維度,同時也為如何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城市提供一些理論觀照。

城市;城市交往;城市傳播

城市交往,是齊美爾、帕克和沃斯三位早期都市研究社會學者關于城市理論闡述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城市交往,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往;另一層指的是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本文中的“城市交往”概念取第二層涵義。當代中國的城市化步伐速度日趨加快,人類在享受城市化帶來的較高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人類的交往空間為何卻在逐步縮小,城市交往對城市發(fā)展的意義是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追根溯源,回到早期都市社會學學者的城市理論闡述中去,并結(jié)合他們各自的社會歷史背景,詳加考察。

在西方城市社會學的發(fā)展脈絡中,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1858-1918)、羅伯特·帕克(Robert Ezra Park,1864-1944)和路易·沃斯(Louis Wirth,1897-1952)是經(jīng)常被放在一起研究的社會學學者,這其中不僅有師承的關系①帕克在德國求學時,選過齊美爾的課,深受齊美爾社會學思想的影響;而沃斯則是帕克的學生,直接繼承了帕克的城市社會學思想。,而且在研究旨趣方面,齊美爾、帕克和沃斯也頗為相近②齊美爾、帕克和沃斯在城市研究方面都發(fā)表過具有深遠影響的論文: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Georg Simmel,1903),The City: Suggestions for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Park,R.E.,1925),Urbanism as s Way of Life(Louis Wirth,1938)。。雖然齊美爾、帕克和沃斯本人沒有直接提出“城市交往”這個概念,但是在三位早期都市社會學學者關于城市研究的論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對“城市交往”問題的關注,城市交往思想已成為齊美爾、帕克和沃斯整個城市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回顧三位早期都市研究學者的城市交往思想,汲取西方城市發(fā)展過程的經(jīng)驗和教訓,無疑在當下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也為城市傳播研究的開展提供一個重要的理論維度。

一、交往的面孔:“城市交往”思想的闡釋

齊美爾一直被認為是都市研究的開創(chuàng)性人物之一,他于1903年發(fā)表的《大都市和精神生活》是都市理論研究的經(jīng)典論文之一。對于城市中的人際交往現(xiàn)實,齊美爾并不樂觀,他在文章中寫道,“在小鎮(zhèn)上,一個人認識他遇到的所有人,而且與他們都保持積極的聯(lián)系。都市人則會和無數(shù)人打交道,如果他們都像小鎮(zhèn)里的人那樣與人交往,他們的內(nèi)心將會完全分裂并處于一種不可想象的精神狀態(tài)”,由此齊美爾得出結(jié)論,“與小鎮(zhèn)中的社會交往相比,大城市里的人際交往既簡短又稀少”[1]。

在齊美爾看來,城市中人與人的交往充滿著理性,這種都市人性格的特征淵源于都市生活中“強烈、持續(xù)不斷地刺激”,和“生活的節(jié)奏與感性的精神形象緩慢地、慣常性地、平坦地流溢而出”的鄉(xiāng)村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了適應都市持續(xù)而長久的刺激,都市人“用頭腦代替心靈做出反應”,理性能力得到鍛煉。與此同時,齊美爾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都市經(jīng)濟(貨幣經(jīng)濟)和理性兩者間的關系,“貨幣經(jīng)濟與理性操控被內(nèi)在地聯(lián)結(jié)在一起”[2],由于貨幣經(jīng)濟對都市世界的操控,都市人變得準時、精確和斤斤計較,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不涉及到內(nèi)心豐富情感的理性交往。

齊美爾的城市交往思想是其社會交往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看來,“任何一定數(shù)目的人成為社會,不是因為在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一種由物所決定的或者推動的他個人的生活內(nèi)容,而是只有這些內(nèi)容的活力贏得相互影響的形式時,當一個個人對另一個個人——直接地或者通過第三者的媒介——產(chǎn)生影響時,才從人的單純空間的并存或者也包括時間的先后,變成一個社會”[2],“相互影響”被齊美爾認為是構(gòu)成社會的方式。城市也是一個社會,它“并非僅僅是社會大概念之下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作為社會的一切復雜性”[3],因此,城市中人與人的相互影響、相互交往也型構(gòu)著城市本身的存在方式。齊美爾認為社會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為社會中“所有這些成百上千種的、由人對人都在進行著的、短暫的或者持久的、自覺的或者不自覺的、轉(zhuǎn)瞬即逝的或者后果累累的關系”[4],將社會不停地連結(jié)在一起,而城市之所以可能,也正是因為這些關系將城市連結(jié)在一起。

