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宋的史學家鄭樵,在中國史學理論發(fā)展和實踐的過程中繼承前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加以創(chuàng)新,形成“一家之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他的著作《通志》不論在體例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較前代有所創(chuàng)新,他提倡實學,特別是《二十略》,更是他求實創(chuàng)新精神的集中體現。
關鍵詞:鄭樵;求實創(chuàng)新;實踐
1 鄭樵及其求實創(chuàng)新精神形成背景
鄭樵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史學家,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鄭樵一生專心著述,據統(tǒng)計達84種,但大部分都已亡佚,現僅存《通志》、《夾漈遺稿》、《爾雅注》及一些零散遺文。其中《通志》是一部巨著,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唐代杜佑的《通典》、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說:“鄭樵生千載而后,慨然有見于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不徒以詞采為文,考據為學也…而獨取三千年來遺文故冊,運以別識心裁,蓋承通史家風,而自為經緯,成一家之言者也?!编嶉苑磳σ蛞u前人成果,提倡著史應突出學者的個性,寫出心意,給人以新的面貌。
史貴創(chuàng)新是中國史學大家們治史的準則,而創(chuàng)新應該在求實的基礎上加以實現。鄭樵提倡“實學”,即做學問要有求實創(chuàng)新精神,這一精神特質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
首先,客觀方面:鄭樵的父親鄭國器是當時頗負名望的太學士,他從小耳濡目染,尤對諸子百家感興趣。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其父亡,家道衰微,鄭樵從此謝絕人事,與堂兄鄭厚結伴在城北的夾漈山上筑“夾漈草堂”,潛心讀書。當時福建因未受兵火之擾,有豐富的前代史籍遺存,鄭樵家鄉(xiāng)正是在藏書最多的莆田。對于“家貧無文籍”的他來說,正是一個讀書的好機會,于是他經常跑到藏書家中借讀:“聞人家有書,直造其門求讀,不問其容否,讀已則罷,去住曾不吝惜?!彼┯[群書,但不是死讀書,在夾漈山著史的數十年,他經常親自在大自然中觀察草木蟲魚,有時為了驗證書中所說的事實,還會“與夜鶴曉猿雜處?!彼麤]有進過府學、太學,完全依靠自學,通過自己的分析、判斷來獲得知識,這些人生體驗,使他養(yǎng)成了重視“實學”的習慣。
其次,他認識到古代學界存在著“操窮理盡性之說,以虛為宗,實學置而不問”的不良風氣,那些以圣賢自居者對草木蟲魚等實學不屑一顧,知識分子經常閉門讀書,只在書本中做學問,而沒有親自調查實踐,就會脫離實際,空言著書。
再者,宋代科舉制度日益完善,使普通人有機會當官發(fā)財。然而開科取士,以祿利誘學者,又使學術功利化、政治與學術合流現象出現,導致在學術上重辭章、講義理的空疏學風流行于世。鄭樵在《通志》中也說:“義理之學尚攻擊,辭章之術務雕搜…辭章雖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義理雖深,如空谷尋聲,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歸,是皆從事與語言之末,而非實學也。”空談義理,過分講究個人情感的辭章之術,對于實際都沒有任何用處,因此他提倡實學,注重考證前人之說,不輕信盲從。
2 鄭樵的《通志》求實創(chuàng)新探究
《通志》全書體現了他的求實創(chuàng)新精神,那么是如何體現的呢?
