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同”新詁
宣燕華
“六同”的訓詁歷來不能厭飫人心。文章通過先秦兩漢典籍中十二筒、十二管、十二鐘等名稱的記載,并結(jié)合出土文獻中“同”字的用法,推斷十二同和十二律本來都是指十二根用來定聲的竹管,“六律六同”的本義由此可以確知。
六律六同;十二筒;通假;上博簡
《釋名疏證補》釋律呂:“律,率也,所以率氣令生也。亦言述也,述氣者也。呂,旅也,旅陽宣氣也。六律為陽,六呂為陰,凡十有二。陽足以包陰,則單言六律。陽足以統(tǒng)陰,則呂亦稱律,總言十二律。六呂亦曰六同,助陽宣氣,與同功也。亦曰六間,在陽律之間也”①劉熙:《釋名疏證補》,畢沅疏證,王先謙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302頁。,可知“六呂”、“六同”、“六間”三者異名同實。然而相對于盡人皆知的六律六呂之稱,六同、六間的說法幾乎湮滅無聞。其中,“六間”出自《國語·周語下》“為之六間,以揚沈伏,而黜散越也”,韋昭注“六間,六呂在陽律之間”②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18頁。,詞義較為顯豁?!傲背鲎浴吨芏Y》,鄭玄注《周禮·春官·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謂“律,述氣者也;同,助陽宣氣,與之同”③《周禮注疏》,見《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刊本2009年版,第1722頁。,這樣的解釋就顯得過于牽強附會了。
《周禮》無六呂之稱,而屢言六同,包括《大司樂》“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陽之聲,以為樂器”,另外,《太師》職有“大師,執(zhí)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兇”④《周禮注疏》,第1701、1717、1722、1720頁。,“典同”更是直接取“同”字入官名。
事實上,在鄭玄的時代,對“六同”的訓解就已經(jīng)發(fā)生分歧了,甚至字形也產(chǎn)生了歧異。鄭玄《典同》注:
故書同作銅。鄭司農(nóng)云:“陽律以竹為管,陰律以銅為管,竹陽也,銅陰也,各順其性,凡十二律,故《大師》職曰‘執(zhí)同律以聽軍聲’?!毙^律,述氣者也。同,助陽宣氣與之同。皆以銅為。⑤《周禮注疏》,第1722頁。
鄭眾以不同材質(zhì)分釋陰陽律,而鄭玄否認了這種區(qū)分,認為陰陽律并無材質(zhì)的不同,而采用了聲訓的做法。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并將《大師》“執(zhí)同律以聽軍聲”之“同”校改為“銅”:“司農(nóng)從故書作銅,鄭君從今書作同也。云皆以銅為之,言不當陰律獨得銅名也。司農(nóng)從銅,則《大師》職亦必從故書作銅律??脊盼摹渡袝ゎ櫭吠柧票渡袝纷縻~,訓副璽。《列女傳》‘食我以同魚’,其義訓銅,古字通用?!雹薅斡癫茫骸吨芏Y漢讀考》,《經(jīng)韻樓集:附補編·兩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頁。后世多從鄭玄之說而兼存鄭眾之義,但無論何解,總之都是把六同作為六呂的同義詞。并且這個僅存于《周禮》的詞匯⑦鄭玄注:《尚書·堯典》“同律度量衡”、《禮記·王制》“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皆釋同為陰律,與《周禮》用法相同,然他家注解多訓為齊同,無法裁定是非,姑置不論。,事實上早已因無人使用而淘汰了。
直至清代,始有人懷疑六呂、六同并非同義,試圖為這個死去的詞語尋找獨立的地位。毛奇齡《經(jīng)問》:
又問:《周禮》太師掌六律六同,注六同即六呂,審是則不應(yīng)別有典同之官。且典同所掌有云侈聲、弇聲、薄聲者,皆指鐘聲而言,則同者鐘也??肌秴斡[》黃帝命伶?zhèn)惙ブ裰剖c,別十二律矣;又命榮援鑄十二鐘,以和五聲。則六律者,十二筩;六同者,十二鐘也。故武王分康叔大呂,唐叔姑洗之鐘,景王作無射之鐘,季武子亦作林鐘之鐘,則黃鐘太蔟諸律皆有鐘矣。是六同,十二鐘也,而謂為六呂,可乎?⑧《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2008年版,第134頁。
毛氏以同為鐘,牽合《呂氏春秋》的記載,以不同種類的樂器區(qū)分了六律和六同,但“六律者,十二筩;六同者,十二鐘”的論斷,從數(shù)目上就很難說通。晚清劉錦藻《清續(xù)文獻通考·樂考二》提出了另一種解釋:
雅樂為六律六呂,頌樂則云六律六同?!吨芏Y·大司樂》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是也。雅樂之第四律名夾鐘,頌樂則名圜鐘;雅樂第六律名仲呂,頌樂則名小呂;雅樂第八律名林鐘,頌樂則名函鐘;雅樂之六律六呂皆平行右旋,終而復始;頌樂之六律則由黃鐘右旋上行,六同則由大呂左旋下行,交旋而不還原。⑨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上海:商務(wù)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36年版,第9350頁。