齊美爾的城市交往思想在帕克的城市研究中得到了延續(xù),帕克在他的《城市:對于開展城市環(huán)境中人類行為研究的幾點意見》中提及“在城市中,尤其是大城市中,人類聯(lián)系較之在其他任何環(huán)境中都更不重人情,而重理性,人際關系趨向以利益和金錢為轉(zhuǎn)移”,帕克認為在城市生活中,人與人的次級關系(Secondary relation)已經(jīng)取代了鄉(xiāng)村生活中的面對面的首屬關系(Primary relation),特別是由于城市交通和通訊工具的迅速發(fā)展,城市人口流動速度加快,“這種流動使得人們互相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加,但又使這種接觸變得更短促、更膚淺”。

帕克作為一個曾經(jīng)從事過十年新聞記者職業(yè)的芝加哥學派學者,對城市交往的思考不會不和都市職業(yè)相互勾連,因此,他的“理性交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更偏重于一種“職業(yè)交往”思想。都市里的勞動分工出現(xiàn)以后,帕克注意到“原來基于家族紐帶、地方情感的社會組織,以及基于文化、種姓團體、社會階層的社會組織和經(jīng)濟組織日益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基于職業(yè)利益和行業(yè)利益的新型組織”,由此帶來的結(jié)果是“職業(yè)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占重要地位,個人聯(lián)系漸居次要地位,相處態(tài)度以及道義傾向皆以對方的職業(yè)為轉(zhuǎn)移”[5],這種以“職業(yè)”為中心的社會交往在帕克看來無疑是城市人與人之間理性交往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

同時,帕克的城市交往思想和其對城市態(tài)度是密切相關的,由于帕克的鄉(xiāng)村背景以及對城市問題的深切關注,帕克對城市人際交往持比較樂觀的態(tài)度,這點與保持中立、不動感情的齊美爾和對城市交往持悲觀態(tài)度的沃斯有所區(qū)別。帕克樂觀的城市交往思想,受到他的導師兼密友、美國哲學家杜威的影響,杜威認為,“社會不僅因為傳遞(transmission)與傳播(communication)而存在,更確切地說,它就存在于傳遞與傳播中”[6],杜威認為鄉(xiāng)村民主共同體的重建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這點給帕克的城市傳播研究以較大的啟發(fā),城市交往本質(zhì)上就是城市人與人之間進行的一種傳播,城市因為傳播而存在,并且存在于傳播中。

沃斯作為帕克“最有天賦的追隨者”,也是齊美爾、帕克純粹都市理論的最后繼承者,對齊美爾、帕克的城市交往思想做了一個階段性的總結(jié),1938年沃斯在《美國社會學雜志》第44期上發(fā)表了《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都市主義》,這篇論文在城市社會學研究中具有深遠影響,被看作是“對齊美爾和帕克的都市社會學理論的整合與發(fā)展”[7]。在他的論文中,沃斯認為城市人之間的交往“可能是實際的面對面的接觸,但是歸根結(jié)底,這些接觸是非個人的、表面的、短暫的,因此也是部分的”,在他看來,齊美爾關于都市人的“理性交往”隨著高節(jié)奏的都市生活和日趨復雜精致的通訊技術變得愈來愈原子化、碎片化,“都市人沒有家,居無定所使他們?nèi)狈鹘y(tǒng)和情感,幾乎沒有真正的鄰居。個體很少有機會完全了解城市或確定自己在整個城市中的定位”,結(jié)果,“他很難判定什么是自己的‘根本利益’,被大眾輿論左右,無法分清事物的主次”,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生活的混亂無序、精神崩潰、自殺、行為不良、犯罪、腐敗墮落和混亂”等屬于都市特有的現(xiàn)象隨之而出現(xiàn)。沃斯對此悲觀地認為,都市人的“理性交往”更多的是一種“利益交往”,“隨著以這種生產(chǎn)制度為背景的城市向前發(fā)展,以服務和物的交換為基礎的金錢關系取代了以聯(lián)結(jié)基礎為核心的個人關系”[8],這種“以服務和物的交換為基礎的金錢關系”正是“利益交往”的最凸出的呈現(xiàn)。