第一,在體例上鄭樵主張“凡著書者,雖采前人書,必自成一家之言?!弊猿梢患抑?,就要先“自得”,即要有自己的見解,突破舊史的框架,開創(chuàng)新的體例。鄭樵繼承了司馬遷《史記》的傳統(tǒng)體裁,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全書綱目體例的統(tǒng)一,史事的考訂上,他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自己修史“雖曰繼馬遷之作,凡例殊途,經緯異制,自有成法,不蹈前修?!?/p>
內容上,《通志》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由紀、傳、略、志、譜、表、世家等六部分組成,采用綜述的方法編撰,內容包羅萬象,不僅記載了古代社會的歷史,還涉及了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地理、音韻學等超越了史學范疇的內容,并分門別類的加以探討、研究,概括了每個學科發(fā)展的過程。其中《二十略》是鄭樵的得意之作,也是最能體現他獨創(chuàng)精神的部分,自稱“皆臣自有所得,不用舊史之文?!?/p>
第二,他反對空言著書,注重史志,強調實用價值。他譏諷了那些著史不重視史志的現象:“史者,國之大典也,而當職之人不知留意于憲章,徒尚于言語,正尤當家之婦,不事饔飧,專鼓唇舌,縱然得勝,豈能肥家?”2史書作為國家的治政法典,修史者要重視其實用價值,這也體現了他的“會通觀”:把歷史作為整體去考察,會聚文獻,貫通年代,探其源流,從而找出歷史發(fā)展的內部聯(lián)系,得到前代興衰的經驗。
《二十略》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他把歷代舊史分門別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一改以往修史者“皆詳于浮言,略于事實”的弊病,又增補了過去史書中沒有的《氏族》、《六書》、《都邑》、《昆蟲草木》、《校讎》、《圖譜》等內容,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各個角度來剖析社會,探求歷史發(fā)展的原因。
第三,他反對“盡信書”,注重實地考察。鄭樵感慨:書本所言,不能輕易迷信。因為書中所言,往往加入作者的主觀感受,難免有一些與事實不符。他因此強調學者應該走出書齋,深入實際考察。
他寫《昆蟲草木略》時,“與田夫野老往來,與夜鶴曉猿雜處,不問飛潛動植,皆欲究其情性?!彼J為“語言之理易推,名物之狀難識”,對于天文、地理、草木、鳥獸、蟲魚,如果不實際調查,則很難知道它的真實情況。寫《天文略》的時候,他從丹元子《步天歌》獲得靈感,并加以驗證:“一日得《步天歌》而誦之,時素秋無月,清天如水,長誦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數夜,一天星斗。盡在胸中欸?!彼ㄟ^觀察把自己的所見所得與前人書中的加以比較,揚長避短,采諸家之書以實之??梢?,鄭樵非常重視依靠實地考察來獲得真知實學,這擴大了歷史研究的領域,也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第四,他重視圖譜的作用。把文獻、圖譜、金石結合起來研究,突出了圖譜在史書中的地位。他說:“為書者不可以無圖譜,圖載象,譜載系,為圖所以周知遠近,為譜所以洞察古今?!?像天文、地理、宮室、器具、名物等學問如果沒有圖譜就著書,就成主觀臆想,難以得到正確的見解,會成為“妄說”,他明確指出“圖譜之學不傳,則實學盡化為虛文誒?!眻D譜方法對于我們今天的學習仍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 對鄭樵求實創(chuàng)新精神的思考
南宋的科技以四大發(fā)明為代表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和更廣泛的應用。但中國古代的科學內容注重應用科學,缺乏理論的探索和理性認識,還處于對自然現象的描述階段。鄭樵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強調對事物的考證、調查研究以得到真知,是他不同于他人之處,也是他求實創(chuàng)新精神的體現。他把這種精神貫徹到《通志》這本書中,給人們展現了一個條理清晰、內容豐富、有理有據的社會大世界,開闊了人們的視野。雖然《通志》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學者的非議,但我們應該看到本書的創(chuàng)新,作者鄭樵對學術的一絲不茍,繼承前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加以創(chuàng)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文獻
[1]章學誠 《文史通義》卷五 內篇五《申鄭》 中華書局 2012年版
[2]鄭樵 《夾漈遺稿》卷三《上宰相書》
[3]鄭樵 《通志.昆蟲草木略》
[4]鄭樵 《通志.圖譜略.原學》
[5]鄭樵 《通志 總序》
[6]鄭樵 《通志.昆蟲草木序》
[7]鄭樵 《通志》卷38《.天文略.序》中華書局 1995年版
[8]鄭樵 《通志》卷72《圖譜略.原學》中華書局 1995年版
作者簡介
劉琪(1994-),女,漢族,福建龍巖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2013級本科生,歷史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