劉氏以雅樂、頌樂用律的差異來解釋六呂、六同名稱的不同內(nèi)涵,這個說法并沒有什么根據(jù),他所列舉的律名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盡管這些解釋都難以成立,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周禮》的“六同”之稱確實使人困惑,漢人舊注并不能使清人信服,無論是否將其視為“六呂”的同義詞,學者們都希望能夠重詁其義。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對此做出了小學方面的努力,和毛奇齡一樣,他以以鐘釋同,認為同是鐘的假借字:
【叚借】為鐘。《書·顧命》:“上宗奉同?!?,傳:爵名。鄭注:酒杯?!瓌e本有作銅者,是正鐘字之誤具半也。又為鐘?!吨芏Y·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注陰律也,故書作銅?!洞笏緲贰妨闪⒑详幝曊咭?。《漢書·郊祀志》作鐘。按六同者,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yīng)鐘也,亦曰六呂,《周語》謂之六間。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6頁。
朱氏所舉《尚書·顧命》和《周禮·典同》中的“同”字,其字形、字義事實上都是爭論不休的,《漢書·郊祀志》引《周禮》所作“六律六鐘”的異文,才是他最重要的依據(jù)。
近人陰法魯從字形著手,認為“同字疑是呂字之訛,兩字形體近似”??陰法魯:《“六律六呂”與“六律六同”》,《中國典籍與文化》1993年第1期,第95頁。。雖然同、呂的古文字形體確實具有類似的構(gòu)成元素,但它們的組織結(jié)構(gòu)始終是迥然有別的,形體混同的可能性基本是不存在的。且《周禮》中同、呂并存,用法的差異非常清晰,完全可以排除字形訛誤的可能。
以上列舉了古今學者對“六同”的訓解,鄭玄的注解盡管長期居于主流地位,但其顯然失之于望文生義;鄭眾從故書作“六銅”,但十二律管由兩種不同材質(zhì)構(gòu)成的說法得不到任何文獻記載或出土實物的支持;毛奇齡、劉錦藻著力區(qū)分六呂和六同,立說新穎然流于臆測;朱駿聲假借之說,缺乏有力的證據(jù);陰法魯形似而訛的說法,也是不符合實際的。因此,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對這一經(jīng)典中的詞語重加訓詁,以就教方家。
《周禮》屢言六律六同,典同之官“以十有二律為之數(shù)度”,由此不難推知律與同實為同義,六律六同統(tǒng)言十二律,則同亦為律,典同即是典律。鄭注《敘官·典同》:“同,陰律也。不以陽律名官者,因其先言耳?!雹佟吨芏Y注疏》,第1626頁。這是我們重詁“六同”的邏輯起點。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律》:“以竹管束毫書事謂之聿,以竹管候氣定聲謂之律,律從聿聲,實兼受聿字之義也?!雹跅顦溥_:《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頁。聿為筆之初文,甲骨文象手執(zhí)竹管之形,徐氏指出聿、律同源,律亦為竹管之義。《字源》:“律本指古代用來校正樂音標準的管狀儀器。”③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頁。由定聲之竹管引申為抽象的音律,繼而引申出法律、規(guī)律等義項,這是律字的詞義發(fā)展鏈。在一些古文字材料中,“律”正是寫作“聿”的,如春秋晚期楚王領(lǐng)鐘銘“楚王自乍(作)鈴鐘。其聿(律)其言(音)”④《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一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版,第31頁。,上博簡《周易·師》“初六,帀(師)出以聿(律)”⑤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頁。。以“律”為定聲竹管的用法在典籍中相當常見——《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⑥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0頁。,律即管也;《禮記·月令》“律中大蔟”鄭注:“律,候氣之管,以銅為之”⑦《禮記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刊本2009年版,第2931頁。,《史記索隱》“古律用竹,又用玉,漢末以銅為之”⑧《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239頁。,則律已不限于竹之材質(zhì),而更側(cè)重其功能含義;《后漢書·律歷志》注引蔡邕《月令章句》“截竹為管,謂之律”⑨《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001頁。,是對律的本義的精確表述。明朱載堉《樂律全書》云: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3冊,第292頁。