都市人之間的“利益交往”注定了他們不可能培養(yǎng)起類似于鄉(xiāng)村生活所具有的親密關系,城市中缺乏情感紐帶的個體“彼此只是緊密地生活、工作在一起,培養(yǎng)了一種競爭、擴張和自利精神……高頻度的近距離身體接觸,加上巨大的社交距離,加重了不同個體相互排斥的程度。人們?nèi)绻麤]有其他機會擺脫這種困境,就會倍感孤獨。在擁擠的生活環(huán)境中,許多個體無法避免的經(jīng)?;顒右鹑伺c人之間的摩擦,使他們情緒憤怒。高節(jié)奏的生活和復雜的技術加劇了個體的沮喪感并導致精神緊張”[9],大城市雖然表面上一片平靜,但緊張的人際關系隨時會引發(fā)城市的矛盾和沖突,正如美國著名城市學者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所評價的那樣:“大都市表面上是一片和平景象,一切運轉(zhuǎn)得井井有序,但暴力的深度和廣度突然加大了。隨著這些力量的發(fā)展,大都市越來越變成了增加各種各樣暴力經(jīng)驗的溫床?!盵10]

二、城市“體驗者”:“城市交往”思想的源流

作為城市研究的早期社會學學者,齊美爾、帕克和沃斯的城市交往思想不僅是他們對所處時代城市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同時也是他們個人城市生活體驗的理論性總結(jié)??梢哉f,正是因為他們較之于一般人與眾不同的、獨特的“城市體驗”,才形成了他們豐富而卓越的城市交往思想。

齊美爾,出生于19世紀50年代的柏林,而此時的德國正悄悄經(jīng)歷著并迎接著一個資本主義工業(yè)發(fā)展和都市化程度迅速提高的鼎盛時期的到來。劉易斯·科塞是這么描述當時的德國的,“19世紀70年代,德國的工業(yè)產(chǎn)值超過法國,而到了1900年又趕上英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夜,德國的工業(yè)產(chǎn)值僅落后于美國了。1875年,德國的煤產(chǎn)量僅3400萬噸,20年后增加到7400萬噸。而到1910年,產(chǎn)量又翻了一番,達到1億5千萬噸。在短短的時間里,德國已經(jīng)成了一個高度工業(yè)化的國家?!盵11]齊美爾的出生地柏林,從一個相當偏狹、死氣沉沉的市鎮(zhèn)一下變?yōu)槭澜缧缘某鞘?,城市人口?jīng)歷了快速的增長,一戰(zhàn)前夕的柏林已經(jīng)是一個有著400多萬人口的城市。齊美爾雖然一直生活在柏林,沒有鄉(xiāng)村生活經(jīng)驗,但柏林從“市鎮(zhèn)”到“世界性城市”的快速變遷讓視覺敏銳的他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人類交往形式,由此,“交往形式”不僅成為齊美爾社會學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成為他城市理論的重要內(nèi)容。

帕克1864年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農(nóng)莊,后來遷移到明尼蘇達州雷德溫小鎮(zhèn), 這一點和“充滿了都市味道”的齊美爾不一樣,帕克的出生和成長背景決定了他身上濃郁的鄉(xiāng)村味道,雖然成年后的他游走于國內(nèi)的多個城市,但他對于城市生活的研究還是抹不去與鄉(xiāng)村生活比較的情結(jié),在帕克的文章中,會發(fā)現(xiàn)帕克的城市論述總是以鄉(xiāng)村為參照物展開,例如帕克對城市下的定義:“城市,它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是各種禮俗和傳統(tǒng)構(gòu)成的整體,是這些禮俗中所包含,并隨傳統(tǒng)而流傳的那些統(tǒng)一思想和感情所構(gòu)成的整體”[12],在帕克眼里,城市不是齊美爾所描述的那樣冷漠和千篇一律,而是帶有一種感情的、在鄉(xiāng)村生活基礎上升華的一個共同體。

