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王朝覆沒的警示
——讀《晚清最后十八年:從甲午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2》有感
春夜,擰亮臺燈,坐在橘黃色的燈光下,展開《晚清最后十八年》來讀。本書是黃治軍集三年之功,寫就的一本長篇歷史讀物。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深究近代史的根源——首次從清王朝權力斗爭與政治博弈的角度,深度剖析晚清最后血淋淋的滅亡真相。其中的歷史細節(jié),殘酷血腥,匪夷所思,荒誕絕倫,令人瞠目結舌,唏噓不已。
作者將權力斗爭與政治博弈作為打開晚清滅亡真相的一把鑰匙,并將其貫穿了18年。作者先以袁世凱的發(fā)家史入手,漸次展開日本對朝鮮的垂涎,以及日本對攻打清國的計劃的展開,再波延到甲午戰(zhàn)爭,馬關條約,和戊戌變法。作者在按時間敘述的主線之外,還時不時穿插一些不在時間線上的事情,這讓敘述變得更有層次。更值得一提的是,面對一些莊重嚴肅的歷史問題,作者顯然沒有深陷其中,讓自己的敘事風格變得沉重壓抑。而是以張弛有度的手法,在還原歷史真相的同時,還能結合自己的深入思考,提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歷史觀點。比如,在總結甲午戰(zhàn)爭失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以及變法失敗的根源時,作者能夠從皇權的根本漏洞,缺乏現(xiàn)代公民意識,市場經濟的匱乏等角度切入,進行深入的分析。許多觀點和分析,既讓人覺得詼諧幽默,又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博學多才。作者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對一些歷史問題的分析,并沒有抱著回避的態(tài)度,而是以中肯、客觀的求學精神,展開了實事求是的探討和研究,并絲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比如,就甲午戰(zhàn)爭和戊戌變法為什么會失敗的問題,日本人說,大清之敗,敗于全民腐敗。而作者則一針見血地指出,甲午慘敗,敗于清朝內部權力集團的濫斗,晚清的各種權力集團的政治博弈,才是造成甲午戰(zhàn)爭和戊戌變法失敗的最大原因。作者進一步分析道,這其中有國家層面的,也有個人層面的,即使是強人慈禧,那時也是受了周圍頑固派的唆使,才把戊戌變法給叫停的了。類似的例子書里還有很多,總之,晚清最后18年里的各種勢力博弈錯綜復雜,這使其充滿矛盾和悖論,只有深入其中,從細節(jié)入手,才能一步步逼近歷史的真實。
“滾滾黃海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蓖砬遄詈?8年跌宕起伏的家國命運,令人扼腕深思。從時間上說,晚清最后的時代,正好在世紀之交,這本應是一個走向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遺憾的是,當我們回首康乾盛世“夕陽無限好”時,也不由得會發(fā)出“只是近黃昏”的感慨。19世紀是歐美瓜分世界的時代,隨著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大清緊鎖著的國門,中國進入了所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除了喪權辱國的屈辱、落后挨打的宿命,晚清最后這段歷史,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樣的警示?
合上書本,我在想:一個民族,只有當其能夠正視自己,并勇于改變自己的時候,才有發(fā)展的希望!
(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