律管之為器,吹之以候氣,奏之以和聲?!端吹洹匪^律和聲,《月令》所謂律中某之類,皆指律管而言。是知管即律,律即管,一物而二名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律者其道也,管者其器也。
所謂形而上的“律”,本義正是形而下的“管”。同是否也有相類的用法?我們從《呂氏春秋·古樂》記載的一則傳說看起:??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版,第541-548頁。
昔黃帝令伶?zhèn)愖鳛槁?。伶?zhèn)愖源笙闹鳎酥铌溨?,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jié)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鐘之宮,律呂之本。黃帝又命伶?zhèn)惻c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這是古人關(guān)于十二律起源的傳說,流傳甚廣,當為先秦古說,除《呂覽》外,《慎子》、《說苑》、《風俗通》、《漢書·律歷志》等都有記載,文字各有不同,而以《呂覽》所記為最詳。“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這句話并言十二筒和十二律,對我們有所啟發(fā)。高誘注“六律六呂各有管,故曰十二筒”①《呂氏春秋注疏》,第545頁。,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云:②《呂氏春秋注疏》,第546頁。
“筒”,《說苑》、《風俗通》、《御覽》俱作“管”,李善注《文選》邱希范《侍宴詩》作“筩”,與“筒”實一字?!职福簞⑿俗ⅰ妒勒f新語》、李善注《文選·笙賦》及《侍宴詩》“筒”皆作“筩”,……《漢書·律歷志》亦作“筩”。筩,《說文》云“斷竹也”,與上云“斷兩竹節(jié)間”蓋相應(yīng)。筒,《說文》云:“通簫也?!笔侵笩o底之竹?!肮c”字本有管義,《一切經(jīng)音義》二引《三蒼》郭注云:“筩,竹管也?!惫矢哂柟c為管。
筒、筩的竹管之義,正與律字相同,異文又有管字,實皆一義。《大戴禮記》“圣人截十二管”、《禮記·禮運》“五聲六律十二管”等也有十二管的說法,其與十二筒、十二筩、十二律都是十二根竹管之義。
那么,六律六同的“同”字,是否有可能是假借為“筒”,表示竹管之義呢?《說文·竹部》:“筒,通簫也。從竹同聲”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98頁。,段注:“所謂洞簫也,……簫之無底者也。”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頁。筒字從同得聲,不見于甲金文,可以推斷此字出現(xiàn)較晚,早期很有可能由“同”字承擔其詞義。盡管并沒有直接的用例,但藉由新出簡帛資料,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通假的蛛絲馬跡。
上博楚簡《民之父母》有“屯(純)德同明”句,《孔子閑居》作“純德孔明”,黃德寬《戰(zhàn)國楚竹書(二)釋文補正》釋此:⑤黃德寬:《戰(zhàn)國楚竹書(二)釋文補正》,見《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續(xù)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37頁。
“同”與“孔”是近義之詞,應(yīng)讀作通,而非“共同”之“同”。本書《容成氏》二十六簡“禹乃通三江五沽(湖),東注之海”,“通”以“同”為聲符,故“同”可讀作通?!巴鳌奔础巴鳌?,也即“孔明”,《說文》“孔,通也”可證。
李天虹認為“黃德寬讀‘通’之說可從。但這里的‘同’,亦可讀作‘洞’,洞與通、孔也是同義詞,《集韻》送韻:‘洞,通也。’⑥李天虹:《上博館藏竹書(二)雜識》,簡帛研究網(wǎng),2003年。”此外,郭店簡《語叢一》:“凡同者迵(通)。”⑦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頁。對比《說文》筒字通簫、洞簫的義涵,將六律六同之“同”釋為“筒”應(yīng)當是比較合理的。也就是說,律、同(筒)、管等原先都是用來指稱一種定聲的竹管,十二根構(gòu)成一個八度系統(tǒng),后來隨著詞義的發(fā)展和歷史的選擇,“律”的詞義偏向了抽象的音律,而其他詞則基本停留在了形而下的含義,形而上的含義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同律并稱的組合僅僅保存在《周禮》之中,詞語的死亡也導致了其辭義的湮滅。