帕克大部分時間生活和工作的芝加哥,19世紀后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只擁有4000多居民的西部邊境小鎮(zhèn),到20世紀初期一躍而成為人口超過二百萬的大城市,僅僅只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快速的工業(yè)化、城市化給芝加哥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如犯罪、居住環(huán)境惡劣問題,據(jù)1884年關于芝加哥貧民窟的一份調(diào)查報告反映,“貧民窟完全違反了排水設備、管道裝設、照明、通風、防備火災或意外事故等安全設施的所有規(guī)定;無視一切衛(wèi)生法規(guī);陰溝和廁所均令人作嘔;擠得水泄不通的房屋又臟又暗,導致他們的食物易于腐爛;周圍的街巷以及堆滿腐爛東西和遍地臭水坑的后面空地也同樣骯臟不堪”[13]。這些城市問題對無論是在實踐經(jīng)驗上(帕克曾從事過十年的新聞記者職業(yè)),還是理論儲備上(帕克的城市興趣受齊美爾啟發(fā),并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以及研究力量上(帕克領導的芝加哥學派)都做好充分準備的帕克來說,是他大顯身手的一塊新領域。帕克將城市視為一個巨大的、充滿誘惑的實驗室,認為城市生活“需要更深入、更公正的研究”。

沃斯1897年出生于德國一個名為Gumenden的小鎮(zhèn),在他14歲的時候被父母送到美國求學。1919年沃斯進入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學習,遇到了對他影響深遠的帕克、伯吉斯、托馬斯、斯莫爾等人,從而對城市研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沃斯在大學期間一直和社會保持密切聯(lián)系,擔任了個人服務處不良少年科的主管,這讓他有更多的機會深入接觸許多城市犯罪問題。經(jīng)過一百年的發(fā)展,沃斯所在時期的芝加哥已經(jīng)從1830年的微不足道的小聚落一躍成為擁有330萬人口的大都市,帕克時期突出的移民問題在沃斯這個時候更加凸顯,一戰(zhàn)以后,出現(xiàn)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黑人大遷徙運動,芝加哥當時是黑人遷移最多的城市之一,1930年,芝加哥市的黑人達到了23.4萬人,僅次于當時擁有32.8萬人口的紐約。大量黑人遷移到城市帶來了一些顯著的社會問題,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界限日益明顯,隔離現(xiàn)象日益嚴重,伴隨著居住區(qū)隔離現(xiàn)象嚴重的同時,種族騷亂問題日益嚴重。1919年發(fā)生在芝加哥的種族騷亂,持續(xù)了4天,死亡人數(shù)達到38人。[14]

在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經(jīng)歷的影響下,沃斯對城市交往反映出來的態(tài)度是悲觀的,認為城市人際之間的交往是膚淺、淡薄和短暫的,他在文章中寫道:“盡管居住在同一個緊湊的居住區(qū),不同個體卻彼此隔離。他們彼此相互敵視,在需要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別越大,隔離程度就越嚴重”[15],可以說,沃斯對城市交往的“偏見”和美國大城市日益暴露出來的社會問題是密切相關的。

三、一種視角和方法:“城市交往”思想的評價

齊美爾、帕克和沃斯的城市交往思想是三人城市研究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他們城市交往思想的評價應該要放在西方城市社會學研究的脈絡中來進行。齊美爾的都市研究以及他為之提供理論基礎的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城市研究(以帕克、伯吉斯、沃斯為核心),可以說是城市研究的早期代表,從他們開始,城市社會學成為一門現(xiàn)代的有學術性的學科,對后期的城市社會學研究來說意義重大。

齊美爾、帕克和沃斯開啟了城市研究的一種視角,齊美爾作為這種視角的理論開創(chuàng)者,即從交往互動的微觀社會學角度來觀察和體驗城市,他的理論“在美國芝加哥學派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中間很受歡迎。斯莫爾、帕克、伯吉斯等人出版了齊美爾的譯本,并對那些對他們影響最大的齊美爾著作進行了廣泛的宣傳”[16],以至于后來帕克、伯吉斯所創(chuàng)立的人文生態(tài)學理論都能見到齊美爾的影子。

帕克所創(chuàng)立的人文生態(tài)學理論,以城市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和交往為基礎,將城市看成是一個類似于自然界的有機體,它并不是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而是帕克和芝加哥學派的其他學者看待城市的一種方法、一種視角,正如沃斯所評價的:“帕克認為人類生態(tài)學并不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而是一種觀點和視角、一種方法,從本質(zhì)上講是科學研究社會生活的知識載體,像社會心理一樣,是所有社會科學的學科基礎”[17]。

沃斯汲取了齊美爾、帕克的城市研究思想,但相比較于二人,沃斯更加試圖尋找一種能包括所有關于城市社會知識的理論,正如沃斯本人對他之前的社會學學者所評價的那樣:“我們發(fā)現(xiàn),馬克斯·韋伯見解精辟的論文《論城市》和羅伯特·E·帕克有紀念意義的論文《城市:關于在城市環(huán)境中探求人的行為的建議》中的觀點非常接近城市生活系統(tǒng)理論。但是這些精辟的論述遠不能形成我們可以借鑒的整齊、連貫的理論構(gòu)架”[18],最后沃斯抽離出人口數(shù)量、人口密度和異質(zhì)性三個社會學元素來構(gòu)建他的純粹都市社會學理論。

齊美爾、帕克和沃斯在城市研究上,旨趣相同,都希望從個體與個體交往的形式中建立一種純粹的都市社會學理論,但是他們也清楚地意識到,他們所開創(chuàng)的理論(齊美爾的都市精神生活理論、帕克的人文生態(tài)學理論、沃斯的生活方式理論)都是自己觀察城市、體驗城市的一種視角、一種方法,是他們面對“起源于工業(yè)化后快速都市化所衍生的各種議題,以及面對數(shù)千年來作為人類生活方式的鄉(xiāng)村生活的衰頹”[19]的思考,雖然后來隨著工業(yè)化社會愈來愈走向成熟,齊美爾、帕克和沃斯的純粹都市社會學理論因為缺乏意識形態(tài)的維度和強烈的批判意識,受到了20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新城市社會學的挑戰(zhàn)。①新城市社會學派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法國,該學派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側(cè)重對城市空間的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主要代表人物是亨利·列菲伏爾(Henri Lefebvre)、曼紐爾·卡斯特爾(Manuel Castells)、大衛(wèi)·哈維(David Harvey)、愛德華·索亞(Edward W.Soja)。

齊美爾、帕克和沃斯三位早期的城市研究者對城市的觀察和體驗是如此的細膩,他們中雖然有人對城市交往持悲觀態(tài)度,但是他們無一例外都抓住了城市研究的核心問題——城市交往,城市因為交往而存在,也因為交往而繼續(xù)發(fā)展,如果缺少了交往,城市將猶如一座空洞的城堡,最終的結(jié)局是人們會離開它。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fā)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一書中最后一句話寫道:“通過感情上的交流,理性上的傳遞和技術上的精通熟練,尤其是,通過激動人心的表演,從而擴大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范圍,這一直是歷史上城市的最高責職。它將成為城市連續(xù)存在的主要理由”。[20]

[1]Trans.Kurt Wolff.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M]. New York:Free Press,1950.

[2]林榮遠.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殷曉蓉.芝加哥學派的城市交往思想——現(xiàn)代城市人際傳播研究的開端[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交往與溝通:變遷中的城市[C].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11.

[4]同[2],第46頁。

[5]宋俊嶺、吳建華、王登斌.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文集[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6]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7]葉中強.齊美爾、沃斯的都市社會學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影響[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3).

[8]路易·沃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都市主義[A].汪民安.城市文化讀本[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9]同[8],第150頁。

[10]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fā)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11]劉易斯·A·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下的思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2]同[5],第1頁。

[13]王旭.美國城市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4]同[13],第163頁。

[15]同[8],第149頁。

[16]于海.西方社會學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17]Wirth, Louis. Human Ecology[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45.Vol.50,No.6.

[18]同[17],第146頁。

[19]許紀霖.《帝國、都市與現(xiàn)代性》[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0]同[10],第586頁。

G206

A

2016-10-18

汪苑菁,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博士。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晚清報刊與口岸城市文化嬗變研究——以漢口為例”(項目批準號:16XJC860003)

猜你喜歡
沃斯交往帕克
廢舊材料的幻想一一安東尼·帕克作品欣賞
安迪·高茲沃斯——塑造自然的藝術家
最容易失敗的時刻
量一量你的熱愛
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徑的思考
突圍與重構(gòu)——小學科學課堂中師生交往的真效性實踐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
亨利與帕克薪水對比
你原諒那條公路了嗎
雨天
景东| 浦城县| 宾川县| 聂拉木县| 松桃| 泽库县| 峡江县| 涿鹿县| 登封市| 涿州市| 上思县| 天长市| 新安县| 武冈市| 贵港市| 湛江市| 渝北区| 泽库县| 嫩江县| 叶城县| 筠连县| 毕节市| 灌阳县| 攀枝花市| 永靖县| 怀化市| 昌乐县| 门源| 巴中市| 丰镇市| 巴塘县| 宁夏| 许昌市| 乐亭县| 钦州市| 个旧市| 旬阳县| 逊克县| 平定县| 阿拉善右旗|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