《漢書·郊祀志》引《周禮》“以六律、六鐘、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⑧《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265頁。,“六鐘”今本《周禮》作“六同”。由于此處異文,產(chǎn)生了一種意見,即以同、鐘為同義。前揭《說文通訓定聲》以同假借為鐘,孫詒讓《周禮正義》云:“六同,《漢郊祀志》王莽引《周官》作“六鐘”,鐘同義亦通也”⑨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733頁。,然此說別無他據(jù),我們不妨試作新解?!逗鬂h書·律歷志》注引《月令章句》:⑩《后漢書·律歷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001、3016-3017頁。
律,率也,聲之管也。上古圣人本陰陽,別風聲,審清濁,而不可以文載口傳也,于是始鑄金作鐘,以主十二月之聲,然后以效升降之氣。鐘難分別,乃截竹為管,謂之律。律者,清濁之率法也。聲之清濁,以律長短為制。
古之為鐘律者,以耳齊其聲。后不能,則假數(shù)以正其度,度數(shù)正則音亦正矣。鐘以斤兩尺寸中所容受升斗之數(shù)為法,律亦以寸分長短為度。
蔡邕在這里描述了一個古代定律方法的演變軌跡,即耳—鐘—律的過程。鐘、律并言,表示的都是形而下的具象事物,即“審清濁”的工具,鐘之數(shù)為容積,律之數(shù)為長短。且不論鐘作為定聲器物是否出現(xiàn)在管之前,然其同樣具備此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和上文所述十二律、十二管等說法相同,漢前典籍也常可見十二鐘之稱,且常常與律并稱,除上引《呂氏春秋》“黃帝又命伶?zhèn)惻c榮將鑄十二鐘”的記載之外,另如:
審合其聲,修十二鐘,以律人情。(《管子·五行》)
律之數(shù)六,分為雌雄,故曰十二鐘,以副十二月。(《淮南子·天文》)
聲音之器十二鐘,鐘當一月。其六鐘陰聲,六鐘陽聲,聲之術(shù)律是而出,故謂之六律。(《新書·六術(shù)》)
可以推斷,十二律、十二同(筒)、十二管和十二鐘的說法,在較早的時代可能是同時并存的,原來都表示具象的定聲器物,后來逐漸發(fā)生分化,在詞義引申的過程中,“十二律”漸漸占據(jù)了抽象的聲律概念這個意義,而其他說法則趨于式微。伴隨著東周時期陰陽觀念的產(chǎn)生和流行①參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載《古史辨》(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50-351頁)、彭華博士論文《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等相關(guān)研究。,十二律又分化為陰陽各六律,于是產(chǎn)生了六律六同、六律六鐘等說法——故同、鐘并非通假——但最后都被六律六呂取代。后世習用十二律呂之稱,而這些產(chǎn)生于語詞定型之前的名詞散落在本就稀少的典籍之中,不為人注意且難以求得確詁。本文通過鉤稽排比這些零散的材料,力圖考索十二律語詞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為六同、六鐘等詞重新尋得本義。同時,這個不起眼的問題的廓清,除了消除一些誤解之外,或許也能對其他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提供一些啟發(fā),如十二律體系的形成和演變過程、《周禮》文本的形成時代、陰陽觀念對樂律理論的具體影響等等。
(責任編輯 劉 莎)
New Glossed“Liu Tong”
XUAN Yan-hua
The explanations of“Liu Tong”in ancient books have not been satisfied. Through the names ofShier Tong,Shier Guan,Shier Zhongrecorded in ancient classics of pre-Qinperiod and TwoHanDynasties,combined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usage of character of“Tong”in unearthed literature,the author inferred that both of Shier TongandShier Lvhas originally referred to twelve bamboo tubes of defined sound,whereby the original meaning of“Liu Lv Liu Tong”could be ascertain.
Liu Lv Liu Tong,Shier Tong,Tongjia(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Shang Bo Jian(The bamboo slips of theChuState collection in Shanghai Museum)
J609.2
A
10.3969/j.issn1003-7721.2016.01.010
1003-7721(2016)01-0103-05
2015-11-03
宣燕華,女,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23)。